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福建泉州這座斷橋,歷經近千年!老照片曝光,滿滿都是回憶

由 易槐娛樂 發表于 旅遊2021-09-19
簡介順濟橋作為城市商業性城區對外銜接的交通樞紐,方便了晉江南岸各港口與泉州城之間的交通,也是泉州與中國南部的重要交通要道,見證了泉州城市在海洋貿易推動下的發展,也體現出商業拓展對交通系統的促進

去福建泉州打工怎麼樣

順濟橋位於泉州古城南門德濟門外,橫跨晉江兩岸,以臨近順濟廟(天后宮)而得名。它是伴隨著海洋貿易發展而建設的出入古城商業區的主要通道,是泉州古城與晉江南岸的陸運節點,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泉州水陸轉運系統。順濟橋遺址是體現世界海洋貿易中心運輸網路的代表性遺產要素。

福建泉州這座斷橋,歷經近千年!老照片曝光,滿滿都是回憶

順濟橋遺址,海國衝衢證繁華

福建泉州這座斷橋,歷經近千年!老照片曝光,滿滿都是回憶

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泉州郡守鄒應龍在晉江流域江海交接處主持建造了一座梁式石橋,橋體為東北—西南走向,東側橋頭指向德濟門的方位,即為順濟橋。該橋地處海國衝衢,江城險要之地,下通兩粵,上達江浙,建成之後,與洛陽橋、安平橋共同形成宋元時期泉州的沿海大通道。

順濟橋的建造吸取了洛陽橋的建橋方法,採用“筏型基礎”法,全河床拋填石塊形成結構基礎,其上幹砌條石形成橋墩,上部為石樑結構。現存橋墩長約8。5米,寬約3。5米。橋北原特設段木樑吊橋,有警即吊起,以禦敵寇,並築有橋頭堡,置戟門,晝開夜閉。南端橋堡上曾有“雄鎮天南”四個大字,今已不存。

順濟橋建成後歷代多有修繕,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將石樑改為四梁式截面鋼筋混凝土連續梁橋;20世紀60年代,損壞的九孔被改為簡支組合梁,工字鋼樑上澆注了鋼筋混凝土橋面板,但橋墩部分仍保留宋代石船型橋墩的基礎;2005年至2010年,受颱風影響,橋體大面積坍塌,現僅存部分橋面和橋墩11個。

福建泉州這座斷橋,歷經近千年!老照片曝光,滿滿都是回憶

順濟橋建成後,由石湖港至古城可沿12世紀建成的海岸長橋,經順濟橋至泉州南門;位於深滬灣、圍頭灣的其他港口也可由陸路經順濟橋到達古城。該橋把晉江南岸的廣大地區與泉州城的陸路交通緊密聯絡在一起,由南部往來泉州不必再繞行至晉江上游的石筍橋,使泉州與安海、同安、漳州等地的陸路交通更為便捷。

歷經歲月滄桑的順濟橋,目前正在進行考古調查及遺址保護與展示,以遺址的方式向世人展示其作為交通要道的輝煌歷史。

扼守江城險要之地

見證城南商業繁華

斷橋屹立浯江畔

宋代筏礎今猶存

福建泉州這座斷橋,歷經近千年!老照片曝光,滿滿都是回憶

順濟橋是古代泉州南門外的一座名橋,位於泉州古城德濟門外晉江下游的浯江之上,明代晉江詩人莊一俊的詩云“江門之水下浯溪”。因靠近順濟宮(即天后宮),取名為“順濟橋”;因其造於石筍橋之後,所以又喚“新橋”。

如今,順濟古橋已成斷橋,不能通行。在橋兩頭的岸邊遠眺。斷橋殘件分為三段,橋南一側的橋面尾部傾斜向江水,江中有個橋墩立著,橋北剩下的斷橋一頭扎進江水,一頭翹起。

和洛陽橋一樣,順濟橋的橋墩也是尖尖的船型,它的建造吸取了洛陽橋的建橋方法,採用“筏型基礎”法,全河床拋填石塊形成結構基礎,其上幹砌條石形成橋墩,上部為石樑結構。江兩岸,數棵高大濃密的榕樹榕須低垂,樹齡似有百歲之久;偶有水鳥從樹上飛出,到殘橋上逗留一會兒,然後衝向江面,銜起一兩條小魚;幾艘小船慢悠悠地盪漾著,船上人正撒下漁網捕魚。

正值初夏,順濟橋周邊一派生機勃勃。晉江水低吟淺唱著,似乎還伴著唐風宋韻從遙遠的時空傳來。彷彿浮現當年的盛景:在那個古老而繁榮的年代裡,海上絲綢之路興盛發達,泉州城內城外商旅往來不絕,他們沿著古街一路前行,來到“天妃宮”向媽祖娘娘敬拜祈禱後,穿過“德濟門”到達順濟橋碼頭,將絲綢、瓷器和貨物裝到等候在江邊的船上,順江而下,到達晉江出海口後渚港,然後轉裝上大海船,揚帆而去。

