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古都歷千年,餘韻仍嫋嫋,為何金元明三朝都選擇北京為都城?

由 風雲歷史集 發表于 旅遊2022-12-05
簡介大都城和上都城的設計者均為漢人建築師劉秉忠,在上都城的設計時還幾乎是按照蒙古族的建築習慣進行都城營建,在大都城的建造中則明顯體現出了漢化的特點,其中不少建築設定都參照了《周禮·考工記》的營都特點

左祖右社是什麼的集中體現

導語:

今天的北京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就成為了燕國國都,然而在歷史時期卻再也沒能夠作為都城存在。直到遼金元明清時期又再度成為了王朝帝都,成為了能夠與古都長安和洛陽比肩的歷史古都。從燕國上都薊到金中都、元大都,再到明北京城,這座城市已經飽含歷史的滄桑,成為了封建時代最後的見證。

金中都是草原民族正式地定都於北京城的開始,元大都一朝的經營和馬克·波羅的行記使得北京成為了與當時羅馬古都比肩的大都市,明成祖朱棣正式將都城更名為北京,而後北京一名幾經周折一直沿用至今

。金、元、明三朝年代相隔較近,並且都城位置相互疊壓,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三者的都城具有發展和承襲關係。這種關係對於我們理解宋以後的都城建造有重要作用。

金代中都城的修建

金代一朝先後建立三個都城,分別為上京會寧府、中都、南京開封府,其都城位置的變化過程體現出女真統治者不斷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的過程。

金中都城的建造特點

總體來說,金中都城由外郭城、宮城、皇城三部分組成,外過程輪廓呈方形,上有城門13個,分佈在城牆四周。

宮城位於外城中部偏西位置,地勢較高,平面也呈長方形。皇城在宮城之南,與宮城相連,前朝是大安殿,大安殿北有一條橫街,將宮城分為兩部分,北邊為內朝,正殿是仁政殿。在宮殿基址西側,有斷續的河泊葦塘,應該是都城中的皇家苑池,在外郭城之外還修建有離宮大寧宮。

古都歷千年,餘韻仍嫋嫋,為何金元明三朝都選擇北京為都城?

金中都平面圖

金中都的佈局有著明顯的中軸線對稱的形制,從外城正南門豐宜門經宮城正南門宣陽門到皇城正南門應天門之間有一條中央街道,兩側分別分佈著中央官署和太廟等

。中都城的街道佈置也非常有特色,幾乎是採用了較為封閉的方塊式佈局和開放式的街巷設計,這種設計應該是同時受到北宋東京汴梁城和遼代的南京城舊址影響所致。

金中都城建造思想

金中都城的建造除了受到宋代都城和遼代都城形制的影響外,還體現出金人自己的建築思想和意識。首先來說金代都城非常注重防禦性,在金代中都城內也能明顯看出這一點。

金代中都城中將宮城置於全城的最高處,強調了皇權至上的理念,這是作為遊牧民族分散式的管理制度受到中原集權制政治影響的體現。另外,都城中還存在閣、樓相望,並且在最高處設定佛塔的情形。

佛塔的設定不僅僅是金人崇敬佛法的標誌,實際上它與樓閣一起,佔據全城高出處,對中都皇城內進行監視,以確保皇帝的安危

古都歷千年,餘韻仍嫋嫋,為何金元明三朝都選擇北京為都城?

金中都復原圖

此外,金中都城還尤其注意設定各種宮苑池塘和離宮別苑,這種注意園囿的設定是金人遊牧生活的體現。中都的園囿區主要在宮城四周設定,並且佔據宮城中較多位置。

重都城防禦性和都城園囿區的建築構成了金人都城建築的重要特點,並且對於元代大都城以及明清北京城的修建都產生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元代大都城的修建

元代以上都城和大都城聞名,其中上都城修築於灤河上游閃電河北岸的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地區,是草原民族繼遼金之後第三次修建的大型城址。

大都城的建築特點

元代大都城是在金中都離宮大寧宮的基礎上修建而成的,由漢人建築師劉秉忠設計並主持修建而成的。因其為平地起建的新都城,因而也有“漢八里城”之稱

。大都城為外城、宮城、皇城三重環套結構,城牆為夯土築成,外城牆為長方形,城外有護城河、城牆上還有角樓、甕城等設定。

皇城位於外城的中部偏西南位置,皇城內有連續的太液池,太液池西部為宮殿建築群,包括太子居所和興聖宮等。宮城位於皇城的東部,採用了前殿後閣的佈局形式,在中部和南部分散有中央官署區。

古都歷千年,餘韻仍嫋嫋,為何金元明三朝都選擇北京為都城?

