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大佛洗腳”下的樂山城

由 紅星新聞 發表于 綜藝2023-01-14
簡介諺語:大佛洗腳,樂山城睡不著受暴雨和上游洪水影響,樂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水位迅速上漲,8月18日上午10時許,洪水已經漫過樂山大佛腳趾頭

夾江的好吃街在哪兒

暴雨下了兩天。

洪峰一次一次過境,大渡河沙灣流量4500-6500m/s,通江流量11000m/s,三江匯合肖公嘴流量32000m/s……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箭齊發”之下,樂山大佛被洪水淹至腳趾……

“大佛洗腳,樂山城睡不著。”鳳洲島、犍為縣、易壩村……一個個村鎮被洪水侵襲。人們爬上了屋頂,躲進了鄰居家,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雨過天晴。臨時安置點裡,嘈雜的聲音充斥在所有人的耳朵裡。有人徹夜未眠,有人拿著手機不停刷訊號,希望獲得家人安好的訊息。

洪水襲擊了樂山這個好客、愛吃的城市,這裡的人們則在盡力抗洪救災。甘願成為人梯,讓孕婦踩著背登上橡皮艇的消防隊員;踩著共享單車背後貼著“需要幫助請叫我”,淹到下巴卻記不清幫了幾個人的“金魚”小夥;把妻子送上救援轉運船,扭頭登上衝鋒舟給救援人員當嚮導的村民……

洪水毀損了很多輛車,熄滅了萬家燈火,但沒有澆滅人們心中一直藏著的希望。

破曉:寧靜背後,有記錄以來最大洪水悄然來臨

8月17日下午,雨開始下了起來。張公橋美食街上的“正宗蘇稽蹺腳牛肉”還在做生意,“這裡的雨不大,我記得天氣預報說只有70mm降水量,沒想到從上游過來那麼大的水。”老闆抹了一把汗。平時晚上10點關門,下雨,客人逐漸減少了。在店鋪幹活的劉阿姨把籤子收拾好,鍋碗瓢盆刷乾淨,捲簾門一關,像往常一樣收攤。等她再來到店鋪上班,已經是19日的下午。

8月18日6時,樂山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啟動全市I級防汛應急響應。據樂山水文局預報,青衣江夾江水文站8月18日7時30分,洪峰水位414。2米,洪峰流量17000立方米每秒,洪水重現期50年一遇,為1955年有水文記錄以來的最大洪水。

而悄然斷電的五通橋區易壩村,並不知道這些。易壩村18日清晨的安靜,是被一聲聲呼喊打破的。“洪水來了!”早晨6點剛過,張女士聽到鄰居的喊聲。推開門,看到院子裡已經進了紅褐色的水。

張女士的第一反應,是拿起手機提醒附近的朋友們。然而因為斷電,手機一晚上沒充上電,她趕緊跑出門叫別人。出門時,水漫過腳踝。回來的時候,水已經達到了大腿。自家是平房,可能躲不過了。她趕緊收拾一些積蓄,和丈夫一起跑到鄰居家二樓。那時,洪水已經漲到了腰部。

消防車的警笛聲打破了樂山的寧靜。眉山消防救援支隊早上6點多接到前往樂山支援的通知。通往樂山的路異常坎坷,每個支援的分隊都要換三四次導航。原本一個半小時的路程,繞道變為兩三個小時。隨著時間流逝,繞的道路也越來越遠。

眉山支隊的任務是前往五通橋區的冠英養老院和附近的易壩村進行救援。橡皮艇被蔬菜大棚的頂棚刮破,洪水翻過地下的坑窪形成一個個小漩渦,浪頭考驗著皮划艇上的每一個人。沒辦法啟動螺旋槳助力的時候,艇上的兩名消防隊員就跳船做人力馬達,拉著皮划艇上的繩子走。

早上7點多,市裡的計程車司機吳師傅還在正常出車,市中心的水不深,剛剛到腳踝,他開了幾趟。中午看著水越漲越高,吳師傅決定回家。機敏的他刻意把車停到離家三四公里之外的高處,然後慢慢淌水走回家。“幾天前有一波降水形成了一些積水但是不深,這是第二波,我害怕會比較深。”如他所料,家門口的車已經被淹到了引擎蓋。而他的朋友沒有這種幸運和警惕性,現在需要把車拖去維修兩個月。

