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數九消寒待春歸

由 北青網 發表于 旅遊2022-12-31
簡介據清吳振棫《養吉齋叢錄》記載:“道光初年,御製‘九九消寒圖’,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字皆九筆也

如你所願繁體字怎麼寫

數九消寒待春歸

冬至一過便是數九寒天,進入了一年當中最冷的一段時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荊楚歲時記》記載:“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數九寒天,就是從冬至開始,每九天算成一段,數到九九八十一天後,就到了來年春分,冰雪融化,草長鶯飛了。

在古代,既沒有電視電腦,也沒有手機網際網路,該如何度過這漫長而又寂寞的寒冬呢?於是聰明的古人發明了消寒圖,透過數九、寫九和畫九等習俗,把蕭索的冬天過得雅緻又有趣。

據史籍記載和各地民俗志書所見,全國各地都有數九之說,只是說法不盡相同,但都離不開對冬去春來、季節交替和生活耕作情景的描繪。最早見於典籍的《九九歌》是明代謝肇浙所著的《五雜俎》:“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七九六十三,布納擔頭擔;八九七十二,貓犬尋陽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讀來朗朗上口,使人興致盎然。目前流傳最廣的《九九歌》是這樣唱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人們唱著它一步一步地走出冬天,進入春暖花開的季節。

與《九九歌》相映成趣的,還有民間廣為流傳的《九九消寒圖》。每年冬至前,家家都要忙的一件事就是繪製一張消寒圖,或貼於自己家中的牆上,或贈給親朋好友。消寒圖形式主要有文字版、畫圈版和繪畫版等多種,上下橫豎九格,總數為八十一。冬至時節一天描寫一筆,八十一天後一幅消寒圖便誕生,相當於完成了一份過冬日誌,非常有意義,以致“每歲相沿,遂成故事”。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多次拒絕出任宰相,被捕後元兵將其關押在大都(今北京)的監獄裡。時值數九寒天,他身處四面透風的牢房,為了排遣胸中憂憤,他在獄牆上畫下了一株梅花,共有九枝,每枝九蕾。他每天將其中一蕾塗紅,待到梅花塗遍之時,“九九”正好結束,藉以堅信寒冬必將過去,春天一定來臨。文天祥的即興創作,是我國最早的《九九消寒圖》。

明代流行“畫九”消寒。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刊刻的木版年畫《九九消寒圖》,圖中央畫一樹瓶中梅花,枝椏橫斜,簇放出八十一朵梅花,花瓶四周繪有一九至九九的氣候和景物。人們可在花瓣上染色或記錄每天風雪陰晴等變化。每天染色一個,染的時候有講究,“上點陰,下點晴,左點雨,右點風,若是下雪點當中。”等到數九結束,再來看時,一幅鮮豔欲滴的紅梅圖便出現在面前,如一束靜靜擎舉的火焰,不由得讓人眼前一亮,心中頓生溫暖。

楊允孚的《灤京雜詠》詩云:“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遍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那時的風俗是,冬至日,深鎖閨閣的女子在閨房的窗間貼一枝梅花,每日晨起化妝的時候順便用胭脂畫點一個圓圈,九九八十一個胭脂斑點畫完之時,窗外早已是杏花吐蕊,多麼美的意境!

“寫九”消寒,始於清代道光初年。據清吳振棫《養吉齋叢錄》記載:“道光初年,御製‘九九消寒圖’,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字皆九筆也。懋勤殿雙鉤成幅,題曰‘管城春滿’。內值翰林諸臣,按日填廓,細注陰晴風雪。”道光皇帝親書“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個雙鉤空心字,每個字都是九畫(繁體),讓大臣們每天在鉤好的輪廓內填寫一筆,九字填完,剛好八十一天,“數九天”正好數盡。其“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寓意凜冬隨著九九八十一天過去,暖春便會如約而至。

九九消寒的方法傳到民間後,文人墨客趨之若鶩,總喜歡聚在一起舞文弄墨,有寫作“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柔柳輕盈香茗賀春臨”的;也有寫作“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的。都是意境優美引人無窮遐想的詩句,這比“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更寫實更生動,也更富有詩情畫意。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漫漫冬日,九九消寒。古人們是在一日一筆中,隨著時光雅緻地消磨著這段冰天雪地的日子。有了這樣恬淡閒適的心態,不經意間,冬日灰暗的天空便漸行漸遠,萬紫千紅的春景就在眼前。(□ 鍾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