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連載】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認知覺醒》《人生十二法則》連載序

由 讀裁者黃遠輝 發表于 綜藝2021-07-18
簡介認知覺醒(上)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認知覺醒》《價值》《見識》《態度》《反本能》《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精進2:解鎖萬物的心智進化法》《躍遷》《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第五項修

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是什麼職業

認知覺醒(上)

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

推薦閱讀書單:

《認知覺醒》《價值》《見識》《態度》《反本能》《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精進2:解鎖萬物的心智進化法》《躍遷》《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第五項修煉》《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人心的本質》《人生十二法則》

【連載】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認知覺醒》《人生十二法則》連載序

【連載】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認知覺醒》《人生十二法則》連載序

【連載】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認知覺醒》《人生十二法則》連載序

【連載】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認知覺醒》《人生十二法則》連載序

【連載】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認知覺醒》《人生十二法則》連載序

【連載】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認知覺醒》《人生十二法則》連載序

【連載】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認知覺醒》《人生十二法則》連載序

【連載】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認知覺醒》《人生十二法則》連載序

【連載】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認知覺醒》《人生十二法則》連載序

【連載】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認知覺醒》《人生十二法則》連載序

【連載】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認知覺醒》《人生十二法則》連載序

【連載】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認知覺醒》《人生十二法則》連載序

【連載】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認知覺醒》《人生十二法則》連載序

最近系統閱讀了周嶺的

《人之覺醒》

,採銅的

《精進》1和2

,古典的

《躍遷》

,吳軍的

《見識》《態度》

,衛藍的

《反本能》

,張磊的

《價值》

,丹尼爾·韋格納、庫爾特·格雷的

《人心的本質》

,喬丹·彼得森的

《人生十二法則》

。加上前期曾推薦過安德斯·艾利克森的

《刻意練習》

,彼得·聖吉的

《第五項修煉》

,史蒂芬·柯維的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等書,這次我們集中來聊聊人的認知與學習問題。

一、認知覺醒

周嶺在《認知覺醒》一書中,結合個人成長經歷,透過剖析“

大腦構造、潛意識、元認知

”等思維本質,提出“

深度學習、關聯、反饋

”等認知規律,手把手告訴我們如何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大腦,運用認知的力量去克服天性,按照衛藍的說法叫“

反本能

”,從而獲得長久而清晰的內在動力,告別絕大多數的人生痛苦。

【連載】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認知覺醒》《人生十二法則》連載序

▲本能腦和情緒腦是學習的發動機,圖片來自周嶺《認知覺醒》

《認知覺醒》一書解答了很多問題,比如:為什麼我們做事總是急於求成、避難趨易?所謂耐心,就是要“咬牙堅持、死磕到底”嗎?如何徹底告別用“三分鐘熱情”和“打雞血”的方式做事?如何保持極度專注?如何消除焦慮?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我們經常聽到“

中年危機

”這個詞,而且越來越年輕化,我們究竟因為什麼而焦慮?《認知覺醒》一書的作者周嶺在36歲之前也曾處於焦慮狀態,他把焦慮分成五種:

——完成焦慮

:每天活在截止期限面前。

——定位焦慮

:錯誤的對標,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選擇焦慮

:在多個選擇之間搖擺不定,不能專心做重要的事情。

——環境焦慮

:環境的限制,讓我們無法做想做的事情。

——難度焦慮

:無法面對必可避免的核心困難。

周嶺最後給出一個結論,焦慮的原因在於:

想同時做很多事情,又想立刻看到結果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焦慮的本質也契合這一觀點:

自己的慾望大於能力,又極度缺乏耐心

。焦慮就是因為慾望與能力之間差距過大。

一個人真正的耐心從來不是苦哈哈的毅力支撐,而是具有長遠目光的結果。周嶺認為,只要瞭解大腦規律,並知曉諸如“

複利效應、舒適區邊緣、學習權重比、學習平臺期

”等規律,可以大幅提升我們的耐心水平和辦事水平,“

得耐心者得天下

”。

【連載】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認知覺醒》《人生十二法則》連載序

▲複利曲線,圖片來自周嶺《認知覺醒》

【連載】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認知覺醒》《人生十二法則》連載序

▲學習曲線,圖片來自周嶺《認知覺醒》

人生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為了認知覺醒,周嶺提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刻意練習和提升:

