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王陽明與金山寺的奇緣,金山寺裡一圓寂的高僧竟然像極了自己

由 開朗的冰冰 發表于 旅遊2021-09-23
簡介禪房的牆上還留有一首高僧寫的詩:五十年後王陽明,開門擾是閉門人

金山景區在哪裡

1481年,寒窗十一年的王華考中了狀元,要去京師上班。王華很擔心自己去了外地之後,家裡會疏忽對兒子王陽明的管教與督促。孩子十來歲正是念書的黃金時期,不抓緊的話,日後恐怕難有什麼大作為。

王陽明與金山寺的奇緣,金山寺裡一圓寂的高僧竟然像極了自己

於是次年,爺爺王天敘帶著11歲的王陽明進京。說起來,小王陽明第一次出遠門,就是去京城。

赴京路途遙遠,爺孫倆在路過金山寺的時候,王天敘剛好遇到幾個故人舊友。幾個人在路邊閒聊了幾句,便相邀去金山寺裡遊玩一番。當時山色關景,醉人心脾,這些文人墨客相聚一起,不免要作詩。但這作詩不能隨便,得符合心境與當時周邊的美景啊,於是大家就坐在石凳上或低頭整眉構思或四處張望以尋靈感。

就在眾人都便秘一般憋不出半句詩詞時,坐在一邊的王陽明同學舉手說道:“我有了,我有了。”

大家一看王陽明不過是十歲左右小孩童,便笑道:“你作出甚詩?念出來聽聽。”

王陽明也不客氣,張口就來:

金山一點大如拳,

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

玉簫吹徹洞龍眠。

“哎呀哎呀!不得了,真是不得了!”王天敘的那些朋友聽到這詩只能不停地驚歎,這詩雖比不得李白杜甫等人那些流傳千古的詩作,但至少也是契合情景的佳作。一大幫老書生作不出來的詩,被一個半大小孩給隨口吟了出來,這讓他們無法接受。

王陽明與金山寺的奇緣,金山寺裡一圓寂的高僧竟然像極了自己

“打死都不信!”這是他們一致的想法,“肯定是王天敘事先作好讓孫子背熟以向眾人炫耀自家出了神童。”

其實王天敘也是震驚人群中的一員,此時聽到朋友質疑孫子有代筆之嫌,便提出大夥兒可以現場出題考驗一下自己的孫子。一番爭論後,眾人決定讓王陽明以景點“蔽月山房”為題再作詩一首。王陽明聽了題目,也不俱怕,更不謙虛,思索片刻,又隨口吟了出來:

山近月遠覺月小,

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

當見山高月更闊。

王陽明與金山寺的奇緣,金山寺裡一圓寂的高僧竟然像極了自己

這是一首充滿了哲理意味的詩作,意思大概是說,現在望過去,山把月亮給遮擋了,我們就會覺得山是比月亮大的,但如果人的眼界足夠廣闊,像天那般,就會得出另外一個結論,即月亮要大於山。十幾歲的孩子作出此等哲理詩,頓時讓眾人沒了為自己的無能開脫的說辭,只有不住地讚歎江山代有人才出,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

其實在古代,神童比比皆是,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方仲永,小時雖了不得,大了卻未必佳。這便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天賦不能決定命運。有名言為證—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天才。由此可見,後期環境的正面影響與自身的努力才是成就未來的關鍵。

而我們的小神童王陽明,小時了了,大時更不得了,成了聖賢,他死後,便徹底成了傳奇。這樣近乎完美的人,實在令人羨慕。

王陽明與金山寺的奇緣,金山寺裡一圓寂的高僧竟然像極了自己

據王陽明的後人記載,王陽明與金山寺有過兩面之緣。此次是為一面,而另一面則是多年之後,王陽明己做了兵部尚書。

身為朝廷命官的王陽明偶得機會,重遊金山寺。時隔多年,這金山寺早已不是他幼時所見的樣子。經過重修的金山寺更為高大堂皇,但不知為何,走在檀香味濃重的陰涼走廊之上,王陽明卻覺得這裡似曾相識,好像什麼時候來過一般。要知道即使是第一次來,他也沒有進入這寺廟內部。

王陽明與金山寺的奇緣,金山寺裡一圓寂的高僧竟然像極了自己

當他隨招待自己的小沙彌經過一間門上落滿灰塵並貼了封條的禪房時,王陽明突然覺得腦袋一陣劇痛。他停了下來,詫異地看著這個房間,向沙彌要求進去一看究竟。小沙彌無奈說道:“這金山寺大大小小的禪房,大人您都可以進去,唯獨這間不行,因為這裡是50年前,金山寺裡的一位得道高僧圓寂的地方,真身還留存於房中。”

王陽明總覺得自己跟這間禪房有莫大關聯,於是便苦苦哀求這位小沙彌。而迫於王陽明的權勢地位,小沙彌最後只得為他打開了房門。王陽明顫巍巍走進去一看,非常震驚。那高僧的屍首並未腐爛,就端坐在蒲團之上。而高僧的容顏,竟然像極了自己。禪房的牆上還留有一首高僧寫的詩:

五十年後王陽明,

開門擾是閉門人。

精靈閉後還歸復,

始信禪門不壞身。

王陽明這才明白,這位圓寂的高僧便是自己的前世。他恭敬地朝著高僧的屍身拜了拜,然後閉眼體味著神妙的宿命牽絆之感。

王陽明與金山寺的奇緣,金山寺裡一圓寂的高僧竟然像極了自己

說實話,這個故事也許是王陽明的後人或崇拜者用來美化他的載體。但世界玄妙之處眾多,人的思維只存在於今時。相信大家都有過一種奇怪的感受,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隱約覺得自己以前便來過;做一件事情,腦子裡也會有一種感覺,彷彿這件事以前就做過,但怎麼做的卻模糊了,直到你把事情做到下一步,腦子裡馬上會清晰起來,曾經就是這麼做的。這種感受究竟源於何處,沒人解釋得清。

生命之奧妙,世界之真相,怕是我們要用一輩子去探尋也很難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