諺語:大佛洗腳,樂山城睡不著

受暴雨和上游洪水影響,樂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水位迅速上漲,8月18日上午10時許,洪水已經漫過樂山大佛腳趾頭。這是自1949年以來,樂山大佛首次被洪水淹至腳趾。在樂山流傳著一句諺語:“大佛洗腳,樂山城睡不著。”

一江之外的鳳洲島上,洪水衝進村民家中,將幾噸重的車輛捲走。連線鳳洲島與陸地的橋被洪水淹沒,鳳洲島成了在大渡河中央的一座孤島。

船,來了。

沒有訊號,沒有電,嘶吼成了救援隊員和受災群眾對話的唯一方式。把嗓子喊啞的不僅是救援人員,還有島上的居民。18日上午10點過,家住鳳洲島大佛壩村的黃文正和妻子跑到屋頂,“咣咣”敲打鍋蓋求救。在消防隊員準備用衝鋒舟將夫妻倆送上大船轉移時,黃文正選擇了留下做嚮導,告訴消防隊員哪家有老人,哪家有病人。夫妻倆再次見面的時候已是10個小時以後。一天時間,黃文正把自己的嗓子喊到說不出話。

五通橋區易壩村六組3個平時一起“耍”的年輕人,商量著拿出其中一家的小船,划船轉移了一對老夫妻和一個年輕人。他們還想往地勢低的幾個組劃,村支部書記鄧必謙勸阻了他們,“你們劃去那麼遠不安全,消防官兵來了交給他們。”

“大佛洗腳”下的樂山城

↑8月18日居民在街道上划船前行。

皮划艇從易壩村來來回回,兩個眉山支隊的消防隊員一趟能帶走四五個人。時間、地點、名額都很有限,誰先走?“看到他們,我們就喊哪家裡有老人和小孩。”雖然沒有得到第一時間救援,但是張女士還是能理解,“我們趟水總比老人趟水好。”

晚上不適宜救援,眉山支隊在晚上9點決定從易壩村收隊。截止到收隊一共救援668人,大部分為老人和小孩。看著易壩村水往下落了,馮女士一家打算趟水走出易壩村。

9歲的兒子在父親背上看到身邊一片漆黑,止不住地哇哇哭泣。“我們哄半天也哄不好,其實我們自己心裡也害怕。”一天沒吃飯,晚上10時多轉移到高地,買了一些糧食。次日凌晨1點多,馮女士才把孩子送到五通橋區的親戚家。

易壩村的張女士在臨時安置點一宿沒睡著,早上6點多就開始往家裡走。她知道,對於她家來說,戰鬥才剛剛開始。

水回落了,馮女士也開始往家走。“17日晚上,通訊公司發了洪水預警通知,但是我們都沒有在意。七八十歲的老人都沒遇到過這樣大的洪水,誰會想到這件事會落到自己頭上。”她的婆婆舉起清淤用的鐵鍁向上示意,水漫過一層的門,在兩三米的地方停下。牆上的水漬還沒有幹,汙水把白牆染得彷彿乾裂的土地。

水湧上來之前,家裡幾個人一起把冰箱抬到墊了幾塊磚的桌子上,但還是被淹了。煤氣灶也來不及搶救,被水衝到了路上。水漲得快,他們只來得及把一些日用鋪蓋拿到二樓。回到家裡,第一時間去找孩子的書,已經全被泥巴糊住了。

家裡的男士找村外的親戚家四處借了水管,從附近的溝渠引水到家沖洗地面。馮女士在院子裡把被洪水淹過的衣服整理出來,給每個家人洗出一套可以更換的,剩下的全部都扔掉。“這次至少需要一個禮拜才能把家收拾出來,收拾完我想先把孩子接回來,一家人做點好吃的。”

住在湧斯江附近的李大爺恢復了日常遛彎。湧斯江是岷江的支流,江上橫著5座橋,以前被稱為“五棟橋”,現在改為“五通橋”。六旬的他每天都會順著湧斯江溜達兩萬步。

8月18日,為了看看外面的情況,他騎著腳踏車繞了很遠去拍攝五通橋的樣子。“平時岷江和湧斯江都很溫順。這次會給大家一些教訓,讓大家記得大自然的威力,要善待大自然。”江邊用混凝土築成的厚重隔離護欄被洪水“連根拔起”,一段一段衝到了低一點的平臺上。