第一,提升

專注力

,包括情緒專注、學習專注,儘量獲得心流體驗。著名心理學家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

《心流》

一書中提出這樣一個模型:當人們對當前的活動感到厭倦時,說明應該提高難度;當人們對當前的活動感到焦慮時,說明應該保持這個水平專注練習,如此反覆交替就可以讓自己進入心流通道,沉浸其中。

【連載】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認知覺醒》《人生十二法則》連載序

▲心流通道,圖片來自周嶺《認知覺醒》

第二,提升

學習力

,學習不是一味地努力,要學會匹配舒適區邊緣,要有一定的深度學習,關聯不同的知識,建立個人認知體系,最後還要學會反饋和休息,比如

番茄工作法

【連載】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認知覺醒》《人生十二法則》連載序

▲關聯是學習的重要環節,圖片來自周嶺《認知覺醒》

【連載】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認知覺醒》《人生十二法則》連載序

▲在舒適區邊緣擴充套件自己的行動範圍,圖片來自周嶺《認知覺醒》

第三,提升

行動力

,沒有行動,世界只是個概念,這個世界會獎勵那些不計得失的“傻瓜”,用行動破解“道理都懂,就是不做”的困境。

第四,提升

情緒力

,情緒是多角度看問題的智慧,

心智頻寬

唯有富足,方能解憂。我們的壞情緒,源於視角單一。幸福的人,要有遊戲心態。美國作家

穆來納森、沙菲爾

曾寫過一本書叫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作者在書中用“

頻寬

”來定義大腦的心智狀態。電腦如果同時執行很多程式,可能會頻寬不足,運算速度大大下降,大腦也是一樣。兩位作者認為,這種稀缺的感覺會作怪,干擾你的大腦,讓你難以改變現狀,就好像掉入陷阱一樣,難以逃脫。

社會心理學泰斗

丹尼爾·韋格納

《人心的本質》

中,也給出了一個

心智知覺地圖

。心智知覺地圖能夠幫助我們回答有關人類的諸多問題,比如人類感知世界和評判世界的方式是什麼?態度為什麼是多變的?愛與恨產生的根源是什麼?什麼是心智?誰擁有心智?心智知覺地圖就像一個萬能的透視鏡,擁有了這個思考框架,我們幾乎能夠洞悉所有人類社會與行為背後的原因。這本書說人有兩種心智慧力。一種叫“

感受性(experience)

”,意思是你能感覺到痛苦。一種叫“

能動性(agency)

”,意思是你的行動力。

道德程度的高低=主體的能動性+受體的感受性

最後,周嶺還為大家提供了一個成本最低的成長之道:

早冥讀寫跑

。一是堅持早起,

為人生掙到額外的工作時間;

二是堅持

冥想

,為人生解鎖隱藏賽道,實現彎道超車;

三是堅持

閱讀

,讓自己真正愛上閱讀;

四是堅持

寫作

,向費曼先生學習,向曾國藩學習;

五是堅持

運動

,靈魂想要走得遠,身體必須在路上。

【連載】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認知覺醒》《人生十二法則》連載序

▲學習金字塔,圖片來自周嶺《認知覺醒》

【連載】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認知覺醒》《人生十二法則》連載序

▲閱讀金字塔,圖片來自周嶺《認知覺醒》

二、反本能

衛藍在

《反本能》

一書中,對本能與反本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人的一生就是一場本能與反本能的對抗賽。書中提到,“本能”來自基因的硬連線,它們對我們的生存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比如食慾與性慾,直接關乎人類的生存與繁衍,孔子也說:“

