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唐代,河中地區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決定了其當時的藩鎮地位

由 荷殘文史 發表于 綜藝2023-01-12
簡介交通條件河中鎮的治所為蒲州,是河中地區包括整個河東道諸州與京師長安聯絡的樞紐

地理區域條件指什麼

安祿山在天寶十四載起兵於幽州,安史之亂爆發,叛軍一路進攻太原,另一路在安祿山的親自統率下南下河北平原,攻下東都洛陽,接著又攻陷長安。儘管唐軍此前已收復京師長安,對於唐廷而言,當時的形勢仍然岌岌可危,為了更有效地抵禦安史叛軍,唐廷決定在要衝之地設定方鎮,在原來的河東地區分置了河東、澤潞、河中三個藩鎮。與此同時安史叛軍和唐軍在河東地區展開了拉鋸戰。

河東地區作為與安史叛軍交戰的前沿,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再者河東作為唐朝的發祥地,不僅有深厚的政治意義還具有重要的軍事地位,一旦此地失守,安史叛軍可以從河東和河南地區大舉向西進軍,長安就會陷入夾擊的狀態。

崔瑞德先生也曾指出

:“755

12

月至

756

6

月叛軍最初的勝利階段,它以叛軍在憧關的進攻受阻和勤王軍在叛軍後方河北的起事告終。

756

7

月至

757

11

月叛軍佔優勢及其軍事力量和地域控制處於鼎盛階段。”可知在至德二載,安史叛軍勢力正處在巔峰的階段,唐廷所能想到解決燃眉之急的有效方略就是在要衝之地設定方鎮,河東地區作為與安史叛軍交戰的前沿陣地,首當其衝就是增設方鎮,因此河中鎮的設立年代應該是在至德二載。

唐代,河中地區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決定了其當時的藩鎮地位

至於此後先後任命趙訛、王嶼、崔寓為蒲同歌三州節度使或蒲同絳三州節度使,正是為了加強對關中地區的防禦,其中蒲同孩三州節度使一職還具有防禦關於東大門撞關的作用。

不論在河中設防禦使還是節度使,其官名有

“河中”字樣或沒有這一字樣,河中地區有方鎮之置,都應在這一時期。以防禦使為長官與節度使為長官,只是等級高下的不同,均可視為方鎮。

地理與交通

河中地區的地理範圍在唐五代時期處在不斷變化之中,至德二載初置節鎮時,轄蒲、絳、慈、矚、晉、同、歌七州,地跨三省之地;乾元二年,僅領蒲、同、擄三州之地,仍跨三省,但轄地範圍卻大大縮小了;唐德宗興元初,李懷光的朔方軍駐河中時,同州內附唐廷,僅有六州之地。此後,領州多少,變化不一,並於光啟元年改名護國軍,然治所始終在蒲州。

唐代,河中地區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決定了其當時的藩鎮地位

地理概況

河中鎮的轄區雖然變化頗大,但有一點卻始終不變,即其核心區域一直在今山西省西南部,並以蒲州為中心,因此論述其地理概祝時即以此為準。其地理特點是西部與南部皆有黃河為屏障,中條山位於其南面,

“其山中狹而延裹甚遠,因名。亦曰薄山,又名雷首山。”其主峰是雪花山,海拔

1994

米,東北端與王屋山、烏嶺山相接。

河中地區的戰略位置之所以重要,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條山之故,其向北俯瞰著晉南,向南瞰視中原大地,不僅是洛陽與憧關的屏障,也拱衛著長安與西北地區。河中境內既有盆地,又有山區,汾水自北流向西南,縱貫其境,此外,還有諫水、儈水、絳水、古堆水等河流,因此農業比較發達。

唐五代時期河東通往關中必須渡過黃河,其渡口主要有蒲津與龍門,由於前者有浮橋橫跨黃河,故最為便捷,而這兩個津渡皆在河中地區境內。所謂

“南通汁、洛”,是指穿越中條山幾處險峻的峽谷,然後渡過黃河,可達中原地區洛陽、沐州;“北阻晉陽”,是說其可以阻斷自太原進入關中之道。

唐代,河中地區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決定了其當時的藩鎮地位

太原為河東的政治中心與軍事要地,是唐朝的所謂龍興之地,有唐一代,其要進行關中與唐廷聯絡,則必須經過蒲津與龍門,因為黃河自今內蒙古折向南,一路奔騰而下,這兩處渡口以北河岸陡峭,水流湍急,沒有適合作為渡口的地理條件,只能從這兩處渡口過河。

由於河中地處唐朝的西都長安與東都洛陽之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唐朝將蒲州與關中的同州、華州、岐州劃為近徽

“四輔”之一,又把河中的絳州劃為天下要衝的“六雄”州之一。在唐朝抵禦東來之敵時,河中地區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其中重要的關隘便是蒲津關,被唐政府列為上關。其餘諸關為中、下關。凡是河北、河東向西進入關中,必經此關。故嚴耕望說

其是“河東、河北陸道西入關中之第一鎖鑰。”

無論是從軍事或者社會經濟的角度看,蒲津關都具有重要的地位。通常認為漁關是關中東面的屏障,這主要是指其扼守長安至洛陽的大道,如果從防禦整個東來之敵的角度看,則蒲津關與漁關具有同等重要的軍事意義。

