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海派系列| 外灘的那些歷史建築

由 MuseeFoto繆詩攝影 發表于 旅遊2021-07-17
簡介海派文化| 外灘的那些歷史建築【亞西亞大樓(中山東一路1號)】亞西亞大樓由馬海洋行設計,裕昌泰營造廠施工,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高七層,竣工於1916年

外灘建築是私人的嗎

前言:2017年MUSEE FOTO開啟重塑海派文化影像產業計劃。結合歷史影像、文獻,更進一步瞭解海派文化,透過在影像方面的專長優勢,用多種影像形式“精心保護歷史文脈、用心留存文化記憶。”為上海這座“人文之城”的建設賦予行動上的支援。

上海之所以能夠走在開發前沿,除了她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身的努力,還與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融合精神息息相關。傳統與現代、國內與海外文化的融匯

形成了上海獨有的海派文化。而正是這Shanghai-Style為上海人文生活染上了一抹獨特的韻味。

海派系列| 外灘的那些歷史建築

外灘,是上海近代城市的起點。在1843年開埠前,上海就已不是落後的小漁村了。上海一直被作為海運和江運的重要港口,在明清時期有“江南之通津,東南之會都”的美譽,上海始終停留在傳統的內向型經濟,最繁華的地方是遠離港口的老城廂以及城外的東南。直到鴉片戰爭開放“五口通商”,中國的第一個租界出現,第一艘抵達上海的外國商船在最初的外灘下錨。沿灘的那條沿著一大片荒蕪淺灘的曲折、狹長的泥路便是外灘最早的路,是幾百年來船伕拉縴踩出來的纖道。

外灘(白渡橋至金陵東路)是上海都市的最初輪廓。1843年上海開放後,英國第一任駐滬領事巴富爾,看中了外灘一帶地方,1845年,上海道臺與英國領事簽署了開闢上海租界的條約——《上海租地章程》,劃定了外灘在內的的830畝地為英租界。1846年,上海第一幢歐式建築——英國領事館落成。

海派系列| 外灘的那些歷史建築

上海第一幢歐式建築——英國領事館

此後,外灘(The Bund)迅速繁榮發展。1848年,臨黃浦的纖道被改造成了18米寬的馬路,馬路東側是碼頭、堆疊、本行和船廠,而西側則是外商銀行、商行、總會、報社的聚集地。外灘成為了全國乃至遠東的金融、貿易中心,被稱為“東方華爾街”。

外灘上矗立的萬國建築群,是海派文化“海納百川”“相容幷蓄”的實體呈現,也是但凡聊起外灘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和文化的沉澱,外灘最終形成了它獨一無二的品質和韻味。

海派系列| 外灘的那些歷史建築

1928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外灘

今天小編收集整理了部分(中山東一路1號至15號)的外灘歷史建築的資料,讓我一起遊覽一番外灘。歡迎大家補充分享。

海派文化| 外灘的那些歷史建築

【亞西亞大樓(中山東一路1號)】

海派系列| 外灘的那些歷史建築

亞西亞大樓由馬海洋行設計,裕昌泰營造廠施工,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高七層,竣工於1916年。外觀為折衷主義風格,正面為巴洛克式,六、七層有愛奧尼克雙柱,整幢建築平面呈回字形。1939年大樓又加高一層。。

亞西亞大樓原址是英商兆豐洋行的產業, 1917年,大樓被英商亞西亞石油公司收購,遂名亞西亞大樓。1996年,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入駐至今。

【上海總會(中山東一路2號)】

海派系列| 外灘的那些歷史建築

早期的上海總會舊址,是一幢三層磚木結構英國式的改進建築,興建於1864年。該建築除儲存英國傳統建築風格外,在二樓和三樓還增加了寬敞的長廊式內陽臺。1905年總會籌備重建,由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會員塔朗特(T。Tarrant)設計,1909年奠基,由英商聚興營造廠施工,1910年竣工啟用。新樓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共六層,底樓高26。9米,十分引人注目。外觀是英國古典主義風格,第三、四層中間有愛奧尼式列柱,頂層南北兩端有塔樓。牆面裝飾和塔樓式樣具有巴洛克特徵,內裝潢由日本設計師參照日本帝國飯店裝飾風格完成,有“東洋的倫敦”之稱。走進上海總會,就能看到一條長達34米的酒吧吧檯,這條大理石吧檯黑白相間,豪華、壯麗。更令人歎為觀止的是二樓300多平方米的餐廳中竟無一根柱子。1956年,大樓曾交國際海員俱樂部使用,1971年改為東風飯店。

