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為什麼說,朱䴉的"重生"是一個奇蹟?

由 赴月觀長安 發表于 旅遊2021-09-16
簡介這種鳥就是朱䴉

朱䴉圖片有幾隻

1950年11月的一天清晨,31歲的佐藤春雄再次來到日本佐渡島上的一處山間田地。那是大大小小的梯田,其中水田旱田交錯,四周為山林環抱,與外界僅有崎嶇陡峭的小路相通。當地將這樣的景緻稱作“谷平”,除了耕作的農夫,鮮有人到訪。

一種通體白色,喙長而下彎,飛翔時能見到粉紅色翅膀的大鳥,是吸引佐藤一次次前往的理由。然而這種鳥並不容易見到。即便是對其習性有些瞭解的佐藤,也不是每次都能碰到,但就算是隻能收集到一些這種鳥的糞便,也能讓他興奮不已。

這種鳥就是朱䴉。

為什麼說,朱䴉的"重生"是一個奇蹟?

朱䴉。圖片:Danielinblue / wikimedia

倘若佐藤能回到大約兩百年前的日本,會發現從北海道南部開始,到幾乎整個本州島,乃至九州和四國島都有朱䴉的身影。周邊相鄰的沙俄遠東地區、朝鮮半島,以及中國東北、華中和華東也都分佈著這種

東北亞特有

的鳥類。當年,朱䴉是如此常見,以至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它的印跡。

日本明治時代中期,人們會把它和蔥、牛蒡、芋頭燉為一鍋。由於鳥肉最後會將整鍋湯染成血紅色,在光照良好的地方看,著實有些讓人下不去嘴。所以,這道菜餚也被稱作“暗夜鍋”,意思是隻能在幽暗處摸黑享用。那時人們相信,服下此湯可以幫助產婦恢復體力,還能禦寒和治療血液病。

在中國古代的典籍裡,也不難發現朱䴉的影子。西漢時期,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就記載了一種叫作

“旋目”

的鳥兒。唐代,司馬貞所著《史記索隱》裡又有“荊郢間有水鳥,大如鷺而短尾,其色紅白,深目,目旁毛長而旋,此其旋目乎”的描述。中國各類地方誌中也有相關記載,例如據明、清地方誌,湖南境內的常德府、辰州府,及新化、安化等縣,都有

“紅鶴”

分佈。這裡的“旋目”或“紅鶴”,指的

都是朱䴉

歐洲文獻中的朱䴉插畫。圖片:Nicolas Huet &?Jean Gabriel Prêtre(1838)

儘管出現在古籍中已有上千年之久,但直至1835年,朱䴉才被科學描述。

時任荷蘭國家自然博物館館長的動物學家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是第一個命名朱䴉的人。他依據的標本由德國醫生西博爾德(Philipp F。?B。?von Siebold)從日本帶回歐洲,因此特明克便以日語裡的“日本”(nippon)作為該種的種本名。他還根據形態特點,將該種歸入䴉屬(Ibis),所以最開始朱䴉的學名是 Ibis nippon。

1853年,德國鳥類學家萊辛巴赫(Ludwig Reichenbach)認為,朱䴉跟其他䴉屬成員差別明顯,應當建立新屬——朱䴉屬(Nipponia),同時為了紀念最初的命名人特明克,他將朱䴉的學名更改為 Nipponia temmincki。

到了1871年,英國著名鳥類學家愛德華·格雷(Edward Grey)認可之前萊辛巴赫單立朱䴉屬的操作,但又覺得特明克最初起的種本名無需再改,因此他將朱䴉的學名修訂為 Nipponia nippon,並一直沿用至今。

作為今天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屬名和種本名都意為“日本”

的鳥兒,朱䴉與這個國家真有著不解之緣。日本典籍裡有關朱䴉的記載,最早見於公元720年完成的《日本書記》。而自690年起,每隔二十年,幾無中斷地都會在三重縣的伊勢神宮舉行一次神宮式年遷宮儀式。由於這裡祭祀的是神道教最高神——天照大神,所以歷來選用與太陽色彩有幾分神似的朱䴉飛羽,來裝飾鎮宮之寶“須賀利御太刀”。朱䴉也由此被視為

瑞鳥

神鳥

為什麼說,朱䴉的"重生"是一個奇蹟?