唐代,河中地區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決定了其當時的藩鎮地位

此外,河中地區生產的糧食對京師長安亦具有重要的意義,早在隋代就

“槽關東及汾、晉之粟,以給京師”。至唐代這種趨勢一直沿續未變。河中所生產的池鹽不僅供給京師之需,更是供應了整個北方地區,在這一時期的社會經濟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蒲津渡與蒲津橋

河中地區在唐五代時期之所以佔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除了中條山外,蒲津關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其位於蒲州以西的黃河東岸,也叫臨晉關。蒲津關不僅是一個險要的關隘,也是黃河中游的一個古渡口,稱蒲津渡,渡口架有橋樑,稱蒲津橋。

唐朝定都長安後,這裡是通向東部和北部地區的必經之地,顧祖禹指出過蒲津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即指蒲津渡。因為蒲津渡連線著今陝西、山西兩地,故日

“橫秦晉”。唐玄宗開元年間,在蒲州設立河中府,府城的西門外即為蒲津渡。唐朝的官騷大道以長安為中心,共有東西南北四條,其中一條“北至太原,皆有店肆,以供商旅。”就是指透過蒲津渡的這條大道。這條道路不僅通向太原,還承擔著與河北地區的交通,如果說河中地區是連結西北、中原、華北的樞紐之地,蒲津橋則是這一關鍵地區的鎖眼。

唐代,河中地區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決定了其當時的藩鎮地位

蒲津渡作為交通要衝,歷史上很多朝代都在此修建過浮橋,其肇始於春秋時魯昭公元年,是我國建橋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一座橋。其橋連線了黃河西岸的朝邑縣與東岸的河東縣。關於朝邑,茅以升先生在其名著《中國古橋技術史》一書中指出

“黃河上,戰國時代秦國在蒲津幾次修建浮橋,都是為了進攻韓、趙、魏諸國,企圖完成統一大業。後魏時,齊獻武王高歡在蒲津建橋是為了進攻西魏。”可見橋樑不僅對發展經濟與文化交流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還與軍事有著密切的關係。欲想更好發展交通事業,就必須修築更多的道路,興建更好的橋樑。

唐玄宗開元年間,為了加強北方的統治,在提升河中府地位的同時,決定改建蒲津橋。此處黃河河床雖寬,但水流平緩,適合建橋,歷代所建之橋大都為竹索橋,容易損壞。

蒲津橋建成後,兩岸的水陸運輸更加繁忙。

交通條件

河中鎮的治所為蒲州,是河中地區包括整個河東道諸州與京師長安聯絡的樞紐。自太原南下,沿汾水河谷,經汾州一介休一靈石一霍邑一洪洞一晉州一絳州,折向西赴河津龍門,渡過黃河,進入關中;或從絳州向西南至蒲州,這是河東道赴長安的主要幹線。從這裡赴長安有兩條道路,水路是由河入渭,沿渭水西向,乘船直達長安。

唐代,河中地區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決定了其當時的藩鎮地位

這是一條由河中進入長安的最佳通道,河東諸州運送糧食以及大宗貿易商品,多是透過這條水路進入長安。陸路則是穿過蒲津橋,進入關中,經朝邑一同州一下邦一棟陽一高陵一徑陽,經中渭橋入長安;或者在高陵經東渭橋,沿著京、都騷道向西進入長安。

河中南通汁洛,則必須穿過位於其東南的中條山,具體地說就是透過虞坂與白徑兩條道路。到達安邑與夏縣後,再往蒲州就沒有險阻了。反之,從蒲州經大陽津渡過黃河,至陝州後,則可以沿著京、都騷道到達洛陽,再向東直達汁州。

河中與上黨的交通道路,需要越過烏嶺山,具體走向是

自蒲州向東北,經安邑一聞喜一絳州一臨汾,再折向東,經神山縣,翻越烏嶺山,抵達冀氏縣,再經長子縣,可達潞州。武宗會昌三年用兵平定澤潞之叛時,但是李彥佐進軍遲緩,武宗遂命石雄代替李彥佐為招討使,可知這條道路可以直達潞州。從潞州穿越太行同之穴徑經林慮縣,可以到達河北道的相州。也可以自潞州南下,經高平、澤州、懷州,抵達孟州,進入洛陽。

唐代,河中地區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決定了其當時的藩鎮地位

河中與河北中部諸州亦有道路相通,具體走向是

從蒲州至太原,折向東,經榆次、壽陽、娘子關,穿越井徑口,到達石邑,然後抵達鎮州。這條道路在唐軍與河北的安史叛軍作戰時,比較頻繁地走這條道路,如天寶十五載二月,“李光弼、郭子儀將兵東出井隆,與賊將史思明戰,大破之,進取郡縣十餘”,不僅唐朝如此,其實歷代王朝均將這條道路作為進出河北的主要道路。

河中也可與塞外相通,仍先從蒲州至太原,然後北上,經陽曲,越石嶺關、忻州、朔州、雲州,再向北穿過長城,可達單于都護府,然後可至大漠南北。自古以來,北方少數民族侵擾中原,中原王朝北上用兵討伐,這條道路是常走的路線之一。這條道路也是有唐一代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出使唐朝,進出長安,其使團常走的道路,因此其在外交方面也具有較重要的意義。

正因為河中地區具有如此便捷的交通條件,其道路可謂四通八達,再加上形勢險固,物產較豐,所以唐代大曆年間,宰相元載力薦建中都於河中府,這一段話將河中地區優越的地理位置說得十分清楚了,也說明唐王朝對河中地區是十分重視的,從政治、軍事、地理的角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