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在追夢千億醫藥產業路上,一往無前

由 觀園不語 發表于 旅遊2023-02-03
簡介2021年以來,園區出臺《蘇州工業園區關於加快推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辦法》政策,在支援研發創新、推動產業規模化發展、促進產品銷售流通、完善產業配套等方面給予企業全產業鏈支援

雙宮頸口是什麼意思

在追夢千億醫藥產業路上,一往無前

看過這麼一個報道,說的是多年前百濟神州聯合創始人王曉東在一次會議上表示:“雖然現在入園的企業還處在起步階段,但是他們有一個長遠的眼光。十年以後在中國做生物醫藥,如果在蘇州BioBAY沒有一塊地方,都不好意思跟別人說。”

當時很多人對此不置可否,不過多年後的當下來看,王曉東的這句話已經成真了。事實上,即便再過幾十年,追溯園區的科技創新發展史,生物醫藥產業也一定是一個標誌性的存在。

一代代開發建設者執著的信念,一批批科研工作者激情地投入,一位位企業家在這裡為夢想奮進,伴隨著園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提速,生物醫藥產業也不斷蓄勢聚力成長,迅速成為引領未來發展的千億級產業叢集。

敢闖善創

從零開始,培育一個新興產業

生物醫藥界有這麼一個說法——園區發展看長三角,藥物生產看藥谷(張江),生物創業來BioBAY。BioBAY是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的“英文名”,而更多的人,喜歡暱稱其為“B村”。要談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B村”是一個繞不開的主題。

2007年,“B村”最早竣工兩棟大樓,第一撥十幾家公司進駐,派格生物便是最早的那一批,總經理徐敏還記得,當時這片區域的冷清。

其實,過去15年裡,差不多10年時間,蘇州的BioBAY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將自己定位為“專注做創新創業企業孵化”的BioBAY,也註定了一開始的路並不好走。

彼時,上海張江已經發展了十幾年,有大量國內外頂級藥企入駐,對於BioBAY而言,與上海張江正面衝突無異於是以卵擊石,而國內其他區域,又都沒有非常準確的產業定位。

在追夢千億醫藥產業路上,一往無前

不得不佩服當年決策者們的魄力與膽識——既然招不來“大樹”,也無其他先例可以借鑑,那麼就從零開始,瞄準生物高科技的初創公司或剛起步的公司,並明確地將行業範圍鎖定在藥物開發、醫療器械和生物技術三個大方向上。

確定了方向,接下來就是行進路線的設定。沒有成熟的大企業可以招引,那麼最佳選擇就是挖掘高科技人才,引進回來,耐心培育。

正巧也是在2007年,園區經過充分調研和周密部署,啟動了第一屆科技領軍人才創業工程,旨在更好地會聚人才,給人才平臺。這套“組合拳”,為生物醫藥產業日後騰飛埋下了重要伏筆。

吉瑪基因創始人張佩琢、開拓藥業創始人童友之、盛世泰科創始人餘強……很多日後在國內生物醫藥領域響噹噹的人物,都是園區領軍人才出身。

起步階段,還有一件必須載入史冊的事件,2009年冷泉港實驗室在園區設立了唯一海外分支——冷泉港亞洲。當年,也有人質疑過,園區為什麼要投入一大筆錢,來吸引冷泉港亞洲會議的落地。歷史再一次證明了,這是一個極具戰略眼光的決策。

據統計,自正式啟動以來,冷泉港亞洲會議已經成功舉辦了100多場高階學術會議,將300多位各國院士、6500名青年科學家邀請到蘇,並直接或間接介紹了一批高水平團隊來到蘇州創新創業,其創造的價值也遠遠超過當年的投入。

美麗綻放

“熬”出來的全國第一

2012年,羅培志在園區創辦天演藥業。此時園區的生物醫藥產業還不算特別熱鬧,但適合新藥研發工作的完整的上下游配套產業已初具規模。

“做創新藥真的很難!”這是生物醫藥領域公認的。創新藥的研發時間長,而且相當“燒錢”。但若研製成功,在專利保護期內可獲得壟斷性的銷售市場,因此從某種意義上看,做創新藥是一件高投入、高回報但也極具高風險的事情。

這樣的風險,園區願意與企業共同承擔。當年,國內資本市場的熱錢集中在IT、網際網路行業,很少有人願意投資生物醫藥產業,更別說是創新藥物的投資。作為園區成立最早的國資投資平臺,早年間元禾控股就充當著領軍人才落地蘇州的最大支持者,特別是對早期入駐BioBAY的企業,元禾控股投資比例最高的時候達到70%,而且是長期投資。

