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天子五載一巡守:秦始皇十一年出巡五次,淺談其目的及出巡制度

由 揮墨歷史 發表于 旅遊2021-07-25
簡介”——《史記·秦始皇本紀》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出巡隴西郡、北地郡,穿過雞頭山,經過回中

北戴河秦行宮遺址是秦始皇第幾次出巡

天子五載一巡守:秦始皇十一年出巡五次,淺談其目的及出巡制度

前言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先後滅 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秦朝建立後,秦始皇除了進行制度改革外,還頻繁出巡,以至於秦始皇在外出巡的時間都遠超在宮中安居的時間。

《尚書》曾記載,天子“五載一巡守”

,可秦始皇卻在十一年裡出巡五次,而且五次出巡路線並不相同,最後更死在了出巡途中。秦始皇如此頻繁出巡,究竟有何目的?出巡制度發展至秦朝又有何特點,對於後世又留下了哪些影響呢?

天子五載一巡守:秦始皇十一年出巡五次,淺談其目的及出巡制度

秦始皇形象

秦始皇的五次出巡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史記·秦始皇本紀》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出巡隴西郡、北地郡,穿過雞頭山,經過回中。其中,隴西郡的西縣本是秦國舊都,而北地郡也是秦初三十六郡之一,與隴西郡同屬一個經濟區,而雞頭山約在今寧夏涇源縣、六盤山東南處,回中地處今甘肅華亭南,陝西隴縣西北。

由此可見,秦始皇出巡隴西、北地二郡,無疑是對秦故土的安撫行為,而且“西亦有數十祠”,秦始皇是一定會祭拜祖先的。出巡完畢後,秦始皇沿著寶雞、岐山、鳳翔,最後東歸咸陽,更有其特殊意義。因為這條東歸路線是昔日秦人東進稱霸的路線,為稱霸天下,秦人在這條東進道路上,歷經三十餘代君主,歷時六百餘年。

天子五載一巡守:秦始皇十一年出巡五次,淺談其目的及出巡制度

秦始皇第一次出巡路線

此外,始皇二十七年的這次出巡,既是秦始皇稱帝后的第一次出巡,也是他所有出巡中唯一的一次向西出巡。第一次出巡結束後,秦始皇隨即宣佈“治馳道”,對原有各國的交通線路進行整治,把它們連線起來,以國都咸陽為中心,修築透過全國各地的道路,這一舉措,不僅方便了秦始皇后續的出巡,更是我國古代交通史上的重要工程,並對後世影響深遠。

“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於是乃並渤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史記·秦始皇本紀》

就在廣修馳道的同時,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這一次的路線與第一次相反,出巡的是東方郡縣。這裡的東方郡縣,本是原來六國的土地,因此出巡的路線很長。離開咸陽後,秦始皇東出函谷關,經過洛陽,先是登上鄒嶧山(今山東省鄒城市東南),在此刻石頌功。而後還於泰山封禪,刻石頌功。之後,秦始皇又去了煙臺、膠南,沿東海到江蘇的海州、徐州,接著南下安徽,渡淮河,到河南,車轍又碾過湖南長沙等地,最終從陝西商縣返回咸陽。

天子五載一巡守:秦始皇十一年出巡五次,淺談其目的及出巡制度

秦始皇出巡圖

事實上,本次出巡不僅線路長時間久,更危機重重。據史載,秦始皇第二次出巡途中經常遇見狂風暴雨,但即便如此,秦始皇從未中途放棄,由此可見秦始皇出巡之決心。

“始皇東遊至陽武搏狼沙中,為盜所驚。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登之罘,刻石,旋遂之琅邪,道上黨入。”——《史記·秦始皇本紀》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又進行了第三次出巡,本次出巡依舊是向東行進,與第二次出巡一樣,不過在返回時路線卻有所不同,經邯鄲、上黨、安邑等地回到咸陽。不過這次出巡,卻遭遇了趙國舊勢力張良策劃的博浪沙行刺,秦始皇險些被刺殺。事後秦始皇下令大索天下,即全國通緝,結果無功而返,於是秦始皇再次來到齊國舊地芝罘立石刻辭,稱

秦一統六國乃是“烹滅強暴,振救黔首”,結束六國“貪戾無厭,虐殺不已”的爭鬥。

接著秦始皇又浩浩蕩蕩地巡遊了山東半島等沿海地區,為去海上仙島求取長生不老的仙藥,於是派遣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出海尋藥。