福建泉州這座斷橋,歷經近千年!老照片曝光,滿滿都是回憶

一段殘橋,一段歷史,一段回憶。除了見證泉州海絲商貿繁榮,順濟橋還曾是連線晉江兩岸人民通行的最重要的交通要道。

如果你有緣碰上住在附近的老者,或許他會向你講上一段關於順濟橋的回憶:曾經,明月高懸的夜裡,約幾個小夥伴來到浯江,乘著小船隨波逐流,漂到順濟橋看“紫帽山倒影”,漂到浮橋看“筍江月色”,一路盡情暢飲,興致所起還會唱上幾曲南音……

專家講述:

古橋交通樞紐

見證城南商業興起

福建泉州這座斷橋,歷經近千年!老照片曝光,滿滿都是回憶

“作為泉州城區與各地往來的主要交通樞紐,這座古橋與德濟門、天后宮共同體現了海洋貿易推動下古城南部商業性城區的發展,見證了商業拓展對交通系統的促進。”談到順濟橋遺址的歷史價值時,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黃明珍這樣概括。

專家水下聲納掃描

宋代橋墩依然存在

為了探明古橋遺址的準確情況,2019年,泉州邀請國家水下考古中心對順濟橋遺址進行水下聲納掃描,測出順濟橋殘存橋墩及橋臺情況。黃明珍介紹,經探測,現存橋長約400米,共有船型橋墩及橋墩遺址約30處。其中西側殘留6個橋墩及連續的橋面,東側殘留4個橋墩及部分橋面,中間部分餘1個橋墩尚殘存一定高度,其餘橋墩僅在低潮期間可露出部分石塊,橋面全部不存。

福建泉州這座斷橋,歷經近千年!老照片曝光,滿滿都是回憶

東側4個橋墩,其中2個為臨岸橋墩,距岸約10米,兩者相距間隔約5米,為10層條石砌築而成,體量較小,通高約5米;另2個橋墩相距約30米,為站江橋墩,亦以條石10層砌築而成,通高約8米。西側6個橋墩,臨岸的兩個橋墩,距岸約5米,兩者相距間隔約10米,由於吃水較多,因此這兩個橋墩以下寬上瘦的形式堆砌而成,既可以保證橋墩穩固又節約了成本;其餘4個橋墩均以9至10層不等的條石堆砌而成,為站江橋墩。橋的中間部分僅餘1個橋墩,亦與其他站江橋墩一同樣式。

商業區域逐步南拓

成為城南重要地標

“據史載,順濟橋附近江岸曾是泉州進城港口南關港的所在,這一帶成為商舶貨物雲集、商人行香禱告的繁忙區域。”黃明珍介紹。

伴隨晉江北岸的自然淤積,泉州城市逐步向南部發展。從1009年清淨寺建成、1087年市舶司設定,到1196年建成順濟宮,泉州城市南部的商業性城區逐步拓展。而1211年順濟橋的建設正是城市南部商業聚居、商業發展、交通需求旺盛的體現。1230年,隨著沿江翼城的建設及城市南門的南遷,標誌著泉州城市南部商業性城區形態的確立,順濟橋與德濟門、天后宮共同成為古城南部的重要地標。

順濟橋作為城市商業性城區對外銜接的交通樞紐,方便了晉江南岸各港口與泉州城之間的交通,也是泉州與中國南部的重要交通要道,見證了泉州城市在海洋貿易推動下的發展,也體現出商業拓展對交通系統的促進。

護遺者說

文物也會“講故事”

古橋讓他震撼與不捨

福建泉州這座斷橋,歷經近千年!老照片曝光,滿滿都是回憶

2018年,林志福進了鯉城區文旅局,做文物保護工作。2019年10月,該局專門成立了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從此保護文物有了專門的科室和人員。

林志福說,鯉城區的文保單位有81個之多,雖然他學的是歷史專業,但對文物瞭解還不夠,因此平時只要有空,就查閱資料、拜訪專家、走訪文保單位。“文物看似單調、枯燥,可深入研究、認真傾聽,你會發現文物也是會說話、會講故事的,文物背後的故事很有意義。”林志福說,此前他和不少市民一樣,不理解僅剩斷橋的順濟橋為何不直接拆掉,但當他走近順濟橋遺址,看到這座歷經800年江水沖刷的古橋殘軀刻滿滄桑,內心很是震撼與不捨。