元大都平面圖

大都城也採用了中軸線式佈局,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九縱九橫縱橫交錯的道路交通網。在道路之間還專門設定有東西向的衚衕八十八條,居民區分為五十個坊區。和上都城相比,大都城修建時格外注意對於商業區的佈置,全城一共有三處貿易中心,分散於城內三個不同的區域。

大都城和上都城的設計者均為漢人建築師劉秉忠,在上都城的設計時還幾乎是按照蒙古族的建築習慣進行都城營建,在大都城的建造中則明顯體現出了漢化的特點,其中不少建築設定都參照了《周禮·考工記》的營都特點

大都城中對於《周禮》的繼承

大都城中顯然參考了《周禮》的營都思想,其雲“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

”大都城共有城門11座,除了北面只有兩座城門外,其餘三面都有三座城門。而城內的九縱九橫的街道設定和《周禮》中“九經九緯”剛好契合。所謂的“左祖右社”就是左邊為太廟等祖先神廟,右邊為社稷天壇等建築,所謂的“面朝後市”在大都城中也有體現,城內的市場均位於宮城之後。

古都歷千年,餘韻仍嫋嫋,為何金元明三朝都選擇北京為都城?

元大都生活場景想象

與上都城相比,大都城顯然是劉秉忠作為漢人建築師的得意之作。

這一時期,在忽必烈自草原入住中原以後,第一件事情就是營建新都,營建新都意味著蒙元貴族在政治上與草原民族劃清界限,承認中原文明的地位,並且開始從心理上向中原文明靠攏

大都城中嚴格遵循《周禮》的設定可以看作是以忽必烈為首的蒙元統治者對於漢文化的接受,這似乎表明,幾乎所有曾經入住中原的強勁民族,都會不由自主地受到漢文化的影響,遼金如此,蒙元亦如此。

明清北京城的建造

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改北平府為北京,永樂十九年(1421年)將都城從南京應天府遷到此處,此後北京城一直作為明清兩代的都城。

明北京城的建造特點

明代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外城、內城、皇城和宮城四部分組成

。內城平面為近似長方形,城牆上設定有甕城、角樓等防禦設施。皇城位於內城中部偏西南,西部和南部為園囿池塘,東部與北部為各種官署作坊等,皇城內門外是為中央官署區。

宮城位於內城中央,也就是明清代紫禁城所在,宮城為前朝後寢的佈置,還有“左祖右社”的佈局,宮城以北為景山,佔據全城最高位置

。外城位於內城以南,為磚包結構,城外還有護城河,為工商業區所在。天壇和山川壇分列於中軸線兩側。

總體來看,明代北京城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元大都和金中都的佈局結構,並且在此基礎上重新對城內佈局進行合理規劃,比如將外城作為工商業區,將中央官署分列於宮城外等

。清代幾乎是直接延續明代北京城的格局,可以說,明清北京城奠定了今天所見的北京舊城區的格局,是我們所能直接見到的北京城的模樣。

金元明三代以來以北京為都之因

金元兩朝同為草原民族,在都城選擇上來看,他們都選擇北京城作為都城的理由具有一致性。金主海陵王完顏亮自上京遷往中都時曾認為上京土地貧瘠、物產不豐,當時的北京曾作為遼代南京城,已經有了一定的建築基礎

首先來說,北京位於草原民族和漢人居住區的交界地,在地理位置上來看,北京接壤於金、元祖源之地,是連線北方草原和南方中原地區的重要通道,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古都歷千年,餘韻仍嫋嫋,為何金元明三朝都選擇北京為都城?

近代北京城航拍圖

第二點在於,對於金、遼來說,當時與中原民族相持不下,選擇北京進可攻,退可守。

金人本身就是女真部落,是一個長期活動在深山峽谷之中的遊牧民族,他們選擇金陵時業非常注意選擇在高山深谷之間。選擇北京營建都城正是看中了北京位於群山盆地間的地勢,一旦失利,他們能夠很快退回到原本的地方。

古都歷千年,餘韻仍嫋嫋,為何金元明三朝都選擇北京為都城?

明成祖朱棣像

明代自成祖遷都北京以來,北京城便一直作為明清兩代都城。

對於當時的明代來說,主要的侵擾來自於北部邊境的草原民族,因此明代將北京作為都城同時也是作為抗擊外族的前沿陣地,所謂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是如此

另外以北京為都城,還可以大大節省了邊境屯兵帶來的財政負擔。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

明成祖朱棣在登位以前被封為燕王,封地正是在北平府,因此成祖對於北平府的情感是非常深厚的

,所以在登基之後選擇自己的勢力範圍作為都城也能夠理解了。

結語

北京,在今天看來也是交通便利、四通八達之地,它北接東北地區,西連內蒙和山西地區,東臨渤海灣,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在宋遼金元時期,這裡幾乎是三朝必爭之地,遼人以此為門戶,一步步南下,蠶食中原;金人以中都為都城時是其勢力最盛之時,然而迫於蒙古族南下,最後不得不放棄中都南遷;元代充分接受漢人文化,將大都建成了獨一無二的漢城。

明代北京城在遼金元三代的基礎上重新對都城進行規劃,適應了新的專制集權政治下的都城建設新需要,也使得北京城以古老、悠久的面貌透過歷史的面紗與我們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