天子五載一巡守:秦始皇十一年出巡五次,淺談其目的及出巡制度

秦始皇第三次出巡路線

在第三次出巡結束後,秦始皇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都沒有再出巡過,究其原因,或許這兩年裡,秦始皇正為解決匈奴威脅而思索著。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6年),秦始皇率領四名武士微行咸陽,結果在蘭池宮遭遇刺客,就在這次遇刺後,秦始皇開始了第四次出巡,不過這一次出巡的區域,則是秦朝北部。

關於這次出巡,《史記》記載得很簡略,

“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始皇之碣石”

,並在碣石刻字,其間,秦始皇見到盧生從海上帶回了一本錄圖書,上面寫著:

“亡秦者胡也。”

就因為這句話,秦始皇派遣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

“十一月,行至雲夢,望祀虞舜於九疑山,浮江下,觀籍柯,渡海渚,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上會稽……還過吳,從江乘渡。並海上,北至琅琊……自琅琊北至榮成山……至之罘……並海西……至平原津而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

關於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史記》記載得比較詳細,在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李斯、胡亥跟從。秦始皇先是抵達雲夢,在九疑山祭祀虞舜,然後乘船過丹江和錢塘江,等到達浙江時,因為水面波濤洶湧,於是在向西一百二十里的狹中(餘杭)渡過,之後登上會稽山祭祀大禹,並刻石。

迴歸時,經過吳、江乘,走海路抵達琅琊山,然後又繼續北行,到之罘山前,秦始皇夢見鮫魚作亂,使得派遣海外求取仙藥的事情一直沒有結果,於是抵達之罘山後,秦始皇見到一條大魚,立刻用連駑將其射殺,之後到平原津,秦始皇突然大病,最後在沙丘平臺病逝。

天子五載一巡守:秦始皇十一年出巡五次,淺談其目的及出巡制度

秦始皇第五次出巡路線

秦始皇的出巡特點

縱觀秦始皇五次出巡,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出巡次數多,持續時間長且出巡範圍廣。在秦始皇稱帝后的十一年裡,有五年都在出巡,這樣的出巡頻次,在我國古代帝王中也是名列前茅,更遠遠勝過《尚書·堯典》所說的天子“五載一巡守”的出巡頻率。持續時間上,秦始皇每次出巡時間都要花費數月之久,而且在出巡的範圍上,如果以秦朝四十六郡來算,秦始皇共計出巡過三十八郡,可見其出巡範圍之廣。

其次,秦始皇出巡多偏向東巡,五次出巡中有四次都是東巡,或許跟東部郡縣皆為六國舊地有關。其中又有三次出巡主要以齊國故土為主要目標,而且東巡都以齊魯海濱為最終目的地。

天子五載一巡守:秦始皇十一年出巡五次,淺談其目的及出巡制度

秦始皇影視形象

另外,秦始皇在出巡途中還喜歡刻石祭祀,修建行宮。五次出巡中,途中有七次刻石頌功,分別是在嶧山、泰山、琅琊山、之罘山、之罘山東觀、碣石、會稽。第二次出巡,秦始皇就於泰山封禪,之後更是多次開展

“齋戒禱祠”“祭大禹”“望祀虞舜於九疑山”

等祭祀活動。至於修建行宮方面,

《史記·秦始皇本紀》也曾提到,“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

加上近代在遼寧綏中縣到河北秦皇島發現多處渤海灣西岸秦行宮遺址,更證實了這一點。

秦始皇的出巡目的

秦始皇稱帝后的五次出巡,對外宣稱的是

“東撫東土”、“以省卒士”

,其主要目的就是宣德揚威,安定天下。在前三次出巡的短短三年中,秦始皇就在昔日六國的土地上巡遊了一番,並長期活動在昔日齊國土地、燕北趙代之地和東南吳楚之地。至於原因,因為在公元前221年,秦國透過權詐的外交手段兵不血刃滅了齊國,齊國的人力物力也因此得以儲存。加上齊國經濟繁榮,又是秦人徵調糧賦的基地,若是對齊國舊土的統治不穩定的話,足以動搖秦王朝。

天子五載一巡守:秦始皇十一年出巡五次,淺談其目的及出巡制度

秦朝疆域

此外,齊國也是六國中最後一個被滅的國家,所以秦初對齊國舊土的統治就顯得比較粗糙,正因如此,秦始皇自然不會掉以輕心,在多次出巡時遊離齊國舊土,也充分說明了秦始皇對齊國舊土的重視。