順濟橋與附近的德濟門、天后宮渾然一體,共同見證了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商貿的繁榮。跨越晉江的順濟橋,在古代是泉州城橋南橋北兩岸溝通的重要橋樑,直到它被鑑定為危橋前,還承擔著泉州的交通聯動作用,可以說是與泉州人聯絡最為緊密的一座古橋。

林志福介紹,目前順濟橋周邊正進行環境整治與提升,今後將在附近設定展點,以展示順濟橋的歷史風貌。“如果沒有遺址,如果不查閱資料,那我們就不知道順濟橋的故事和意義,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保護它,把它的故事講給世人聽,當好文物的傳播員。”他說,每次有關於順濟橋的講座,他都會積極參加。

日常巡查工作中,文保中心的同事會帶上文物保護法、遺產保護宣傳摺頁分發給市民群眾。今年4月,鯉城區組織遺產點講解員培訓,講解員不僅要熟識包括順濟橋、德濟門、天后宮在內的8個遺產點,還要能夠進行基礎的中英文雙語講解。

相關內容

順濟橋前世今生

史載,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泉州知府用外商修建泉州城樓的餘資修建了順濟橋。當時是石板橋,橋長150餘丈,寬1丈4尺;現存長500米,寬4。6米。

《泉州府志·橋渡》記載,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順濟橋之“七、八、九三坎傾毀殆盡”,知府懷蔭布“增石築之”。不久,“一坎至六坎將近坍塌,十六、十七兩坎欹側”,知府王君勳“一併拆卸改築”。古人把順濟橋視作“下通兩粵,上達江浙,實海國之衝衢,江城之險要”的交通生命線來進行維修和保護。

福建泉州這座斷橋,歷經近千年!老照片曝光,滿滿都是回憶

1956年中秋大潮,一個登陸廈門的颱風引發了泉州大洪水,沖斷順濟橋和浮橋,特大洪澇50年一遇。1958年,又遇農曆五月三十大潮,依然是受颱風影響,順濟橋水位超警戒線2。9米,受淹二晝三夜。

2006年7月23日,受颱風“碧利斯”的襲擊,順濟橋坍塌了3個橋墩。

福建泉州這座斷橋,歷經近千年!老照片曝光,滿滿都是回憶

2006年8月10日晚,順濟橋再坍塌,橋體面目全非。

2010年9月受颱風“凡亞比”影響,順濟橋倒塌。

文物保護大事記

自古以來,順濟橋屢受風雨影響,出現損壞現象,但皆得到泉州地方重視,大力維修保護。

●1932年,軍閥陳國輝將該橋修成鋼筋水泥橋,汽車可通行,此橋成為福廈公路的主要通道。

●上世紀60年代又進行修補,將損壞的九孔改為簡支組合梁,即在工字鋼樑上澆注鋼筋混凝土橋面板。

●1993年9月至1994年3月,橋體進行加固、加寬和修繕。現有橋長500米,寬4。6米,橋墩水下部分仍然保留宋代石船型橋墩的基礎,橋面基本保留本世紀30年代的舊貌。

●1998年3月,順濟橋被泉州市政府公佈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鯉城區成立文保中心,對轄區內的文物進行保護,其中包括順濟橋,同年還對順濟橋遺址周邊環境進行整治提升。

●2020年,順濟橋遺址被列入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獻記載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一津樑志:“順濟橋,在德濟門外,筍江下流。《閩書》:舊以舟渡。宋嘉定四年,郡守鄒應龍造石橋,長一百五十丈餘,翼以扶欄。以近順濟宮,因名順濟。以其造於石筍橋後,俗呼新橋。元至正間,於那烈那達修。明成化七年,知府徐源修。復疏橋東小浦,引潮入城濠,以通舟楫。嘉靖五年,同知李緝修;十四年,知府王士俊修。國朝康熙二十四年,邑人施琅修。雍正四年知縣葉祖烈修。八年知縣王之琦修。乾隆十六年,知府黃昌遇修。十八年圮,復修。二十二年復圮,知府懷蔭布、知縣幹從濂,委貢監生李保、柯廷錫大修。”記載順濟橋從元代至清代的十次維修記載。

清《懷蔭布記》:順濟橋,則嘉定四年,前太守鄒景初建也。橋在德濟門外,長百五十餘丈,廣丈四尺。為間三十有一,扶欄夾之。以其建在石筍橋之後,又名新橋。浯江橫貫二里許,桃源、武榮諸山流由此入海。霖雨暴漲,巨浪拍天,其地下通兩粵,上達江浙,實海國之衝衢,江城之險要也。自斯橋成,而肩摩踵接,直躡風濤於足下,而必恬然不知,厥功偉矣!

實習生:林燦鑫 手繪圖:樊雲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