生長在湧斯江邊,五通橋成為李大爺的留戀。清代詩人李嗣源曾經稱讚五通橋附近“煙火萬家人上下,風光應不讓西湖”,故其有了“小西湖”的名字。

“大佛洗腳”下的樂山城

↑8月19日洪水過後的湧斯江。

生機:等樂山恢復了,一定要來嚐嚐這裡的美食

8月19日上午8點30分,樂山大佛的腳趾露了出來,水位已退至佛腳平臺以下。雨過天晴,遠處峨眉山山脈映了出來,像海市蜃樓一樣臥在天空。

“大佛洗腳”下的樂山城

↑8月19日雨過天晴,在樂山大佛旁可以看到峨眉山山脈。

樂山大佛石窟研究院負責人彭學藝,已在景區工作30多年。樂山大佛守護著樂山,他們守護著大佛。這也是他第一次見到大佛溼腳,經過幾天的勘察,他初步斷定樂山大佛本體總體安全。受洪水衝擊影響,佛腳腳踏2001年修補的捶灰附加層出現小面積脫落,九曲棧道有少量落石。“之後會有專家組對大佛進行更專業的勘察。”

8月20日晚,樂山大佛官方公眾平臺釋出宣告:樂山大佛景區已完成清淤修復、防疫消殺等工作,即日起恢復遊山票銷售。

“冬瓜2。5元一斤,甜玉米6元一斤……”小攤販在張公橋橋頭吆喝著。早上6點,橋頭已經有零散的商戶在賣蔬菜、水果、肉類等食物。張公橋臨時過渡市場裡還有積水和淤泥,他們不得已只能把攤位轉移到道路旁。

“大佛洗腳”下的樂山城

↑攤販在街邊臨時擺攤。

在岷江的一條支流旁,形成了張公橋美食街。樂山張公橋修建於康熙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張公橋自古商賈往來,人流如織,見證了樂山的滄桑繁華,也見證了周圍餐飲美食的興起。慢慢地,這條街變成了“美食街”“好吃街”。然而因為地勢低,支流裡的水倒灌似地從河中衝了出來,將“好吃街”一口吞沒。

水隨著大佛腳趾露出漸漸退去,清障車在“好吃街”轉移被水淹的車輛。每家店鋪都在清理屋中的水和淤泥。沒有清理完淤泥的,沒辦法開張,老闆和夥計就捧著自己家做的豆漿和包子站在店鋪外吃。

8月20日上午8點37分,“好吃街”上的李嬢嬢甜皮鴨做了洪水過後第一單生意,附近居住的老顧客購買了一份鴨肝。街道里,只有少量推車店鋪可以開張營業。

“大佛洗腳”下的樂山城

↑8月20日張公橋“好吃街”上,顧客在僅開的幾家店中購買食品。

旁邊的“正宗蘇稽蹺腳牛肉”,劉阿姨不捨地拿著勺子把剛放進鍋裡不久的牛油盛出倒掉。她是負責製作蹺腳牛肉的廚師,19日下午,家裡通上電,她才知道“好吃街”受損如此嚴重。

經過一天多的清淤,蹺腳牛肉已經把店鋪內的淤泥打掃乾淨。劉阿姨特意來早一點,用牛油、生薑、桂皮等調料熬了一大鍋湯。然而湯中的水還沒開,老闆就決定還是暫緩營業。“外面的淤泥和垃圾還未清掃乾淨,路面上味道很臭,老闆怕砸了招牌。”同時物業告訴他們,還要再停電10天左右,距離店鋪恢復還有很遠的路。

樂山市民愛美食也懂美食,“好吃街”上的夜宵可以延續到夜深。劉阿姨很懷念以往顧客坐滿兩層樓的桌子的時候。老顧客會點個蹺腳牛肉、缽缽雞,在店鋪裡一坐就是一個晚上。來得多了,大家也就成了朋友。

離開的時候,劉阿姨拉住記者的胳膊,“等到樂山恢復了,你一定要回到這裡嚐嚐。”她笑著轉頭,繼續打掃。

紅星新聞記者 馬天帥 實習記者 郭懿萌 攝影報道

編輯 彭疆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大佛洗腳”下的樂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