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放過所有的目的,包括這一生要抵達哪裡

由 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發表于 綜藝2023-01-13
簡介你接觸到這樣的人,儘管他並沒有打算用他的生活方式來說服你,但是,自然會讓你對這一生有一個反省

sy為什麼會上癮

作者:楊定一

我個人除了工作時間必要的溝通,周邊沒有電話、沒有電子裝置、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工作以外的時間,其實什麼都沒有,整個晚上是跟大自然接觸。就算有一點時間為「全部生命系列」錄音或口述,也是在戶外比較多,跟大自然隨時在一起。就好像大自然不斷在呼喚我,要我隨時回到它。

我過去也常帶小孩子過類似的生活,當作一種練習或度假,就是希望他們體會到生命還有另一個層面在等著他。

你也可以試試看,遇到週末或假期或許不一定要去娛樂或度假,而是反過來到農村或山上過夜。現代文明的步調到了這些地方,似乎也放輕了它的腳步。到了晚上,你不需要習慣性地開啟電視或滑手機,而是把這些裝置擺到一旁,聽聽夜鷺、貓頭鷹、蟋蟀、蛤蟆、田蛙的聲音,讓自己早上在雞鳴而不是手機的鬧鐘聲醒來。如果你剛好有失眠的問題,或許就這樣得到了一次徹底的轉變。

步調慢下來的簡單生活,或許你在一開始可能會不習慣。但如果你放鬆自己,有過這樣的經驗,不知不覺反而可能上癮。相較之下,你會發現現代社會的步調特別快,而且是快到一個讓人停不下來的地步。這種速度自然造出一種壓力,而讓你無論在腦海的觀念還是感受都踩不了剎車,隨時跟著像水一樣流下去,怎麼也流不完。

然而,在一個截然不同的環境慢下來,你會發現你突然踩了一個剎車,而可以體會到自然裡的聲音。這本身是一種相當新鮮的經驗。

你也自然會發現,即使沒有太多東西,一個人仍然可以過得很好,甚至是從來沒有過的舒暢。想到人為什麼會想回歸自然,你現在可能開始有點懂了,甚至可以體會到他心裡的滿足感。

你可以明白,也許一天24小時完全接觸不到人類、沒有文明帶來的舒適、沒有電子裝置帶來的方便、沒有那麼多消磨時間的娛樂,但他反而好像有很清晰的人生方向,心裡知道這就是他最想要的。

放過所有的目的,包括這一生要抵達哪裡

一般都會說生命是一趟旅程,也就好像還要從哪裡出發,而還有一個目的地要抵達。但是,對這樣的人來說,他還要從哪裡出發?還要抵達哪裡?都在他正在活的這裡了。

你接觸到這樣的人,儘管他並沒有打算用他的生活方式來說服你,但是,自然會讓你對這一生有一個反省。你或許會發現,生命倒不需要有一個具體的目的。

華人的文化一直都有很強烈的目的性

,這一種在現代會稱為實用主義或功利主義的特色,我相信我們隨時都在其中。我們不光自己從小被教著要講有用的話、做有用的事,一生中也會不斷提醒自己、總是在問自己來這一生做什麼、更是隨時要提醒下一代樣樣都要有個目的。總之,任何努力、任何作為、甚或不作為,都要達成某個目的。

但是,你假如深入自然和生命的本質,也自然會開始反省,究竟是為了誰而要符合種種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這一生隨時都要妥當地處理事、妥當地講話、妥當地活著點點滴滴?究竟是誰在看著你活?

確實,

亞洲的文化最講究這種精神,也就像把生命當作旅程,隨時要往目的地前進,而且最好採用最短的路,用最快的方式抵達。

為了能抵達目的,樣樣都要妥當,而連你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念頭都要符合目的,最好是能幫助你在經濟或社會上達到某個地位。

這種觀念可能已經根深蒂固到一個地步,即使你懂得這裡所談的道理、也可以說給人聽,但你可能還是離不開一個「動」、「旅程」的觀念去進行,而隨時要讓自己再去抵達什麼。

我們都是這樣活,無論活得是不是滿意,但總是習慣了這種隨時帶著目的的感覺。但是,你看到這些表面上沒有目的的人,他所活出的滿足感,卻好像是你我想也想不到的境界和狀態。

這種反省,自然會讓你想要停下來問自己:是誰想要達到什麼目的?達到了這個目的又如何?是為了經濟?還是為了快樂?

當然,經濟的需求是重要的,畢竟人的生活總是需要物質的支援。但是,你一定也會想到,一個人又可以用多少?有多少需求?你也會想到,現代生活快步調的要求,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畢竟只要達到一個目標,你在這樣的步調下,自然會去設定更多目標。永遠有目標還沒有達到,這種追趕不完的旅程,自然會讓你愈來愈不愉快。

當然,談這些,可能會讓有些朋友感覺不實在。

畢竟他一生所接受到的也就是這種強調目的、實用為主的思想,如果腦海已經僵化,也很難再改變。

然而,這方面的觀察與反省,只要你開啟心胸,反而能讓你在頭腦得到一個全新的起步,而對生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放過所有的目的,包括這一生要抵達哪裡

我也必須坦白講,華人在全世界佔了幾乎1/5的人口,但是除了在經濟方面有點進展,存錢的速度比其他民族快之外,在藝術、發明、各種創新真正有突破的,卻是相當少見。

這種缺乏突破的情況,在我看來,主要也就是因為不斷要求達到目的的文化。小孩子上學,不是為了開啟對自己、對世界的認識,而是為了取得分數,達到某種成績,最好是滿分,壓倒所有人。

華人在背誦和重複既有的知識方面,大概沒有別人能贏得過。你當然也知道自己和同儕在學校裡花了多少時間背誦和抄寫,而樣樣都要求有個目標、有個目的。一般人都要求動作要快、要一致化,要符合「大家」的標準。就連一般人所談的培養興趣,也還是帶著功利的目的。喜歡音樂,必須成為有名能養活自己和別人的音樂家;對視覺的美有感受,就要往成為名畫家的路前進。這種僵化的過程,也就把我們的創意都鎖住了。

其實,

放過所有的目的,包括把這一生要抵達哪裡的觀念都丟掉,為興趣而培養興趣

,才可能把人心中的創意解放開來,讓每一個人發揮真正的潛能。這麼做,或許反而才能夠在某一個領域得到更大的成就,甚至超越人類的極限。

我等著有一天,亞洲的民族尤其華人可以懂得這些話。倘若如此,那麼人類的天分會得到很大的解放,在各個領域都可以發揮,而不一定只鎖定在經濟的一點成就。想通了這一點,你我也不見得要求自己的孩子進最好的學校,要比別人的考試成績更好,而是反過來寧願孩子在創意和人文方面能更深入,成為一個穩重、有自信而快樂的人,倒不是隨時緊緊張張、擔心犯錯。

到時候,華人才真正能發揮自己的能力,而甚至可能恢復唐朝文化達到世界巔峰時的信心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