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金剛經第十一: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都是什麼意思

由 紅塵若鏡 發表于 明星2021-05-31
簡介當然了,對於斯陀含來說,這個天人道和人間道之間也並沒有嚴格區分,可以說是來去自由,須菩提尊者之前就已經證到四果阿羅漢了,所以對這個非常清楚,這裡就回答世尊說須陀洹也並不只是“一往來”,而是想來就來

興坨什麼意思

01

《紅塵說禪》系列第365篇

開題之前首先感謝一下各位師兄,咱們“紅塵說禪”學佛系列已經分享到了第365篇啦——一年有365個日出,我送您365個祝福,時鐘一天轉了一千四百四十圈……

不好意思,突然想起一首老歌就情不自禁的唱起來了,不過我此刻的心情真的很高興,我也沒有想到能夠堅持這麼久,這裡再次感謝各位師兄的支援和捧場,要是大家都不願意聽,我一個人獨角戲肯定也是唱不下去的,這就是佛法中的緣,我們因緣而聚,而識,然後共同學習和修行,向莊嚴的佛國淨土前進。

這裡再對新加入這個群體的師兄們說上一句,如果覺得紅塵的文章還可以,對您有一些幫助的話,也可以關注去回顧歷史文章,每天看一篇的話正好一年,只要能堅持下來,相信您身上會有不可思議的變化,這是我一個過來人的心得,絕對真實不虛。

金剛經第十一: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都是什麼意思

好了,題外話到此結束,咱們繼續來學《金剛經》,這一篇分享的是第九品“一相無相分”。

這裡的“一相”指的是般若實相,也就是我們一直在說的這個“其體最堅,其相最明,其用最利”宛如金剛玉的東西,也是我們這部經從始貫終反覆提及的東西,但千萬不要認為這個實相是個具體什麼物質,它本身是無色又無相的,這就是一相無相

這一篇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佛法分為了大乘和小乘兩種,而且小乘乃是大乘的基礎,釋迦佛大徹大悟後定中上仞利天宮為諸天人包括自己的母親摩耶夫人講完《華嚴經》之後,回到俗世中先講了長達十二年的《四阿含經》,為眾生先打好底子,這就是所謂的小乘。

否則佛陀一上來就講《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方等經的話,眾生肯定不信,講《金剛經》《法華經》的話就更不懂了,這就像上學一樣,小學沒畢業,初中和高中的課肯定是上不下去的,學任何東西都必須要有一個次第,佛法也不例外。

02

羅漢到底是什麼?

小乘佛法的終極果位,就是四果羅漢——分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不過在此之前,我們先總體介紹一下這個概念。

我們經常聽到“阿羅漢”這個詞,其實這是個梵語發音,

含有三種意思——殺賊,應供,無生

金剛經第十一: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都是什麼意思

所謂的殺賊可不是去殺人,哪怕是殺盜賊這也是犯戒的,這裡的“賊”說的是我們心中的六賊,也就是六識——眼耳鼻舌身意,這個道理很簡單,正是因為有著六種慾望,才讓我們心中難以清淨,永遠和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攪在一起。

而達到阿羅漢果位之後,這六賊已經被殺的乾乾淨淨,就是標準的“六塵不染,六根清淨”,沒有煩惱。

應供,顧名思義就是應該供奉,這個道理也很簡單,因為阿羅漢已經超凡入聖了,不是普通的比丘而是僧寶,供奉僧寶的功德和福德自然更大。

無生,指的是羅漢心中已經不會再生出煩惱,偏執和分別心,已經明心見性,也可以理解為無生忍,只不過比起大菩薩的無生忍來說,只限於自己而已,也就是自覺,還沒有覺他。

接下來我們來仔細介紹這四種果位。

03

初果羅漢,預流果,須陀洹,七番生死斷前緣

先來看原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這裡世尊和須菩提尊者師徒兩人一問一答,討論的就是須陀洹的事情。

金剛經第十一: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都是什麼意思

須陀洹也被稱為入流果或者說是預流果,也就是一果羅漢,表示剛剛步入了聖人的行列。

但是須陀洹雖然已經斷了六塵煩惱,有了真正的智慧,但是許多前緣還未斷,所以必須要再來人間七次來還債,比如說這一世欠了人家的錢啊情啊恩啊義啊或者仇啊恨啊等沒有還完,自然是無法真正解脫,離開三界的。

而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再來人”,其實廣義來說我們所有人都是再來人,只不過絕大部分都是六道里面沉沉浮浮,迴圈往復,上輩子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天人阿修羅,但也可能是三惡道來的。

但是四果羅漢不同,他們其實已經有了超脫三界的資格,再回來完全就是還債的,而且自己能夠明瞭因果,而不是我們只是被動承受

但是須陀洹能不能有這麼一個“我是須陀洹果”的念頭呢?這個自然是不行的,一旦有了就是著了我們之前說的“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就變成凡夫了。

04

二果羅漢,斯陀含,一往來

接下來是二果羅漢: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合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接下來世尊和佛陀又在討論斯陀含的問題。

金剛經第十一: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都是什麼意思

這裡的斯陀含也就是二果羅漢,他在一果羅漢須陀洹的基礎上,見思二惑變得更淡了,所以和人間的羈絆也就更少,前者需要七還人間來了債,而他只要一次就夠了,所以被稱為“一往來”。

某種程度來說,預流果在六還人間之後,最後一世也就可以看作是斯陀含了,然後就能常住天上了。

當然了,對於斯陀含來說,這個天人道和人間道之間也並沒有嚴格區分,可以說是來去自由,須菩提尊者之前就已經證到四果阿羅漢了,所以對這個非常清楚,這裡就回答世尊說須陀洹也並不只是“一往來”,而是想來就來。

05

三果羅漢,阿那含,長揖離世

再往下是三果羅漢: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接下來世尊繼續和須菩提問答,討論的是阿那含的問題。

阿那含(

這裡的“那”讀nuo,二聲

),也就是三果羅漢,也被稱為“不來果”,因為他業障全清,已經無需再來人間了債了。

金剛經第十一: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都是什麼意思

因此阿那含最後離開人世間的時候也有個很優美的說法,叫做“長揖離世”,意思是和這個人世間深深作揖告別——我生生世世在這裡呆了這麼久,從此以後就不來啦。

對此佛法中還有幾句話,叫做“

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此生已了,不受後有

”,意思是說該做的事情都做好了,恩恩怨怨也都還清了,從此徹底離開人間,也不再產生新的因果了。

當然了,阿那含的境界更高,著相更少,自然也不會有“我是阿那含”這個念頭。

06

四果羅漢,阿羅漢,徹底成聖

我們繼續看原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接下來是世尊和尊者討論的是阿羅漢,這也是小乘佛法最高的境界,須菩提現在就在這個果位上。

到了阿羅漢的境界,已經徹底的超凡入聖,不再受六道的羈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超脫三界,了卻生死,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已經修無可修,到了極致了。

所以很多小乘根器的佛弟子,證了阿羅漢果以後就會心滿意足,不願意回小向大,比如佛陀在說《法華經》的時候,一上來就有五千比丘退席,因為他們“自了”的心太重,根本受不了要度他人的說法。

金剛經第十一: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都是什麼意思

而世尊和須菩提師徒一唱一和在說《金剛經》,其實有很大原因就是在勸化這些弟子們發心回小向大,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而不是隻做個自了漢了事。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