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說隴史丨揭秘:"關照"一詞出自甘肅嘉峪關

由 默默聊歷史 發表于 旅遊2021-09-12
簡介“關照”一詞也和絲綢之路上的嘉峪關有關

豁開的豁可以組什麼詞

曾經有學者在央視《百家講壇》上說,“關照”一詞出自甘肅嘉峪關?這是真的嗎?今天,就讓我們看看,這是怎麼一回事?

這就要從絲綢之路說起。千百年來,一隊隊駝隊走過絲綢之路,留下了一段段傳奇故事,也留下許多不為人知典故。

“關照”一詞也和絲綢之路上的嘉峪關有關。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過《絲路上的古城》一書中(這本書是其作者程遂營在央視《百家講壇》所講的絲路沿線15個古城的合集),其中有“嘉峪關”一節。

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建在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嘉峪關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千米,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並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禦體系。

嘉峪關城樓

《絲路上的古城》一書就提到了關照的來歷!原來“關”的本意為門閂,引申為關塞;“照”是公文、證件,“關照”即出入關塞的公文、證件。隨著歷史發展,“關照”已經被“護照”取代,“關照”一詞的含義也發生了變化。作者認為“關照”是明代時,人們出入嘉峪關時所持有的證件。

真沒有想到,關照一詞,竟然和甘肅有關。

不過,關照一詞的出現,應該早於明代。

宋·胡太初《晝簾緒論·催科》:“民戶之受害者,莫甚於已納重追,皆由案吏不相關照,鄉胥不與銷豁。”《元典章·戶部八·契本》:“本部主事張承直關照,得欽奉聖旨,節該商稅三十分取一。”由此看來,在宋代就有關照一詞。這裡的關照似乎是照看幫助之意。並不是專門指證件一類。在漢唐之際,人們把路上通行證件,稱之為過所。

書中稱,“從明末清初開始,朝廷規定:從嘉峪關進出的使節、商人、軍人,甚至流放到嘉峪關外的人,除了繳納必要的過關費用外,都必須持有蓋有官方大印的所謂‘關照’。關照的種類有很多,有使節專用的,有客商專用的,有屯民專用的,也有針對遣犯頒發的關照。不同的關照有不同的要求和規範,沒有關照,就無法順利進出嘉峪關。”這就是“關照”的由來。

從另一個方面說,關照是古代常見的憑證,大部分的收稅關卡,都要查驗關照。清代的記述,已經說明了這一點。《清會典事例·戶部八八·關稅禁令一》:“出口時,守口員弁驗明關照稅單,加戳掛號放行。”可見,不一定就是嘉峪關,山海關也應該是這種情形。

夏天快到了,喜歡旅遊的朋友,來甘肅看看,到嘉峪關等地去看看,保證讓你大開眼界。

文/王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