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千萬別教孩子這句話:“我能一起玩嗎?”

由 交通通行站 發表于 綜藝2021-09-08
簡介孩子想加入其他小朋友不知道怎麼辦,搶其他小孩子玩具時,我們大人都會想當然地教孩子說,你可以問啊,我能和你一起玩嗎

孩子話多怎麼辦嘴說個不停怎麼引導

作者:

大J

本文由:大J小D(jiayoubaobao2015)

上海適合遛娃的商場真的太多了,這幾天,我們就時不時帶著孩子逛一圈。

很多商場的大廳都會有個小小室內遊樂場,玩一會、逛一會,在外面吃個飯,成了我們最近的日常之一。

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女兒會習慣性地加入之前問其他孩子:

我可以一起玩嗎?

然後呢,就會出現三種情況:

小一點的孩子會愣住,幾秒鐘後“蹭~”地跑開了,留下女兒一個人;

大一點的孩子會拒絕,“不可以,我只和她玩”;

還有一些孩子會說,“好的”,然後大家一起愉快地玩耍。

這樣的可能性每天都在發生,女兒被拒絕其實不會很在意,用她事後自己的話說就是,

無所謂啊,他們不玩我就自己玩。

但最近的密切觀察後,我不禁發現了一個社交引導很大的問題。

孩子想加入其他小朋友不知道怎麼辦,搶其他小孩子玩具時,我們大人都會想當然地教孩子說,你可以問啊,我能和你一起玩嗎?

但結果呢?很可能就是最近女兒遇到的三種可能性,而且據我這一兩週的統計發現,前面兩種的可能性是遠遠高於第三種的。

這樣一句經典開場白卻很有可能讓孩子交不到朋友。

#FormatImgID_1#

1

“我能一起玩嗎?”有啥問題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學齡前孩子經常是

“嘴上說不,身體很誠實”。

這個例子大家肯定都遇到過吧:

要不要去公園啊?

不要。

結果真出門了,死活不肯回家了。

很多父母到了這時候就要開始數落孩子了,早上讓你出門,你不肯,現在怎麼就不肯回家了呢?你這孩子怎麼這樣?

其實真不能怪孩子,這是他們年齡特點所決定的。2-6歲的孩子語言表達和換位思考能力很不成熟。

結合這兩個特點,再來看詢問“我能一起玩嗎?”這句話有啥問題。

首先,孩子遇到不知道怎麼回答時,就會習慣否定,“不知道、不好、不要”。

很多孩子會被突如其來的詢問而嚇到,出於本能的保護意識就會拒絕。

其次,被詢問的孩子通常已經在玩、並且玩的挺開心了,他們是無法換位思考去想象,再加入一個人就會多一份開心。

這也是提醒我們,不要總是說教孩子分享,尤其別說,“你給妹妹玩一下,你們兩個都能玩,大家都會很開心

。”

大部分孩子只會更“小氣”,因為他們無法理解為啥就變得“更開心”,他們關注的就是此刻當下,我擁有這些全部,我已經很開心了。

難道“我能一起玩嗎?”這句話就完全不能用嗎?

當然不是,但它的使用前提是,孩子比較大了,大家都具備了較成熟的表達和共情能力;又或者這些孩子在幼兒園的社交氛圍也是這樣的,長久以來已經形成了習慣。

根據我的判斷,女兒屬於後者,她面對被拒絕後,其實還沒有很好的能力去“說服”或者“談判”,也就說明了社交能力還不夠成熟。

2

交到朋友的兩大關鍵

對於孩子的社交問題,我的一個大原則就是看孩子的狀態,只要他是舒服自在的,那麼當場就不需要過多的干預。

女兒最近就經常被拒絕,我在現場就不會介入。

我只是在回家路上和她隨意提起,有時還會和她開玩笑,哎呀,你今天又被拒絕了

(當然,這麼說的前提是你真的知道自己孩子不介意)

但事後是可以覆盤,教會孩子一些社交技能的。雖然寫出來我用的詞是“教”,但

真的在和孩子交流時,更多的應該是幫助孩子出出主意的狀態。

#FormatImgID_2#

今天寫這個話題,我才想起來三年前和李巖老師一起做事時,他分享過的一個觀點。

他說要讓孩子交到朋友有兩點很關鍵:

1、可以遵守這個群體的規則;

2、可以為這個群體做貢獻。

現在回想,一下子就鮮活起來了,完全可以遵照這兩個原則,給女兒出主意。

3

我給女兒出的三個主意

於是,我就給女兒出了三個主意。

01、能不能直接加入遊戲?

