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最富哲理的3句古詩,受用一生

由 追夢文化人 發表于 旅遊2021-08-16
簡介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哲理: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需要不斷積累,只有在學習中不斷學習、運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唯有源頭活水來的前一句是什麼

從幼年啟蒙開始,到寒窗十餘載,再到混跡職場數年,我讀過許多古詩詞,個人認為都頗福人生哲理。但是,對我們人生最具有指導意義且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以下三句經典詩詞:

最富哲理的3句古詩,受用一生

(一)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此金句出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朱熹,他是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原文:《觀書有感其一》(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全詩雖然只有寥寥28字,但卻飽含哲理,用生動的比喻道盡持續學習的重要性。

譯文:

半畝大小的方形池塘像鏡面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風光和雲的影子在水面上一起流動。

為什麼這方塘裡面的水會如此的清澈?因為有源頭在源源不斷地為方塘注入活水。

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哲理: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需要不斷積累,只有在學習中不斷學習、運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第三、四兩句是全詩最飽含哲理的兩句,千百年來也一直被廣為流傳。這方塘為何如此一直如此清澈,沒有枯竭呢?這方塘水,隱喻人們的思想,只有源源不斷接受新鮮事物,始終讓自己的知識庫更新換代,才能防止觀念陳腐和落後。鼓勵大家“活到老學到老”!

最富哲理的3句古詩,受用一生

(二)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半山居士王安石

出自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原文: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譯文: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這與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又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安石本詩句從正面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軾是從側面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頗富於哲理性,高度決定眼光,角度決定深度。我們要提升自己的層次,才能看到更豐富的世界。

最富哲理的3句古詩,受用一生

(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東坡居士蘇

此詩句出自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他與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等散文家的合稱“唐宋八大家”。八大家中蘇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稱“三蘇”,分別為蘇洵、蘇軾、蘇轍,又有“一門三學士”之譽。

原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月兒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託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

很有哲理意味。用於寬慰自己和朋友,人生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沒有一帆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