食色性也

”。人類大腦約有八成神經元位於小腦,僅有不到兩成在皮層區域,這意味著我們的大多數行為來自原始的本能,而非理性思考的結果。

丹尼爾·卡尼曼在

《思考,快與慢》

一書中指出,常用的無意識的“

系統1

”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有意識的“

系統2

”透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系統1的反應出自本能,而系統2的反應則出自理性

本能雖然可以讓我們用極為微弱的線索覺知到危險,但是卻無法讓我們更好地看清自我和事物。而對自我和事物的探索,需要我們反抗本能的直覺和思維。

當戰勝潛意識裡美化自己的本能時,我們才能更好地正視自己的不足;當戰勝攻擊的本能時,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當戰勝狹隘的本能時,我們才能看見更加真實的世界,洞悉事物本來的樣子……

越能夠反本能的人,往往也越能從優秀進階到卓越

道理都懂,就是執行不了怎麼辦,我們來看一下曾國藩是怎麼做的。

曾國藩曾給自己立下12條自律的功課,名曰“

日課十二條

”。這十二條鐵規戒律成了曾國藩每日修身、終生精進的不二法門。

【連載】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認知覺醒》《人生十二法則》連載序

▲曾國藩《日課十二條》

年輕時的曾國藩煙癮極大,是個重度“菸民”,在湘鄉老家有“煙槍”的外號。曾國藩求學的時候,抽菸行為受到師長的斥責,為表示戒菸的決心,他將自己的字由“子城”改為“滌生”,表明向不良習慣告別的決心。但是,他後來還是多次復抽,戒不了煙。

後來曾國藩做了京官後,為向百官做表率,終於還是下定決心要戒菸,將自己的煙具砸掉。在當晚的日記中,曾國藩嚴肅的寫道:“課續後,念每日昏顧,由於多吃煙。因力折毀菸袋,誓永不再吃煙,如再吃煙,神明降罪。”可見反本能的事情有多難戒掉,連有半個聖人之稱的曾國藩都飽受煎熬。戒菸的過程是痛苦的,曾國藩深有感觸的在日記中寫道:“初戒吃煙,如失乳彷徨。”當然,最後曾國藩還是憑藉自律戒掉了多年的煙癮。

曾國藩說:“

人生需有根柢[dǐ],方可撐持世間變化

”。也許有人會說,用聖人的要求來要求自己,實在太難了。確實,拿聖人來說事確實有點強人所難,我們舉一個讓大家跳一跳能夠著的例子吧。

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臨床心理學家

喬丹·彼得森

寫過一本引爆全球的現象級暢銷書

《人生十二法則》

,他將人類數千年來的哲學思考、神話故事中的精神財富與心理學、生物學、神經科學等學科的前沿研究相結合,用十二條最基本的人生法則,為我們找到擺脫人生困境的方法。因為在書中舉了龍蝦的例子,彼得森被讀者親切地稱為“

龍蝦教授

”。

【連載】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認知覺醒》《人生十二法則》連載序

▲喬丹·彼得森《人生十二法則》

我總是失敗怎麼辦?——答案請參見法則一。

我總是委屈自己滿足別人怎麼辦?——答案請參見法則二。

我最好的朋友墮落了怎麼辦?——答案請參見法則三。

我比別人差怎麼辦?——答案請參見法則四。

我沒法對孩子說“不”怎麼辦?——答案請參見法則五。

我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怎麼辦?——答案請參見法則六。

上班讓我不快樂怎麼辦?——答案請參見法則七。

我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怎麼辦?——答案請參見法則八。

我覺得周圍的人總犯蠢怎麼辦?——答案請參見法則九。

我處於人生的至暗時刻怎麼辦?——答案請參見法則十。

面對他人的偏見怎麼辦?——答案請參見法則十一。

我感到永不滿足怎麼辦?——答案請參見法則十二。

喬丹·彼得森提出的《十二人生法則》並不是什麼新見解,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過“

子絕四

: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意思是,孔子絕對不會犯以下四種毛病:

一是

憑空猜測,主觀臆斷,這裡的“意”通“臆”;

二是

看事情絕對,想當然地以為會是怎樣的;

三是

拘泥以往,固執己見,聽不見別人的建議;

四是

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

未完,請關注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