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李白沉醉後寫下一詩,歷代評價很高,現代卻成“廢話文學”鼻祖

由 空青古詩詞 發表于 綜藝2022-12-01
簡介李白就是這樣一位天才詩人,而他這一首聽僧人彈琴的小詩,堪稱是古代“廢話文學”的藝術巔峰

成語班門弄斧的班指的是誰

空青

寫人性一針見血,寫生活真知灼見。

將古詩詞之美帶給全世界。

李白沉醉後寫下一詩,歷代評價很高,現代卻成“廢話文學”鼻祖

【引】

最近有種文學叫做廢話文學。

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我長話短說,但是說來話長。

希望下次見到你是在下次。

從上面幾句也能看出來,廢話文學的一大特點就是兩個分句,分句圍繞著一個事情展開,但是倆分句的內容或者說觀點是一模一樣的。

現代人搞出這種文學是為了無聊跟好玩,但其實,“廢話文學”在古代的詩詞裡就早已有了蹤影。

對古代人來說,寫詩有時候不只是一種文學形式,還是一種社交工具。做官的要寫詩應付同事和皇帝,文人們要寫詩維繫友情互相唱和。這種詩就跟我們寫命題作文一樣,有時候搜腸刮肚也帶不進什麼真情實感,只能是將一件事來回的說,或者東拼西湊些古代的文學典故。

但有些天才的詩人,能夠靠自己的生花妙筆化無聊為神奇,將一件本來沒什麼的事情寫得絢爛多姿。李白就是這樣一位天才詩人,而他這一首聽僧人彈琴的小詩,堪稱是古代“廢話文學”的藝術巔峰。

李白沉醉後寫下一詩,歷代評價很高,現代卻成“廢話文學”鼻祖

【詩】

聽蜀僧濬彈琴

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嵋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李白沉醉後寫下一詩,歷代評價很高,現代卻成“廢話文學”鼻祖

【境】

公元753年,已經五十多歲的李白停留在安徽宣城,這裡也是他漫遊天下的一生中待的時間很久的地方之一。

李白的故鄉在蜀地,這一點在現代基本已經成為共識。出生於碎葉城的李白,五歲隨著父親偷渡回來,落腳蜀地的青蓮鄉,一直到二十歲仗劍辭親、去國遠遊,李白才離開蜀地。

蜀道難行,故而這一生中,也沒有幾次曾聽到故鄉的訊息。但這一天,卻聽聞有一位僧人從蜀地而來。李白很開心,想去見見這位老鄉。

於是就有了這首詩的內容,也有了所謂“廢話文學”的稱號。

李白沉醉後寫下一詩,歷代評價很高,現代卻成“廢話文學”鼻祖

【誦】

《詩境淺說》裡對這首詩有一個很妙的論斷:“此詩前半首,質言之,唯蜀僧為彈琴一語耳。”這首詩的前半首,把所有的裝飾和技巧都去掉,其實只說了蜀地僧人為他彈琴這一件事。然而就這一件事,被李白敷衍而成四句好詩。

“學作詩者,僅此一語,欲化作四句好詩,幾不知從何下筆。”透過學習者的對比,進一步點出李白揮灑戲謔之間的難能可貴。大家也可以自己想象一下,聽完一首歌、一場演唱會,自己曾經寫下過或者表達過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如果也有作品的話歡迎分享在評論區共同欣賞。

李白沉醉後寫下一詩,歷代評價很高,現代卻成“廢話文學”鼻祖

我們從前兩句開始。前兩句說了一件事,僧人抱著古琴從蜀地來此。但這樣一件事卻被李白電影鏡頭般的鋪排渲染出濃厚的瀟灑磅礴之氣概。彷彿有一條長路,從四川峨眉山高峰上的一座小寺廟,一路連線到安徽宣城的水墨江南。僧人古井無波,就這樣抱著古琴一步步走來,直到踏出一步,站在李白麵前,自有無限佛之氣氛氤氳。詩歌的空間格局首先被開啟,而且被“抱”“下”這兩個動詞處理成動態,增添了畫面的鮮活流暢。

後面兩句緊接而來,僧人擺正手中的琴,在滿山的黃昏中信手彈來。李白的譬喻很巧妙,那僧人,看似隨意的撫琴彷彿一揮手,瀟灑恣意的旋律傳來,就像風吹過千山萬壑中的松針一片一片,是如此的純靈動人,帶著自然的天音與香氣。佛門中有天女散花,淨化諸身,李白這一陣聽琴,大概也有著同樣的效果。

李白沉醉後寫下一詩,歷代評價很高,現代卻成“廢話文學”鼻祖

於是五六句接著寫來,又是兩個比喻描寫琴聲。李白說我這作客他鄉的遊子,聽聞琴聲如同流水盪滌心靈,而琴聲幽幽不絕,似乎流入了霜天裡的一聲晚鐘,嫋嫋迴旋,流蕩世間。

李白不愧是寫詩的天才,就連隨手取來的比喻都有著同樣的連貫與精彩。前文的萬壑松風,後來的霜鍾晚唱,句句都非凡俗之物,句句寫琴聲之清越可親。

結尾也結的巧妙。我聽著琴聲,早已不知覺時間的流逝。只是忽然覺得天色暗下來,驚醒一看,秋日的暮雲已在天邊堆疊了幾重。優秀的藝術作品總能讓知音沉醉,如同孔子聞韶而三月不知肉味,正是欣賞到仙音之後的反映。而李白之心醉,略近於此。

李白沉醉後寫下一詩,歷代評價很高,現代卻成“廢話文學”鼻祖

一介白衣,詩書傳世。

我是空青,關注我,共同傳承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