這是我告訴女兒的第一句話,我和她說,“回頭你看到小朋友們在玩,你可以在旁邊觀察一下,看看他們玩的是什麼,然後你就直接加入他們。”

這就是“遵守這個群體的規則”的落地版。

其實我們想想,孩子的玩耍,可以玩到一起去,從來都不是非要說清楚規則,而是一兩個孩子帶頭,其他孩子加入。

02、有啥可以幫助他們的?

這是我告訴女兒的第二句話,我和她說,“有時候其他小朋友在玩,他們也是需要幫助的,你下次試試看,主動幫助他們。

前幾天在商場遊樂場,有幾個小朋友就在一起搭積木,你可以在旁邊看看,他們在搭什麼,然後也能去幫助他們一起搭啊,大家一起完成。

這就是“為群體做貢獻”的落地版。

這一點其實是我們很多成人都在做的,

所謂“朋友”,從來不是靠嘴巴說的,而是用行動表達的。

而孩子最好表達友善的方式就是幫助別人“玩”,畢竟玩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天大的事情。

03、帶個你的玩具出門吧!

這是我和女兒說的第三句話。這也是“為群體做貢獻”的一種,但這個建議只對於已經願意分享並且享受分享快樂的孩子適用。

玩具,是非常好的社交貨幣。

帶一兩個自己的玩具,讓其他小朋友加入進來,這也是非常自然,遠比干巴巴詢問更有效的邀請方式。

這幾個主意對於孩子去新的幼兒園、學校也是有借鑑作用的。

大家對於孩子沒朋友這件事,別隻是擔心、鼓勵,記得多多給孩子出主意。

4

最後和女兒說的一句話

我們這次從紐約回國,女兒比我想象的適應的更好。我想,我們全家敢作出這樣的決定,也是這幾年女兒的成長和進步給了我們勇氣。

對於孩子來說,更快地適應新環境方式,就是可以找到歸屬感。

這份歸屬感,除了父母給予的陪伴外,就是孩子自己的友情,這一點隨著孩子年紀越大越明顯。

最近我會很有意識地帶著女兒多去認識一點同齡孩子,給她出完主意後,我們小小嚐試了一下,果然有效的

(我還加了幾個保姆的微信,變成了固定夥伴了✌️)

千萬別教孩子這句話:“我能一起玩嗎?”

但昨天我還額外和她說了這樣一段話:

一個人和孤獨,是兩件事。

媽媽很喜歡一個人做一些事情,比如一個人去跑步,一個人玩手工。

但媽媽從未感受到孤獨,因為媽媽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是很享受其中的,而且我永遠知道,即使自己一個人的時候,還有你、爸爸、外公外婆、爺爺奶奶會想念我的。

孤獨是什麼呢?孤獨就是你這裡(我指了指心)是空空的感覺,哪怕你和很多人在一起,也不開心不舒服,覺得這裡很空。

所以你看,好朋友不需要去討好別人,而是你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是真正開心舒服的。

這段話以女兒現在的年齡來說,她是似懂非懂的。

但哪怕可以在她心裡播下一顆種子,讓她開始明白,讓自己舒服,是任何關係最關鍵的前提,那麼也就夠了。

而這段話更想提醒大家,任何時候,讓孩子去體驗自己的內心感受,永遠比那些外在的標準重要的多。

作者:大J,座標紐約,曾經知名外企經理,現全職媽媽,分享在美國學到的育兒知識,沒有理論翻譯,只有在兒醫指導下的實踐心得和運用企業帶人智慧的聰明育兒方法。暢銷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的作者。

原標題:《“我能跟你一起玩嗎?”經典開場白卻讓孩子交不到朋友》轉載已獲授權。

圖片來源:網路

編輯: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