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淺談唐代佛塔造型及藝術審美丨屈直

由 榮寶齋線上 發表于 旅遊2023-01-04
簡介華嚴宗祖庭華嚴寺位於興教寺以西的少陵原半坡,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清乾隆時,少陵原一部分崩塌,寺內殿宇全被摧毀,現存兩座唐代佛塔(圖4),兩座佛塔東西向望,東邊杜順大師舍利塔,呈方形角錐體,共七層高21米,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寶瓶形塔剎,每層迭

如何辨認靈塔和佛塔

淺談唐代佛塔造型及藝術審美丨屈直

淺談唐代佛塔造型及藝術審美丨屈直

淺談唐代佛塔造型及藝術審美丨屈直

屈直,陝西西安人。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2019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獲碩士學位。2020年考入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博士研究生。現為陝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陝西省中國畫學會理事、長安美術家協會理事。

淺談唐代佛塔造型及藝術審美丨屈直

+

+

淺談長安樊川八大寺中

唐代佛塔造型及藝術審美

文/屈直

摘要:

樊川是西安市長安城南郊著名風景區,漢高祖劉邦曾將這條川道封為武將樊噲的食邑,樊川由此得名,唐代此地寺院眾多,僧侶雲集,其中以樊川八大寺最為繁盛,目前樊川八大寺中所遺留唐代舍利塔造型端莊,形制簡練,是研究中國唐代建築歷史及其藝術特徵的有力實證。

樊川位於西安市長安區少陵原與神禾原之間,西北起於韋曲鎮塔坡,東南止於終南山北麓王莽鄉江村,是一處長約15公里的平川,系縱貫其間的潏河長期沖刷、下切、淤積而成的一道沖積平原。隋唐期間,僧侶雲集,以興教寺、華嚴寺、興國寺、牛頭寺、法幢寺、禪經寺、洪福寺和觀音寺為“樊川八大寺”。八大寺由東南而西北分佈,分別位於樊川的少陵原畔和神禾原畔,兩相對峙,面對終南山拱立。

淺談唐代佛塔造型及藝術審美丨屈直

▲(圖1)玄奘塔

現樊川八大寺中只有興教寺、華嚴寺遺留唐代舍利塔,其餘六大寺廟中舍利塔皆在歷史中損毀,舍利塔中儲存最為完好的是位於西安市城南20公里少陵原的護國興教寺,它也是樊川八大寺之首。公元644年高僧玄奘法師圓寂後初葬白鹿塬,總章二年(669年)改葬於此,存放玄奘法師骨灰的五層舍利塔就在寺內西跨院(如圖1),此外還有其弟子窺基、圓測的舍利塔,三塔呈山字形排列,坐北朝南,中間最高的一座是玄奘靈塔,塔體外方內圓,造型莊重穩固,裝飾簡潔明快,是中國現存較古老的一座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塔身通體用石灰石石磚砌成,做四角錐體,高21米,共五級,平面呈正方形,底層邊長各5。2米,向上各層逐級內收,收分較大,因此塔身穩重堅固,塔身下為低矮的臺基。二層以上塔壁作枋木結構,每層每面用四根八角形倚柱分成三間。簷下用磚隱砌出最簡潔的斗拱,在其它建築物上少見。塔簷採用疊澀磚挑出和收進的做法,第一、三層磚用菱角牙子挑出,以上到十一層磚均逐層挑出,然後又逐層收進。挑出的簷磚逐層加大,使疊澀呈現出向內曲的弧形曲線,簷角綴風鈴。這是唐代疊澀塔簷的藝術特點。每層挑出較大的疊澀出簷,磚層較多,更顯樓閣式塔的意味。塔頂置巨大的方形塔剎,剎座為四瓣仰蓮,上面承託覆缽、蓮瓣、寶瓶和寶珠等。各層均為實心,不能登臨,塔頂平磚攢尖,置寶瓶式塔剎。塔底層南面有拱形券洞,龕內有玄奘的泥塑像。塔北面有唐文宗開成四年(830年)篆刻的《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的碑刻,因亦稱“大遍覺塔”。

梁思成先生在其《中國建築史》中這樣記錄玄奘大師舍利塔的建築特色:“塔五級平面方形,第一層塔身平素,簷部由層磚疊澀而成,簷下以磚砌成普拍枋及簡單之把頭絞項作斗拱,每面四朵。上四層每層高廣及寬度均遞減,但形式則相同。每層均於表面砌作三間四柱,柱上施闌額普拍枋,柱頭施一斗三斤拱,無補間輔作,其上疊澀出簷。塔頂磚剎,各層簷,及第一層塔身皆於民國二十年頃修葺。國內磚塔之砌作木構形者,當以此為最古”。這種仿木結構建築舍利塔是唐朝建築的重要代表。

