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讀《傳習錄》瞭解邊打工邊追尋內心精神信仰的王陽明!

由 心靈的那片淨土 發表于 旅遊2023-02-04
簡介此後幾年,王陽明一直在家鄉講學,直到1527年,朝廷又派王陽明去廣西剿匪,這是他一生中的第三大“事功”

王守仁的父親叫什麼名字

上週收到從噹噹網購買的《傳習錄》和趙老師推薦的馮夢龍的《智囊》。

今天我們來學習《傳習錄》,關於王陽明心學,促使我讀這本書的原因,在王陽明先生愛徒徐愛錄裡,“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致良知,以良知知行合一”。

我想了解,王陽明先生在他那個年代將理想與現實,到底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的。

王陽明在給明朝皇帝打工時,又是怎樣追尋自己內心裡那份信仰的,經歷了哪些人生坎坷和曲折。

王陽明一生,追尋內心的那份寧靜,所謂“寧靜而致遠”,是陽明心學當中的一種境界。而在這種境界之上,更能夠看出王陽明的世界觀,與儒家的世界觀有著截然不同的思想上碰撞。

王陽明,因為心學而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王陽明心學”,不只是思辨性的、學術性的,更不是書齋的,而是“實踐的、行動的,是生活哲學和生活方式”。

可以說,王陽明恢復了哲學的本義: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古代的哲學家比如孔子、蘇格拉底,都是融哲學與生活為一體的,哲學即生活,生活即哲學。

王陽明的一生,就在實踐心學的一生,用他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王陽明心學,什麼是“知行合一”,什麼是“致良知”。

所以,我們閱讀《傳習錄》,一定不能只看文字,而應該和王陽明的實際生活相結合,才會有更深切的理解,才會有真正的收穫。由現代的費勇作家譯文。

不平凡的一生

王陽明,原名叫:王守仁,生於明成化八年(1472),明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去世,浙江餘姚人。他父親叫王華,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的狀元,做官做到南京吏部尚書。

他祖父叫王倫(字天敘),應該是一個灑脫不羈的人,當時的人把他比作陶淵明、林和靖。再往上追溯,可以追到西晉時期琅琊孝子王覽,王覽的曾孫就是書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定居浙江紹興,一直傳到二十多代,有個王壽,移居到餘姚,成為餘姚王陽明家族的起源。王陽明原來的名字叫王雲。

據說他出生前,他祖母做了一個夢,天上一個神仙踏著祥雲把一個可愛的嬰兒送到自己懷裡。然後,隔壁就有嬰兒的啼哭,兒媳婦生下了一個兒子,就是王陽明。祖父為了紀念這個夢,就把嬰兒取名王雲。奇怪的是,這個孩子直到五歲還不會說話。

將近六歲那一年,有一天,一個和尚從門口經過,看到王陽明,感慨說:“天機是不可洩露的,你們既然洩露了,他自然就不會說話了。”於是,他祖父把他的名字改為:守仁。果然,很快就會說話了。

王守仁年輕的時候,曾經在家鄉附近的陽明洞築室讀書,所以,後來的人都叫他陽明先生。關於王陽明的生平事蹟,有一些一定有添油加醋的成分,這也是人性的通病,喜歡神化一些自己喜歡的人,當作神供奉起來。

但王陽明一生的經歷,確有非凡之處。一是,他很小的時候,就顯現了不凡的天賦,二是,他一生的經歷挺傳奇的,幾乎像一部武俠小說。

十一歲那年,跟隨祖父去京城,經過鎮江時,祖父邀約了一群朋友在金山寺喝酒。從前的文人,一起喝酒就免不了要即席賦詩,就在大家想著寫什麼好的時候,王陽明突然高聲朗讀了一首自己寫的詩: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樓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在場的人都很吃驚,一個十一歲的小孩怎麼能寫出這樣的詩?