【有利大樓(中山東一路4號)】

海派系列| 外灘的那些歷史建築

建成於1916年,隨即被華商保安、保家等保險公司聯合租賃。租賃者於1922年出資重建。1953年,上海市民用建築設計院租用該樓。1997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資有限公司透過外灘房屋置換買下此樓產權。2004年改建為高檔購物消費場所“外灘3號”,這是英資 公和洋行在上海設計的第一個作品,也是上海第一幢鋼框架結構大樓。

【日清大樓(中山東一路5號)】

海派系列| 外灘的那些歷史建築

日清大樓是一幢六層鋼筋水泥結構的日本近代西洋式建築。大樓1925年建成,由德和洋行設計,外貌簡潔,整幢大樓分為三段。一、二層為第一段,三、四、五層為第二段,頂層為第三段。五、六層之間有較深的挑簷,窗框周圍飾有浮雕。屬歐洲復古主義風格。因大樓原屬日清汽船會社所有,故稱為“日清大樓”。1945年日本戰敗,日清汽船公司由中國政府接管。日清大樓也改為招商局辦公大樓。建國後,大樓歸海運局使用。

【元芳大樓(中山東一路6號)】

海派系列| 外灘的那些歷史建築

中國通商銀行是中國開辦的第一家銀行。光緒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27日)成立,行址為外灘6號。該樓是一幢三層磚木結構的“東印度式”建築,原是一家拍賣行。因銀行建築對安全效能有一定的要求,1906年對舊樓進行了翻造。改建後的大樓為假四層,磚木結構。外形是具有維多利亞哥德式風格的市政廳式建築。外裝飾帶有濃厚的歐洲宗教色彩,底樓和二樓的窗戶都是並列的落地長窗,窗框上端為扇形,頂樓正面對稱並列的五個尖頂上原來都有十字架(現已被拆除)。

20世紀20年代,通商銀行為擴充業務,還購入隔壁外灘7號原大北電報公司大樓,因大樓西側有元芳弄,故名元芳大樓。 頂部兩側有方窟窿,外觀為三段式,系法國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現房產由長江輪船公司使用。

【大北電報公司大樓(中山東一路7號)】

海派系列| 外灘的那些歷史建築

這是一座文藝復興式風格的大樓。該建築注重統一、對稱、穩重,外立面裝飾甚為講究。每層都採用了古典風格的柱子,或用來承重,或只作為裝飾。窗戶四周圖形多樣,立體感強,近似巴洛克式。它的黑頂白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也不失一種優雅的感覺。這樓是現在的盤谷銀行上海分行,自1908年建成以來,它已四度易主,最早稱為大北電報公司大樓。後為中國通商銀行及長江航運公司所用。

【輪船招商總局(又名旗昌洋行),中山東一路9號】

海派系列| 外灘的那些歷史建築

大樓建於1901年,系英商瑪孔遜洋行設計,是一幢高三層磚木結構的建築。外貌為新文藝復興式,各層間都有明顯的腰線。底層是石砌的外牆,門窗為拱形木結構,第二、三層正面原有古典柱式外廊,後被改為房間。外牆採用紅色花崗岩石料,門斗上設凸出的陽臺,內部樓梯曲折,木扶手和欄杆雕花顯得十分精緻。這裡原來屬美商旗昌洋行,解放後大樓交上海港務監督局等單位使用。

【匯豐大樓(中山東一路10~12號)】

海派系列| 外灘的那些歷史建築

匯豐大樓在外灘西洋建築群中是一幢較為突出的作品。1923年,當時的英國人曾稱之為“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間最華貴的建築”。大樓由公和洋行設計,英國德羅洋行施工。為求吉利,奠基時傳說請風水先生擇日,並埋下了大量的各國金幣。該樓原是英商匯豐銀行的辦公樓。

匯豐大樓建築風格屬新古典派希臘式,平面呈方形,樓高五層,二至四層有六根羅馬科林斯式柱,五樓中間有半圓形希臘式穹頂,高二層,整幢大樓顯得古樸、典雅。大門內有高近20米的穹頂大廳,上層四周呈八角型,每個方向的壁面及穹頂均有彩色馬賽克鑲嵌組成的大型壁畫。

