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打撈歷史 發現成都 凝聚認同——評黃勇的《走馬錦城西》

由 閃電新聞 發表于 綜藝2022-12-20
簡介《走馬錦城西》的獨特的政治功能則在於它可以增進成都人的城市認同

走馬代表了是什麼情感

打撈歷史 發現成都 凝聚認同——評黃勇的《走馬錦城西》

文/唐小林

黃勇先生的《走馬錦城西》,把我們暫時帶離網路時代、消費社會的滾滾紅塵,隨五位蜀王的詩詞麗句,穿越歷史的隧道,逆時光之流而上,回到“成都十景”,享受一段明朝中期詩意成都的生活。我是從“巴山”來到“蜀水”的,寓居成都快三十年了,早已沒有了“漂泊”異鄉的感覺。之所以如此,是杜甫筆下的茅屋,李劼人筆下的天回鎮青羊宮,巴金筆下的高公館,是文君當壚、文翁化蜀的故事,把我的根深深地紮在了成都的土地上。讀完《走馬錦城西》,同樣有這種“紮根成都”的快感,我為500年前那個溫柔富貴的成都而驕傲,為有幸成為成都人而自豪。這或許就是《走馬錦城西》的好處,概括起來可以用十二個字來表達:打撈歷史,發現成都,凝聚認同。也就是說,黃勇的這部著作至少表現出三個方面的價值。這裡簡略地說說。

一是,打撈歷史。《走馬錦城西》具有獨特的文獻價值,它重新讓“成都十景”浮出歷史的地表。“成都十景”由於資料的散佚,早已淹沒在歷史厚厚的塵埃之中,沉入地底,成為久遠的傳說,甚至不為人知。一個偶然的機會,黃勇透過胡開全先生接觸到了收藏在東京國立公文書館的四部世界僅存的原版蜀王文集,將其中兩卷《惠園睿制集》和《長春競辰稿》中記載“成都十景”的詩作,首次進行爬梳、整理、解釋、闡發,並追根溯源,拾遺補缺,考證校勘,推演鋪陳,較為清晰地還原和重構了詩詞話語中的“成都十景”形象。被有清一代長久“遺忘”以至今日的文化勝景,其面孔與內容得以重返人間,凸顯出來,成為成都歷史和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熠熠生輝。《走馬錦城西》這一獨特的文獻價值得益於黃勇切入這段歷史的特殊視角:蜀王詩詞。

二是,發現成都。《走馬錦城西》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它讓成都的文化形象更加豐滿完整。成都文化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由點滴的文化長期積澱而成的。今天的“新成都十景”固然美麗,但如果缺乏有明一代的“成都十景”為底座、為根基、為背景,沒有500多年甚至更長的歷史長河的奔騰洶湧,這些今日的浪花就不會如此的絢爛恆久。龜城春色、菊井秋香、閟宮古柏、市橋官柳、草堂晚眺、霽川野渡、岷山晴雪、昭覺曉鍾、浣花煙雨、墨池懷古,包含了多麼久遠生動的歷史,蘊藏了多麼豐厚深邃的人性,尤其是深隱了多麼富饒的成都生活美學啊!成都十景,是一代一代成都人的知識、情感和意志的接力和結晶。《走馬錦城西》復活了“成都十景”,也就復活了成都文化形象的一部分,而且是與今日成都人息息相關的部分。在今天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成都不僅要有“國際化大都市”這個共同的世界前景,更要有“錦官城”這個差異化個性化的地方背景,否則成都將在現代性同質化的聲浪中失去身份和聲音。在這個意義上,以《走馬錦城西》為代表的有關成都文化的重新發掘和書寫,其實是在不斷地發現、豐富和構建新的現代化成都。

三是,凝聚認同。《走馬錦城西》具有獨特的政治價值。政治是多層次的。《走馬錦城西》的獨特的政治功能則在於它可以增進成都人的城市認同。越來越多的資料證明,成都是一個移民城市。我本人及我的家人和鄰居都是移民,而未來更加開放的成都,會迎來更多更廣泛的移民。移民城市由於沒有血緣親緣等自然紐帶的連線,更需要城市認同。怎樣增進認同?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認為,人是意義之網上的動物。也可以說,是意義之網把人們連線起來。意義之網是什麼?就是文化,因為文化無非是一切意義的集合。《走馬錦城西》把明朝中葉的詩意成都文化呈現出來,展示出來,它是那麼的深厚、那麼的美好,足以讓每一個成都人感動,從而在濃濃的文化鄉愁中,產生強烈的城市認同感和歸屬感。而這種城市認同感和歸屬感,是社會動員、政治動員的重要前提,也是社會動員、政治動員的力量之所在。

網路時代,不同的社交平臺,彼此分隔的微信朋友圈,各自獨立的QQ群等,正在不同的利益和文化訴求下,削弱、瓦解著這種社會動員、政治動員的前提和力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對省作協將《走馬錦城西》作為2019年的重點作品扶持專案立項,表示欽佩和敬意:作為文學組織,他們注意到了文化,尤其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粘合功能,注意到了它在增強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鬥力中的特殊作用。

授權合作請聯絡:mp@thecover。cn

編輯 : 張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