除齊國外,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也是秦王朝的心腹大患,因此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蒙恬北擊匈奴,開疆拓土,並修築起了一座西起臨洮、東到遼陽的萬里長城和大量要塞,成為秦朝守衛北疆的堅實屏障,因此秦始皇在出巡中也曾兩次巡視北方。

除了宣德揚威、安定天下外的政治目的外,秦始皇還想借助出巡實現他的宗教目的。根據湖北雲夢出土的睡虎地秦簡《日書》和甘肅秦墓竹簡《日書》等文獻記載和研究,秦朝普遍盛行神靈崇拜。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秦始皇自然也信奉神靈崇拜,因此他在五次出巡中,多次祭祀各地的天地山川鬼神。同時秦朝崛起於西陲,而歷代神靈則位處東方郡縣,秦朝不願遷都至東方郡縣,於是便在出巡途中祭祀山川神靈,以此達到

“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的宗教目的。

天子五載一巡守:秦始皇十一年出巡五次,淺談其目的及出巡制度

秦始皇影視形象

至於第三個目的,則是秦始皇自己對長生不老的渴望。在神權思想的崇拜下,秦始皇推崇五德始終,又迷信封禪說,但拋去這些,秦始皇更渴望長生不老,並因此不惜做出一些堪稱狂熱的舉動。

由於東部郡縣的燕齊舊土臨海,常有海市蜃樓出現,古人不明其理,於是便以為那是令人嚮往的仙界,到秦始皇稱帝時,之罘、琅邪等地仍是方士活躍的中心。當秦始皇第一次出巡到琅邪時,方士們聞聲而動,

“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齋戒,與童男女求之。”

方士們尋仙長生的上書正中秦始皇的下懷,於是秦始皇狂熱的尋仙之旅就此開始。秦始皇三十二年東巡到碣石,找到燕人盧生,讓他求羨門高誓去找神仙,之後又讓石生等人去求長生不死藥。在方士們“不死之藥殆可得也”的誘惑下,秦始皇每次出巡到海濱都會長時間逗留,為尋得海上神仙求得長生不老,可惜最終未能得償所願,於是不甘心的秦始皇在蘭池人為創造蓬萊、方丈、瀛洲三山,

《三秦記》是這樣記載的,“始皇都長安,引渭水為池,築蓬、瀛,刻石為鯨,長二百丈”。

由此可見,秦始皇對尋仙的執念。

天子五載一巡守:秦始皇十一年出巡五次,淺談其目的及出巡制度

秦始皇影視形象

出巡制度的後世發展

作為皇帝制度的開創者,秦始皇是第一位實踐天子出巡四方的皇帝,他的出巡舉措,也深深地影響著後世封建帝王的出巡行為。漢朝建立後,漢高祖劉邦常常外出巡察,其目的之一就是考察地方官吏治理情況,至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也經常出巡各地,清朝時期,康熙和乾隆更是頻繁出巡,進行實地視察。

關於帝王的出巡,雖然沒有形成固定的制度,但出巡卻是中央對地方有限控制和監督的重要途徑,同時通過出巡制度,帝王們也能夠獲取更真實的地方情況,方便做出各種重要決策。

此外,除了帝王親自出巡外,還漸漸演變出了帝王遣使出巡、中央監察機構對地方的巡視以及地方監察機構對所屬州縣的巡視三種出巡制度。透過這些不同形式的出巡制度,強化了中央對地方官員的監督,防止官員貪汙腐敗;同時也加強了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有利於選賢任能,並且有利於防止地方官員權力過分集中,有力保證地方監察機構正常履行職責。

天子五載一巡守:秦始皇十一年出巡五次,淺談其目的及出巡制度

秦始皇出巡路線

結語

在秦始皇之前,天子巡狩只是設想,可在秦始皇稱帝后,他在十一年內五次頻繁出巡,既滿足了其政治目的、宗教目的和個人慾望,也因此對地方有了更真實的認知和了解,並基於這種瞭解,不斷做出如修築馳道、修建長城等影響後世的政策舉措。秦始皇作為第一位出巡四方的封建帝王,其一舉一動也對後世帝王產生了深遠影響,改變了後世帝王出巡的觀念和行為,同時也讓出巡制度得到了新的歷史發展,漸成規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