淺談唐代佛塔造型及藝術審美丨屈直

▲(圖2)窺基靈塔、(圖3)圓測靈塔

玄奘塔西側為弟子窺基靈塔造於公元682年(圖2),東側為新羅王之孫圓測的靈塔造於公元1115年(圖3),兩塔形式與玄奘塔略同。窺基法師舍利塔,為方形三層樓閣式磚塔,高6。76米,底層邊長2。4米。層間疊澀簷下施一排菱角牙子,塔頂平磚攢尖,置寶瓶式塔剎。底層龕室內有窺基法師的泥塑像,北壁嵌有“大慈恩寺大法師基公塔銘並序”碣,二層南壁鑲有“基師塔”磚銘。圓測法師舍利塔通高7。10米,底層龕室置圓測泥塑像,北壁嵌“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圓測法師舍利塔銘並序”碣,二層有“測師塔”磚銘。

華嚴宗祖庭華嚴寺位於興教寺以西的少陵原半坡,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清乾隆時,少陵原一部分崩塌,寺內殿宇全被摧毀,現存兩座唐代佛塔(圖4),兩座佛塔東西向望,東邊杜順大師舍利塔,呈方形角錐體,共七層高21米,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寶瓶形塔剎,每層迭澀出簷,簷下均砌兩層菱角牙子,四角懸掛風鈴,現一至四層僅剩掛鉤,塔身壁面用青磚砌成扁柱、欄額、斗拱,每面三間,第三層嵌有“無垢淨光寶塔”刻石,塔南開門,內有塔室,二層以上塔心實砌。西邊澄觀大師靈骨塔,塔體呈六角形,與杜順大師舍利塔相比顯得輕巧玲瓏,塔內實心,磚結構,寶瓶形石塔剎,共七層14。19米,仿木結構樓閣式,塔每層疊澀出簷,簷下有斗拱,塔一層至二層塔面鑲嵌磚刻浮雕花紋,今塔上嵌有“大唐清涼國師妙覺之塔”刻石。塔前有清雍正年間加封澄觀大師為“妙正真乘禪師”時的聖旨碑,此塔斗拱樣式格外精彩,沿著塔身左右橫出的拱與柱樑交織在一起,有很強的裝飾性,使整個塔遠望更加精緻、華麗。

淺談唐代佛塔造型及藝術審美丨屈直

▲(圖4 左起)澄觀大師塔、杜順大師塔

佛塔的修建起源於印度,名曰“窣堵波”,從印度傳入後在中國經過漫長的發展,樣式多變,與中國文化緊密結合。從建造樣式來看,唐代佛塔通常分為樓閣式塔與密簷式塔兩種,樓閣式塔的形式在中國的塔中為數最多,是漢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築樣式,本文所提到的唐塔也皆為樓閣式塔,這種樣式更好表達了中國人對通天的寄託,符合中國人“仙人好樓居”的傳統認識,長安所保留下來的唐塔是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無論是從文化還是歷史方面都是彌足珍貴的無價之寶。

參考文獻:

1。梁思成《中國建築史》;出版社: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日期:2011-1-1。

2。《長安縣誌》;出版社: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1999。

作品欣賞

淺談唐代佛塔造型及藝術審美丨屈直

《山鄉晨曲圖》

138。0cmx69。0cm

淺談唐代佛塔造型及藝術審美丨屈直

《山韻春暉圖》

138。0cmx69。0cm

淺談唐代佛塔造型及藝術審美丨屈直

《山靜日長圖》

138。0cmx69。0cm

淺談唐代佛塔造型及藝術審美丨屈直

《雲壑松濤圖》

43。5cmxs70。0cm

淺談唐代佛塔造型及藝術審美丨屈直

《清逸雲悠圖》

43。0cmx70。0cm

淺談唐代佛塔造型及藝術審美丨屈直

《雲山怡情圖》

51。0cmx70。0cm

淺談唐代佛塔造型及藝術審美丨屈直

《萬山入翠圖》

138。0cmx34。0cm

淺談唐代佛塔造型及藝術審美丨屈直

《水滿清溪雲滿山》

138。0cmx34。0cm

淺談唐代佛塔造型及藝術審美丨屈直

《山影空濛翠欲流》

138。0cmx34。0cm

淺談唐代佛塔造型及藝術審美丨屈直

《山色有無中》

138。0cmx34。0cm

淺談唐代佛塔造型及藝術審美丨屈直

《宿雨朝收夏山幽》

138。0cmx34。0cm

淺談唐代佛塔造型及藝術審美丨屈直

《秋山攬勝圖》

69。0cmx69。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