須賀利御太刀。圖片:ameblo。jp

江戶時期

,僅上級武士才有資格狩獵野物,普通人不得染指。割據的諸藩又將朱䴉引入到自己的領地加以保護和繁殖。因此,

朱䴉常見於當時日本的很多地方

1868年,

明治維新

開始了,日本朱䴉的命運也隨之徹底轉變。武士特權不再,

普通百姓也可以開始狩獵

。朱䴉、丹頂鶴等大中型鳥類首當其衝,成了獵民們的目標。1892年,日本政府頒佈《關於狩獵之規定》,將33種鳥類劃為保護種類,朱䴉卻不在其列。曾經的神鳥被大肆捕殺,肉供人食用,飛羽、尾羽被用來製成箭羽,出口到中國、俄羅斯等地。與此同時,

人口的增長和工農業的發展,日漸侵蝕著朱䴉的安身立命之處

。它們營巢的高大樹木被砍伐,覓食的溼地被人為開發,可謂厄運纏身。

為什麼說,朱䴉的"重生"是一個奇蹟?

如今陳列在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的朱䴉標本。圖片:Daderot / wikimedia

生活在東北亞大陸上的朱䴉,並沒有比日本的同類幸運到哪兒去。

進入20世紀中葉,各地朱䴉的數量都開始急劇下降,分佈範圍也迅速萎縮。

1963年後,前蘇聯遠東地區再無朱䴉的確切記錄;1979年在朝鮮半島非軍事區內發現的1只,被認為是半島上朱䴉的最後一次歷史記錄。中國境內,雖說截止1958年,每年仍在向日本出口相當於5只個體的朱䴉羽毛,但是到1964年6月,於甘肅省康縣有過標本採集記錄之後,十餘年間再沒有發現朱䴉的任何蛛絲馬跡。

彼時,生活在日本佐渡島和能登半島的區區

幾十只

朱䴉,被普遍認為是這一物種在地球上

最後的血脈

了。儘管朱䴉瀕臨絕境,但人們對它的瞭解少之又少。

如今佐渡島的農田,遠處是朱䴉保護中心。圖片:Hisagi / wikimedia

機緣巧合,土生土長於佐渡島,從小喜愛鳥類的佐藤春雄就在這一時期開始關注朱䴉了。

身為中學教員,佐藤並沒有受過生物學或鳥類研究的系統訓練。但他透過

收集糞便並加以觀察分析的“笨辦法”

,逐漸瞭解到當地朱䴉的食性和變化。從春天直至秋季,它們大多捕食蚱蜢、蝗蟲等昆蟲,以及泥鰍、鯽魚等小魚;而到了冬季,隨著降雪和冰凍的來臨,朱䴉不得不轉到不會凍結的溪流捕食小河蟹。

佐藤一直保持著收集、分析朱䴉糞便的習慣,這為後來揭示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變化對朱䴉的影響,也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什麼說,朱䴉的"重生"是一個奇蹟?

朱䴉插畫。圖片:Izuka Tsuyoshi

時間回到1934年,日本農林省當時已將朱䴉指定為

“天然紀念物”

,嚴禁捕獵。那時佐渡島上還有大約

100只

朱䴉,如果真正得到有效保護,沒準能改寫歷史。然而,隨後到來的殘酷

戰爭

,使得人尚且自顧不暇。這裡原本豐茂的山林被大規模砍伐,燒成木炭運往本州。飢腸轆轆的人們為了果腹,也不會放過包括朱䴉在內的山野生靈。

1952年,佐藤的家鄉只剩下約

24只

朱䴉了。也是在這一年,農林省把朱䴉升格為

“特別天然紀念物”

。紙面上看,朱䴉的保護級別在不斷升高,可實際的保護方案和措施卻似乎又遙不可期。當年6月,佐藤加入了“日本野鳥會”,他已在野外觀察了6年多朱䴉,算得上是全日本最瞭解朱䴉的人之一。但苦於自己既不是學者,也非專家,只是個默默無名的普通教員,佐藤連給野鳥會的機關報投稿都缺乏勇氣。

天道酬勤,謙卑的佐藤做出了原創性的科學發現。依靠自己在野外的紮實觀察和細緻研究,他提出,之前人們以為朱䴉具有白色和黑灰色兩種色型的看法並不正確。

繁殖期

,它們將脖子上的分泌物塗抹到身上,使

羽色變灰

,秋季換羽之後又會變回白色。這種獨特的羽色變化,在鳥類中並不多見。

為什麼說,朱䴉的"重生"是一個奇蹟?