在追夢千億醫藥產業路上,一往無前

2013年10月,作為園區發展生物醫藥產業主陣地的BioBAY,還“牽手”園區另一家國資企業新建元控股集團共同發起了新建元生物基金,旨在立足於BioBAY,著力推動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產製、規模的快速提升。此外,BioBAY還作為有限合夥人參股通和毓承、美敦力基金、泰福資本和禮來亞洲等知名的產業基金。這一系列舉措都增強了BioBAY與資本之間的聯絡,讓他們能更有效地幫助園區企業尋求資本支援。

不僅僅是資金支援,服務也必須不斷提質增效。去年,園區正式啟用生物醫藥產業綜合服務中心,提供政務類、服務類、培訓類、機構類專項業務,一站式解決企業在特殊物品風評、人類遺傳資源、產品審評審批、實驗動物許可、金融資本對接、智慧財產權運用保護等方面的專業服務需求;舉辦“生物薈”系列活動,定期為企業開展臨床試驗、審評審批、投融資、產學研對接交流活動;召開生物醫藥專班例會,制定“一企一策”精準支援方案。

十餘年春去秋來,園區走出了信達生物、康寧傑瑞、博瑞醫藥、康眾醫療、貝康醫療等一批明星企業,正瞄準各自細分行業最前沿的領域,不斷去追求突破和創新,用勇氣與激情演奏著各具精彩的“華美樂章”。

創新主體的快速發展,往往是區域產業騰飛的縮影。僅僅十餘載,一家家初創型生物醫藥企業在園區這片沃土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也讓區域生物醫藥產業成功“出圈”——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公開對外發布的“2021中國生物醫藥園區競爭力排行榜”,一共五個單項競爭力排名,蘇州工業園區佔了三項第一,其中更是直接拿下了被認為含金量最高的單項指標——產業競爭力的“冠軍”。

未來已來

不懼挑戰,勇往直前

2022年8月,盛世泰科研製的首款國產特立氟胺片上市銷售,為國內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用藥帶來新選擇和供藥保障。

很多人可能不瞭解多發性硬化症的嚴重性。其實這是一種終身、慢性、進展性疾病,全球有超過230萬人患多發性硬化,我國有近5萬名患者。2018年5月,多發性硬化症被納入中國《第一批罕見病目錄》。而特立氟胺是一種具有抗炎作用的免疫調節劑,長期服用療效確切、安全性好,是國內外指南推薦的多發性硬化治療一線藥物。

“讓每一個小群體都不再被放棄。”該公司創始人餘強強調,其實罕見病,並不罕見,但無藥可醫,才是罕見病患者難以言說的痛楚。此次盛世泰科研製的特立氟胺片上市銷售打破了目前多發性硬化症治療藥物過度依賴進口藥品的局面,將明顯提高國內患者的用藥可及性,保障藥品供應的持續性。

經過十餘年培育,園區已經累計獲藥物臨床試驗批件590張,其中累計一類新藥臨床試驗批件484張,佔比超80%,66個專案獲國家重大新藥創制支援。這意味著,未來幾年,會有更多的國產抗癌和其他急需新藥在這裡誕生。

成績的背後,離不開一流的創新“軟環境”。2021年以來,園區出臺《蘇州工業園區關於加快推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辦法》政策,在支援研發創新、推動產業規模化發展、促進產品銷售流通、完善產業配套等方面給予企業全產業鏈支援;重大戰略平臺佈局日益完善,陸續獲批建設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江蘇省生物大分子藥物產業創新中心。

在追夢千億醫藥產業路上,一往無前

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創新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經常與企業交流,發現很多生物醫藥中小企業專注研究,往往外部資訊渠道不暢,找不到研發外包和實驗儀器等各類服務。為此,依託蘇州市生物醫藥產業創新中心,園區於2021年成功上線運營江蘇省生物醫藥創新資源協同運營平臺,整合彙集省內已建生物醫藥創新平臺資源,已入駐服務提供方130多家,服務次數超200次。

市場最敏銳,資料最有說服力。目前,園區聚集各類生物醫藥企業超2000家,2021年生物醫藥產業產值達1150多億元,生物藥領域上市企業和創新型龍頭企業85家,在全國同類企業佔比超20%;生物醫藥企業市場融資約200億元,佔全國同期超20%。

有媒體報道中提到,2021年下半年開始,大家感覺到好日子被打破——二級市場股價猛跌,一級市場投資降溫,生物醫藥創新的未來在哪?童友之感慨,自己正在經歷創業以來最艱難的時間。羅培志則相信,這是生物醫藥發展的必然週期。

大家都很清楚,現實世界不會永遠一馬平川,園區的生物醫藥產業也不可能永遠停留在如今的階段,如果躺在榮譽簿上,優勢總會消磨殆盡。對於未來,園區目標明確——年內,產業規模突破1350億元;到2025年,上市企業突破40家,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累計上市新藥30個,產業競爭力保持全國第一,成為全球知名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

在追夢千億醫藥產業路上,一往無前

在追夢千億醫藥產業路上,一往無前

責編:

王子元

編輯:林林

園區融媒體中心 現代蘇州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