有人提議以眼前的“蔽月山房”為題,再寫一首,結果,王陽明很快就脫口而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有人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這首詩也顯現了王陽明廣闊的視野。

十五歲那年,王陽明自己一個人出遊長城居庸關一帶,進入塞外蒙古等少數民族的區域,考察他們的情形,一個月後才回到京城。十七歲(1488)那年,王陽明奉父親之命,到江西去結婚,迎娶江西布政司參議諸養和的女兒。

結婚那天,準備行禮的時候,王陽明突然不見了。原來他一個人到外面散步,走到鐵柱宮,遇到一個道士,就聊起了養生之說,把婚禮給忘了。等到諸家的人找到他,差不多已經是第二天凌晨。

王陽明考了兩次會試,都落榜了,直到第三次考試,終於考中進士。此後在工部、刑部等當公務員,本來可以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晉升。

但王陽明在1506年上書皇帝,抨擊當時的太監劉瑾,結果遭到廷杖四十的懲罰,還被關進監獄。

在監獄裡,王陽明每天讀《易經》,思考其中的玄理。最後皇帝下詔,把王陽明發配到貴州龍場做驛丞。

去貴州的途中,經過浙江,王陽明發現有殺手跟著他,於是在錢塘江邊寫了兩首絕命詩,跳進了江水中。

殺手以為他已經自殺,就回京城去向劉瑾報告了。不想王陽明是假裝自殺,實際是躲在一條商船的下面。他跟著這條商船,一直漂到了福建沿海,上岸後向武夷山走去。

在山裡,他遇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二十年前他在江西鐵柱宮遇到的那位道士。這位道士點撥了王陽明,不應該逃避,而是應該到龍場去赴任。

到了龍場,王陽明建立了龍岡書院,傳播文化,發展教育。龍場在王陽明的精神歷程上,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地方,“龍場悟道”即發生於此。王陽明講心學,講知行合一,就是從龍場開始。

1510年,朝廷任命王陽明做廬陵縣令,在縣令任上,王陽明顯示了傑出的管理才能和處理複雜事件的應變能力。

1511年,升任南京刑部主事,不久又調任北京吏部主事。1516年,王陽明升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

這幾個地方多年來一直遭受匪患,歷任官員都無能為力,但王陽明作為一介書生,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不僅殲滅了四股土匪力量,而且為當地制定了長治久安的政策。

這次江西平寇是王陽明一生中最值得稱道的“事功”之一。

第二大“事功”是平定寧王叛亂。

寧王朱宸濠的祖上是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當年燕王朱棣騙取他的信任,他與燕王朱棣一起造反,奪取皇帝的位置,但朱棣當了皇帝后,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反而把朱權打發到南昌。因為歷史上的過節,寧王家族一直都有不滿。

到了第四代寧王朱宸濠時期,正好當時的皇帝朱厚照荒淫無能,朱宸濠覺得機會來了,於是,網羅人才,苦心經營,終於在1519年起兵造反。

王陽明當時已經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被朝廷派往福建剿匪,途中聽到寧王起兵,又折回南昌。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王陽明用計謀打敗了寧王。

當然,由於皇帝的昏庸,王陽明不僅得不到表彰,還差一點被誣陷為寧王同謀。1521年,武宗朱厚照死了,世宗嘉靖皇帝繼位。嘉靖下詔封王陽明為新建伯,這在當時是一個很高的榮譽。

此後幾年,王陽明一直在家鄉講學,直到1527年,朝廷又派王陽明去廣西剿匪,這是他一生中的第三大“事功”。

那時王陽明已經56歲,還患有肺病。他一路顛簸到了廣西,以招撫的辦法,和平地解決了匪患。王陽明在給皇帝的上疏中提到,廣西思恩十八九年中,不斷有人造反,是因為官員的設定體制出現了問題。

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二十九日,在從廣西返回浙江的途中,在一個叫青龍鋪的地方,病入膏肓的王陽明到了生命最後一刻,他的學生問他有什麼遺言,他回答:“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說完,溘然長逝。

他的遺體葬在今浙江紹興蘭亭洪溪仙霞山的南麓。

明天,我們接著講,“生命自覺與聖人人格。”

我是明明,請記得,世界和我愛著你!

讀《傳習錄》瞭解邊打工邊追尋內心精神信仰的王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