羽色變灰的朱䴉。圖片:Mitsuaki Iwago / mindenpictures

隨著時間的推移,野外的朱䴉每況愈下。1956年,儘管又在能登半島新發現了一小群,但和佐渡島的加在一塊兒還不到20只。進入

20世紀60年代後

,朱䴉總數更是長期徘徊在

10只左右

。透過糞便分析,佐藤發現不過五年光景,朱䴉吃下的小河蟹、泥鰍骨頭以及昆蟲外骨骼就明顯減少,農藥在當地的大量使用難辭其咎。

考慮到日本朱䴉面臨的困境,究竟是讓它們在野外自己繁育,還是抓起來實現圈養繁育,成了爭論不休的焦點。

佐藤

傾向於在冬季食物來源缺乏時,為朱䴉人工投食,並減少繁殖季節的人為干擾,

希望仰仗自然的力量復壯

日本政府則對人工繁育抱有更大信心

,並於1967年在新潟縣建立了朱䴉保護中心。

無奈,

最初圈養的幾隻個體先後由於寄生蟲和感染等原因殞命

。能登半島的最後1只朱䴉在被捕獲飼養一年多後,也不幸死亡,屍檢發現其體內有著高濃度的有機氯農藥和水銀殘留。無獨有偶,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70年代,正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這一時期在社會中也出現了以“水俁病”為代表的“四大環境汙染公害病”。

為什麼說,朱䴉的"重生"是一個奇蹟?

日本熊本縣水俁市的工廠,排放到海中的廢水裡含有大量汞,經過魚蝦富集作用再被人攝入,造成當地居民有機汞中毒。這便是著名的水俁病事件。圖片:Bobo12345 / wikimedia

最終在

1980年

12月,日本政府決定啟動“完全捕獲”計劃,要將當時野外的

全部5只

朱䴉都抓住,轉入圈養繁育。1981年1月22日,計劃實施成功,世間再無野生日本朱䴉存在。第二天,佐藤去了捕獲現場,採集到最後一份野生日本朱䴉的糞便樣本。

不幸的是,這5只朱䴉連同之前於1968年捕獲的“小金”(Kin),都沒能留下子嗣。

隨著2003年“小金”壽終正寢,日本的朱䴉全部滅絕。

在圈養條件下存活了35年的“小金”,創造了世界䴉科鳥類人工飼養的最長壽紀錄。

萬幸的是,天無絕朱䴉之路。1978年起,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劉蔭增先生與同事一道,在歷史分佈區內的數個省份尋找朱䴉。經過近三年的苦苦尋覓,行程超過5萬公里,終於在

1981年5月21日

,他們於

陝西省洋縣

境內的金家河和姚家溝兩處,跟佐渡島“谷平”很相似的環境裡,發現了兩巢共

7只朱䴉

。這便是當時世上已知最後的野生朱䴉種群。

充分吸取了日本朱䴉的經驗教訓,中國方面實行以保障朱䴉

野外

自然繁育為主、圈養繁育為輔的策略

。洋縣境內成立了專門的保護管理機構,對朱䴉及其棲息地進行切實有效的保護。在繁殖季,禁止在朱䴉取食的水田裡施用農藥和化肥,還在營巢地周邊人工投入泥鰍等食物;冬季則保留一定的冬水田,利於朱䴉覓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的種種舉措,為朱䴉創造出了有利的生存繁衍條件。這一過程當中,

日本政府和民間組織也提供了寶貴的資金和裝置支援

為什麼說,朱䴉的"重生"是一個奇蹟?

陝西洋縣一保護區內的朱䴉裝飾。圖片:Staffan Widstrand / Wild Wonde / NPL / mindenpictures

截止目前,全世界已有約2600只朱䴉,創造了極小種群野生動物保護領域的一個奇蹟

,也成為了國際瀕危物種保護的成功範例。日本和韓國,在中國捐贈或租借個體的基礎上,先後建立起了自己的朱䴉繁殖種群。

為什麼說,朱䴉的"重生"是一個奇蹟?

陝西洋縣一保護區內飛翔的朱䴉,可以看到它紅色的飛羽。圖片:Staffan Widstrand / Wild Wonde / NPL / mindenpictures

2008年9月25日,闊別朱䴉多時的佐渡島迎來了首次試驗放歸。

為保護朱䴉奔走了幾十年,時年89歲高齡的佐藤春雄受邀參與了當天的儀式。那天共有10只朱䴉被放歸野外,重新飛翔在了佐渡島的天空。

為什麼說,朱䴉的"重生"是一個奇蹟?

在佐渡島田間信步的朱䴉。圖片:Ishi Hiroyuki

佐藤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講道:“六十多年的保護生涯,今天是最高興的一天。雨現在也沒停,完全捕獲之前,但凡遇到下雨、下雪或大風天,我總會擔心朱䴉的冷暖。時隔二十七年,終於又有了這樣的擔心。”

根據化石記錄,朱䴉所屬的䴉科(Threskiornithidae)鳥類,早在6000萬年前就已生活在地球上了。而從朱䴉最早被科學描述,到完全絕跡於日本,只用了僅僅145年。在劉蔭增先生和佐藤春雄先生等許許多多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下,歷經38年,朱䴉終於從滅絕邊緣被拯救回來。我們應當銘記這段歷史,並從中汲取如何跟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