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從君子六藝的興亡看中國古代讀書人的變化

由 前可見古人 發表于 旅遊2021-08-26
簡介從六藝興盛時期來看,修習六藝是讀書人鍛鍊自己的不二法門,修習六藝可以使讀書人文武雙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制度的完善,讀書人愈發的沒有精力去修習六藝,而六藝也變得不再符合讀書人的利益,所以拋棄了君子六藝的讀書人也就變成了文弱的書生

君子六藝為什麼沒了

君子六藝作為古代一段時期內世家貴族讀書人必修的科目,給讀書人帶來了很多的好處,使得那個時代的讀書人大多文武雙全,創造了很多奇蹟。而古代讀書人被稱作文弱書生時,也正是君子六藝凋零之後。那麼君子六藝與讀書人的變化 有什麼關係呢?

從君子六藝的興亡看中國古代讀書人的變化

六藝興盛

六藝有兩種含義,即《周禮》中的古六藝和孔子提出的春秋以後的六藝。

《周禮》中的六藝是西周之前貴族教育的六個學科。

從君子六藝的興亡看中國古代讀書人的變化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儒家六藝是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

君子六藝一般指的是《周禮》中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能。

禮,是指禮節,從民間婚嫁、喪娶、入學、拜師、祭祀的禮儀到接人待物的禮節再到國家宗廟祭祀、外交等禮儀。

樂,是指音樂、音律,古代時,樂和禮是相連的,禹時有《大夏》。商時有《大濩》。周時有《大武》。這都是古代著名的禮儀性樂舞。

周時儲存有完整的這六套樂舞,成為六樂,分別在重大的祭祀活動中使用。

六樂:指《雲門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樂舞。

射,是指射箭。孔夫子在《論語》中說過:“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射藝包括射箭、彈弓、弩等。

御,是指駕駛,包括駕車、騎馬等。

書,是指書法,包括書寫,識字,文字。

數,是指算數,也就是現代數學,也指術,技術、方法、技巧而已。

古時的君子六藝,主要目標就是使人變成知書達禮、允文允武的全能人才。

六藝起源於上週時期的貴族,是貴族必修之藝。到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孔夫子的極力推崇和以身作則則,且要求門下弟子都要修習,在儒家廣為傳播。到漢朝前期,六藝是舉孝廉和秀才必備的考核專案。

所以,從六藝起源開始,到之後的漢唐時期,提起讀書人,給人的印象總是可以“上馬管軍、下馬牧民”的文武全才。

從君子六藝的興亡看中國古代讀書人的變化

漢時定遠侯班超,一個抄書小吏,棄筆從戎,以三十六人,於鄯善團滅匈奴使團,使鄯善舉國震恐,歸附東漢。

殺于闐國巫師,使于闐臣服,重開中斷六十餘年的西域絲綢之路。

班定遠數次出使西域,以一己之力威震遠域,收復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

從君子六藝的興亡看中國古代讀書人的變化

唐時王玄策,出使天竺,一人滅一國。

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天竺,因瑪卡達國內亂,王玄策和整個使團被抓捕扣押。之後王玄策越獄逃往尼泊爾,以大唐威名向尼泊爾借兵七千,反攻瑪卡達國,一戰之下敗敵三萬,殺三千,俘虜萬餘,生擒阿爾裘那,使瑪卡達國歸於和平。

第二次出使天竺,恰逢北印度內亂,使團被君王阿祖那攔截囚禁,王玄策遂向吐蕃借兵八千,攻打阿祖那,滅敵數萬,斬首數千,大破七萬戰象部隊,生擒阿祖那。

從君子六藝的興亡看中國古代讀書人的變化

王玄策

但是這些精習六藝、文武雙全的讀書人基本上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都是世家出身。而君子六藝興盛的年代正是世家貴族當道的年代。

六藝衰亡對讀書人的影響

自從唐代世家大族消亡,寒門讀書人漸漸增多,但是讀書人中的文武全才卻越來越少,而大部分的讀書人也漸漸成為了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這些與君子六藝有什麼關係呢?

自隋朝起,皇帝不滿世家把握朝堂,所以建立科舉制以選拔寒門子弟以遏制世家大族的權利。到唐朝武則天當政之後,對世家大族大力的打擊,對寒門庶族不遺餘力的幅值,使得科舉制度的發展更加完善。

從君子六藝的興亡看中國古代讀書人的變化

科舉制度的完善,寒門庶族的崛起,使得讀書學子對六藝的越來越輕視,而科舉的考試製度,使得大部分寒門學子都拋棄了六藝中強身健體的射、御之法。當然,修習射、御之藝需要耗費不少錢糧,並不是一般寒門子弟可以承擔的起的。

唐朝滅亡後,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武人掌權,荼毒天下,使得宋朝建立後的讀書人對武人有著很大的意見,宋太祖趙匡胤的勸學詩和“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國策,使得讀書人地位驟增。而讀書人、士大夫在朝堂和民間的超然的地位,和優渥的條件,使得學子們對官位趨之若鶩,而普通讀書人進身士大夫群體的唯一途徑便是科舉。

從君子六藝的興亡看中國古代讀書人的變化

為了迎合科舉制度,讀書人真正做到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君子六藝漸漸的被拋棄,而宋朝讀書人對武人的態度,使得很多讀書人都以修習武藝為恥,六藝中的“射、御之藝”因與武人有關,更是被讀書人所拋棄。

到南宋時,朱熹老夫子憑藉理學登上儒家聖人之位,而朱熹的理學讓讀書人向文弱的深淵又走近了一步。明清時期,八股文誕生,繁雜的、海量的需要記憶的東西,使得讀書人沒有一點精力去修習其他東西,而六藝也就漸漸的徹底流失了。六藝的流失,使讀書人變成了我們熟悉的“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百無一用”出門考試都要帶個背書的書童的文弱書生。

從君子六藝的興亡看中國古代讀書人的變化

從六藝興盛時期來看,修習六藝是讀書人鍛鍊自己的不二法門,修習六藝可以使讀書人文武雙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制度的完善,讀書人愈發的沒有精力去修習六藝,而六藝也變得不再符合讀書人的利益,所以拋棄了君子六藝的讀書人也就變成了文弱的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