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視點|面對科研不端,喋喋不“羞”當休矣

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綜藝2022-12-20
簡介當科研不端者在網路輿論場成為“過街老鼠”,接受網路圍觀者和討論者的口誅筆伐,巨大的輿論壓力將刺激科研道德的完善,讓任何有過科研不端行為者在良心中受到煎熬,這樣的輿論監督才是對科研不端的最好監督

什麼叫很卑鄙

最近,網上有個關於“信仰是什麼”的段子,流傳甚廣。這個段子的大概意思是:信仰就好比橋上的欄杆,它立在你的身邊護著你,儘管你在過橋時並不需要扶著它,但你卻感到生命有了保障。

段子也是寓言,往往蘊含著為人處世的道理。人離不開信仰,而信仰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如果說信仰具有護欄的功能,道德感又何嘗不具有這樣的功能?人生在世,有道德感陪伴在身邊,我們不必時刻唸叨著它,一旦我們做錯了事情,卻立刻能為自己的過失而感到愧疚;對於嚴重的錯誤行為,將產生巨大的羞恥感。正是愧疚感和羞恥感讓我們有能力重返道德世界,按照道德原則行事。否則,再涇渭分明的事情,有些人也無法明辨是非。

日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佈《2022年查處的不端行為案件處理結果通報(第三批次)》,公佈了46起學術不端行為,涉及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52名學者。

此前,今年3月和9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先後通報兩批次共22件科研不端案例。10月通報的案例在數量上,更是超出了前兩批次的兩倍。這表明,對於自然科學領域的科研不端行為,國家層面的打擊力度正在加大。

令人費解的是,社交媒體輿論場對此次被通報者持同情態度的並不在少數。上述被通報者中包括西安交大的四名醫生,有人為他們辯護道:“能不能讓醫生好好看病就得了,又要求醫生治病又要求他們寫論文,他們哪裡有時間寫論文?”“醫生實戰不更重要嗎?把人家逼得。還上熱搜,這讓人家以後怎麼好好做醫生啊!”“治病的就讓治病,搞研究的就讓好好搞研究”……

還有一些參與討論的網友對於被通報的科研不端問題視而不見,反而對報道此事的新聞媒體頗有微詞:“涉及的學校很多啊,為什麼單單把西安交大的拎出來,你們做新聞的都是這樣嗎?”“清北不好欺負,西交大軟和好捏。”“西交何德何能讓你們專門給他買個詞條?”此外,對於科研不端現象也有“慈悲為懷”的聲音:“國內抄襲這不都是平常事嘛。”“只是個別現象,還是一切向好的。”

科研造假,往重裡說,違反的是《著作權法》,理應依法處置;往輕裡說,違背的是科學研究的基本道德準則,理應受到輿論的道德懲罰。面對科研不端,社交媒體輿論場的喋喋不休,居然是對查處和報道的詰問和責難,以及直接或間接為科研不端者護短、辯解。這般缺乏道德恥辱感的喋喋不“羞”,實在讓人難以理喻。

科學研究之所以備受社會敬重,在於這是一種創造性的智慧勞動,只有為數不多的人可以從事這項活動。具有崇高社會榮譽感的科研活動,容不得半點的摻假行為。在科研活動中弄虛作假,將他人的智慧勞動成果貼上自己的名字,甚至以此騙取國家科研經費支援,這樣的行徑與盜竊無異。

我們難以要求每一位從業科研工作的學人愛惜自己的羽毛,總有人抱著僥倖心理去投機,但對於輿論場來說,應透過輿論監督促使更多的科研人員意識到良好的科研名譽至關重要。當所有的科研人員具備這樣的職業榮譽感時,他們才會因為懼怕強大的輿論壓力油然而生一種羞恥感。正是這樣的羞恥感,促使科研人員在科學研究的大道上,讓道德感始終陪伴在他們身邊,從反面典型中的可恥行為中記取教訓。

一個國家的科研道德狀況固然與學術界的整體道德水準有關,也與輿論場的道德敏感性密切相關。假如一個社會無法容忍任何科研不端,科研管理部門查處科研不端行為,媒體曝光被查處的科研不端案例;當科研不端者在網路輿論場成為“過街老鼠”,接受網路圍觀者和討論者的口誅筆伐,巨大的輿論壓力將刺激科研道德的完善,讓任何有過科研不端行為者在良心中受到煎熬,這樣的輿論監督才是對科研不端的最好監督。

相反,如果輿論場的公共討論者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出於維護某個利益共同體的“聲譽”,對被點名單位的排序耿耿於懷,對於違背科研道德者抱著“唐僧心態”,以“掃地不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的姿態寬容科研領域的失德者,輿論場的這種“道德上的袖手旁觀”言論,又何嘗不是一種輿論場道德缺失的寫照?

人的本性中有惰性的一面,即便是具有事業心的科研人員也不例外。不論什麼動機觸發的投機取巧,都需要科研管理部門和網路輿論雙管齊下,助力堵死科研不端行為。如果管理部門在行動,媒體在跟進,輿論場卻拖了科研監督的後腿,豈非咄咄怪事?

替科研不端辯護的任何說辭都不能成立,如此喋喋不“羞”當休矣!

(北京青年報,作者劉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