【海關大樓(中山東一路13號)】

海派系列| 外灘的那些歷史建築

上海海關大樓自建成以來,一直是代表象徵上海的主標誌性建築之一。早期的外灘海關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傳統官衙式建築,建於1857年,三進樓房,中間有天井廳堂,兩邊是廂房,牌樓式的大門。1891年,上海道臺對舊海關建築進行重建,由英國人設計,國人楊斯盛的營造廠施工。1893年底,一幢中間五層高的哥特式方形鐘樓,兩邊為對稱的三層尖頂副樓的江海北關建築落成。到1923年,原江海北關已不敷使用,相鄰的匯豐銀行大樓重建完工,外灘的其它大樓也多次重建。於是決定再次拆除重建新樓。新樓由公和洋行設計,於1927年12月19日建成。大樓的主建築面對黃浦江,高8層,上面還有三層樓高的鐘樓,共11層。外觀設計採用希臘新古典風格,框架式鋼筋結構,東面底部二層基座使用大量花崗石砌成。

最著名的是那四方形的鐘樓,大鐘有四個鐘面,直徑各為5。3米,當時為亞太地區之冠。紫銅的時針長2。5米,重36公斤,分針長3。16米,重60公斤。鐘樓內有3個鐘錘,最大的重2噸,另2個各重1噸。鍾發條用0。01米粗的鋼絲組絞,長達156米。每次上發條需要4人操作,花1小時才能完成。大鐘用二種鐘聲報時,每15分鐘,由4口小鐘敲出有節奏的音樂聲,每逢準點,十幾噸的大鐘被準時敲響,聲音渾厚雄壯,迴音可達10秒以上。

【交通銀行大樓(中山東一路14號)】

海派系列| 外灘的那些歷史建築

交通銀行,清光緒三十二年(1907年)二月成立,當年在上海設立分行。1880年,德國多家銀行聯合從顛地洋行買下了外灘14號的房產——一幢四層樓德國文藝復興式建築,設立了德華銀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9年10月,作為敵產,交通銀行接管了德華銀行,並遷入了外灘14號。1937年,銀行決定重建大樓並開始設計,不久因抗戰一直拖到1946年才正式開工,1948年10月竣工,該樓是解放前外灘建造的最後一幢大樓。重建的交通銀行大樓由鴻達洋行設計,陶馥記營造廠施工。大樓高六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立面為對稱造形,底層和大門門框採用黑色大理石貼面,中間頂部又有二層,共八層,裝飾為藝術派風格,設有庫房、空調等當時最先進的裝置。大樓現由上海市總工會使用。

【華俄道勝銀行大樓(又名中央銀行大樓,中山東一路15號)】

海派系列| 外灘的那些歷史建築

華俄道勝銀行是創建於清朝的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合資股東為中、俄、法三國。1896年,道勝銀行在上海設立分行,1910年收購了顛地洋行位於外灘15號的房產,並開始拆除重建。大樓由德商培高洋行設計,項茂記營造廠施工。樓高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外觀對稱,大門兩邊各有一對券窗,具有法國古典主義建築特色。二、三層正面使用六根愛奧尼克柱,柱頂均飾有歐洲神話人物頭像雕塑。大門兩側柱頂原有一對精美的人物雕像(現已毀),底層的中央大廳貫通三層屋頂,並以彩繪玻璃天棚覆蓋。廳內有對稱佈置通往二樓的白色大理石扶梯。二樓內壁也有精美的人物浮雕。外牆的底部用花崗石築成,顯得堅固無比。大樓雖僅三層,卻是國內最早安裝電梯的房屋。1991年,透過置換,上海外匯交易中心進駐此摟,成為第一家透過置換進入外灘的金融機構。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及ywf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ywf,外灘的建築,2015,https://wenku。baidu。com/view/44c14b5efab069dc51220156。html?from=search

2、 戴理宏,上海外灘建築簡介,201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5021da0100nsha。html

3、 蔣德江,淺論海派文化與海派建築,2006,https://wenku。baidu。com/view/ebd3c4f7e009581b6bd9ebb7。html?from=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