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內蒙古烏海市:煤城闖新路 塞外見水鄉

由 北青網 發表于 明星2022-12-29
簡介農業之變:從鹽鹼貧瘠到特色養殖隨父母從珠海遷居到烏海的何晨沒有想到,自己能在這沙漠環繞的城市裡,吃到本地養殖的南美白對蝦

內蒙古都有什麼地方

1200多年前,盛唐詩人王維受唐玄宗之命出塞宣慰,途中寫下絕世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千百年間雄渾氣魄充盈天地。

1200多年後的今天,素有“塞外煤城”之稱的內蒙古烏海市透過治理生態環境,闖出了資源枯竭型城市蝶變發展的新路。

深秋時節,記者走進烏海市,徜徉城市的大街小巷,穿越鄉村的阡陌田園,探尋這座城市的生態之變、農業之變、服務之變。

生態之變:

從荒涼之地到沙漠綠洲

漫步龍游灣國家溼地公園,只見金沙碧水、蘆葦搖曳,野鴨嬉戲、鷗鳥閒立,不遠處的甘德爾山峻拔巍峨,讓人們“不出城郭而獲山沙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水之致”。

眺望沙水相擁、煙波浩渺的烏海湖,傍晚的餘暉與岸邊的霓虹相映成趣,一面是“半江瑟瑟半江紅”,一面是“夜橋燈火連星漢”。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地處烏蘭布和、庫布齊和毛烏素三大沙漠交界之地的烏海,應該是裸山戈壁連荒灘、黃沙滾滾鋪滿天的景象。而如今,這座滿城盈綠、萬頃碧波的塞外煤城,已悄然掛上“沙漠綠洲,水上新城”的名片,令人心曠神怡。

“以前風沙大的時候,房門都打不開,要用身體‘擠’,還得靠膝蓋幫忙。”已經在烏海居住了40多年的張光華,回憶起過去的場景,仍心有餘悸。“老烏海人看倦了黃沙,就渴望一抹綠色。”他說。

怎麼辦?答案呼之欲出,治沙!植樹!護綠!

黃河岸邊、城市路旁、傳統礦區……烏海乾部群眾憋著一口氣,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打響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

十年間,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建成,蓄水後形成了118平方公里的烏海湖,使烏海翻過了有“烏”無“海”的篇章;防沙綠化工程組成一道防風固沙的綠色生態屏障,讓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披上了綠裝;市裡隨處可見的“口袋公園”既精緻又方便,讓市民置身於天然氧吧,放鬆心靈、享受青綠……

十年間,烏海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由2011年的158天增加到2021年的291天;黃河烏海段水質保持Ⅱ類水體;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9。5平方米。

從荒涼之地到沙漠綠洲,烏海先後獲評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全國綠色交通城市、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綠色越來越多,空氣越來越好,生活越來越美啦!”張光華由衷地讚歎。

農業之變:

從鹽鹼貧瘠到特色養殖

隨父母從珠海遷居到烏海的何晨沒有想到,自己能在這沙漠環繞的城市裡,吃到本地養殖的南美白對蝦。“我喜歡吃海鮮,超市裡買到的對蝦不僅新鮮,個頭比老家的還要大。”何晨興奮地說。

烏海的南美白對蝦從何而來?記者帶著疑問,來到海南區巴音陶亥鎮一探究竟。

“受黃河水位頻繁上漲的影響,我們這裡土地鹽鹼化比較嚴重,很難種植農作物。”內蒙古興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武麗告訴記者。作為本地人,她雖然外出闖蕩多年,但是家鄉情結濃郁,很想把村裡的鹽鹼地利用起來。

2018年與父親商議後,武麗回到烏海,創辦了內蒙古興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她多方求助技術專家,不斷探索。最終,武麗將目光投向了對蝦養殖。

“南美白對蝦原本生長在海洋裡,若在淡水中養殖,需要使用大量的鹽來營造海水環境。”武麗說,如果在含鹽量較高的鹽鹼地養殖,只需要科學調配水質條件,再運用加熱保溫等技術,就可以全年不間斷生產綠色無公害對蝦。

原來如此,謎題得以解開。好一著合理利用資源、發展特色產業、轉型都市農業的“妙棋”!那麼,轉型的效果如何呢?

“我們的對蝦專供本地市場,讓烏海人能吃上最新鮮的海產品。”武麗高興地告訴記者,對蝦專案穩產後,能夠提供長期就業崗位40個,臨時用工約100人次。“今年能產出4萬斤南美白對蝦,產值近300萬元!”

對蝦的故事,是烏海市推動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縮影,也是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寫照。

“嘩嘩譁——”說話間,數十斤對蝦被養殖員撈了起來,在網兜裡翻騰跳躍。

服務之變:

從急難愁盼到質效升級

為切實解決群眾辦事難、入學難等痛點問題,烏海正積極推行“一件事一次辦”,有力推進政務服務質效迭代升級,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週六上午,記者來到烏海市政務服務中心,雖是週末,前來辦事的群眾仍絡繹不絕。“在輪班制的基礎上,我們每週六上午正常辦公,週六下午和週日可為群眾提供預約服務。”烏海市不動產登記中心主任呂有福告訴記者,“透過政務服務延時,讓群眾辦事不‘延時’。”

據瞭解,烏海正探索實施政務服務工作新模式,已構建起市、區、鎮(街道)、村(社群)四級週末延時預約服務體系,透過週末不“打烊”、跨部門聯動等便民化服務,讓群眾切實享受到政務改革紅利。

“群眾資訊採集一次完成、部門共享,真正做到讓資料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烏海市住房公積金中心副主任趙姜萍說。她利用自己曾在不動產登記中心工作多年的優勢,主動打通兩個部門之間的壁壘,透過資料資訊共享提升審批服務效率。

以往每到開學季,家長徹夜排隊報名現象總是引發社會熱議。“當時為給孩子報名,我們全家總動員,從頭天下午3點一直排到第二天上午,辛苦得很。”市民張強對此深有感觸。

作為“一件事一次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今年烏海市開發出新生入學報名系統,將傳統“線下排隊報名”最佳化為“線上輕鬆申報”,在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上邁出關鍵一步。據悉,烏海今年共有7490名適齡兒童的家長進行線上報名,全程“零證明、零材料、零跑動”,效率大大提升。

在海勃灣區鳳凰嶺街道藍天社群,延時預約、網格點單、幫辦代辦等社群治理新模式,勾勒出一幅和諧融洽的基層治理新畫卷。

轄區內小區京海城二期,居民與物業之間多年來矛盾糾紛不斷,先後更換12家物業公司均不滿意。社群派出網格員、志願者挨家挨戶上門溝通,傾聽居民的真實意願和需求,9個月內連開18次協調會,愣是啃下了這塊“硬骨頭”。“今年1月新的物業公司上崗後,居民滿意度很高,物業費收繳率達到96%,物業服務動力和水平也顯著提升,形成了良性迴圈。”說起這些,藍天社群書記馮五喜格外自豪。

(本報記者 肖人夫 張青 高平)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