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心理學:我是誰?誰是我?彷徨的人們在反覆思索著找尋未知的自己

由 心靈座標 發表于 綜藝2021-05-05
簡介性格指的是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和相應的行為方式中的比較穩定的、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特徵,是一種與社會相關最密切的人格特徵

誰是我我是誰

我是誰?誰是我?迷失、彷徨的人們在反覆思索著。為了不再迷失,也不再彷徨,更是為了趟過痛苦的河流,奔向幸福的彼岸,我們需要找到“真正的自己”—那個從不曾被自己瞭解的自己。 現在,就讓我們展開此卷,帶著迷人的書香,一同梳理未知的紋理,帶著期盼、渴望、思索走進未知的心靈世界,尋找未知的自己,以便幫助我們更好地走向未來。 人格的結構:本我、自我、超我 2010年3月23日早晨7點20分,南平實驗小學門口和平常一樣聚集了一群等待進入學校的學生。而令人難以預料的是,短短1分鐘內,1名中年男子手持兇器一連傷害13名小學生。至23日晚10點,官方訊息稱,8個孩子不幸殞命,5名受傷學生還在南平市立醫院及南平市人民醫院搶救。這些孩子中年齡最大的也不過13歲。 據官方披露,犯罪嫌疑人鄭民生43歲,曾任南平市某社群診所醫生,於2009年6月辭職。曾經治病救人的他,如今卻致13名無辜的孩子或死或傷。 警方調查之後,得出鄭民生的作案動機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周邊人的輕視,私底下誹謗其有桃花病;二是感情生活不順,女友遲遲不與其結婚;三是辭職之後,另謀新職不成,覺得活著沒意思。 此後,司法鑑定科得出結論:鄭民生意識很清醒,並不存在精神病問題。 人們在震驚之餘,不禁產生疑問:既然沒有精神病,為什麼會做出這種事?這就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了。根據他行為的高度攻擊性、無計劃性,事後無羞慚感,以及對社會上造成的不良影響可以得出,他很可能是反社會性人格障礙(又稱無情型人格障礙)的患者。

心理學:我是誰?誰是我?彷徨的人們在反覆思索著找尋未知的自己

也就是說,他在人格上有障礙。 那麼,人格是什麼呢?人格也稱個性,這個概念源於希臘語Persona,主要是指演員在舞臺上戴的面具,類似於中國京劇中的臉譜,後來心理學借用這個術語用來說明在人生的大舞臺上,人也會根據社會角色的不同來換面具,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現。面具後面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真我,即真實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在心理學中,關於人格的定義,比較流行的是:所謂人格,是指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綜合模式,這個模式包括了個體獨具的、有別於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各種特質或特點的總體。人格不僅具有獨特性,同時也具有穩定性,這也決定了一個人的過去、現在以及將來的狀態。 奧地利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超我、自我三部分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衝動和生命力,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 一個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個人餓了,他需要食物;一個人眼睛受到了強光的刺激,他就要閉上眼睛。這些活動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要,而且這些話動都是無意識的,無論你是聖賢智者還是卑鄙小人都存在這個本能。 “超我”與“本我”相反,是人格中專管道德的“司法部門”,彷彿是社會的道德標準,來控制“本我”。它就像一個檢察機關,隨時監督你的道德行為。 “自我”則介於“本我”和“超我”之間,是一個人後天形成的,是對自身和社會理性的認識。 它正視現實,符合社會需求,按照常識和邏輯行事,充當仲裁者,壓抑“本我”的種種衝動和慾望以進行“自我”儲存。另外,要儘量使“本我”得以昇華,將其盲目的衝動,引入社會認可的渠道。 當然,它也會給予“本我”合理的滿足。 小孩子看到糖產生想吃的願望這是“本我”在起作用。為了得到糖,小孩子可以偷吃,也可以請求父母購買,這是“自我”在起作用。然而,小孩子知道偷這種行為是不對的,不符合道德標準,這是“超我”在起作用。

心理學:我是誰?誰是我?彷徨的人們在反覆思索著找尋未知的自己

“超我”的作用不是為了得到這個東西,而是讓小孩子知道道德規範,並使這個道德標準內化於孩子的心裡。父母總是把傳統的價值觀念和社會理念傳授給孩子,“超我”就是這些觀念和思想在孩子人格中的重現。 “自我為了駕馭‘本我’舉起了‘超我’的鞭子”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三者之間的關係。若從力量上來看,三者也是此消彼長的,如果把握不好,不能保持穩定,那麼,就會產生人格問題和人格上的衝突。 西遊記中的唐僧、豬八戒和孫悟空就分別代表著“超我”“本我”和“自我”。如果我們再往深層次上分析,也可以單獨從其中一人身上分析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就拿孫悟空來說,曾先後兩次接受了天庭招安。如若招安之後,玉帝能夠對其量才而用,不用神界那套迂腐的規矩去苛求他,順應其“本我”的合理要求,使他獲得自由、平等和施展本領的空間,那麼,他的“本我”就會自覺接受“自我”的約束,也就不會有“大鬧天宮”了。因為孫悟空也是深受儒家思想薰陶、明曉君臣之禮的,這點書中行文也是有體現的。但是玉帝卻對孫悟空假意用之,實際上卻想控制、禁錮他,免除後患。讓一隻猴子去看蟠桃園,自然誘使其猴性大發,導致“本我”再度擴張。於是,孫悟空“本我與“自我”相互融合接軌的機會,就這樣被神界不合理的約束所斷送了。 此後,孫悟空又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後護送唐僧西天取經。歷經數次磨難,終修成正果,達到了“超我”的境界,實現了心靈的昇華。 可見,一部《西遊記》也正是孫悟空的心靈完善史,記述了他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爭鬥與融合。作者欣賞“本我”對自由奔放的追求,但也反對“本我”無限制的膨脹,主張“本我”要接受“自我”的合理限制,以達到“超我”的境界。 回到現實當中來,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只有三個“我”和睦相處,保持平衡,人才會健康成長。而當這三者“吵架”,三股力量角逐的時候,人就會懷疑“這是真的我嗎?”“做得?做不得?” 給人一些不夠充實、空虛的感覺。 選擇B的人:內心永遠生氣勃勃。這類人為人處世積極熱情,經常不斷地規劃人生,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既忙碌又充實。這種人屬於步調很快的人,常常覺得人生短暫、時間不夠。 選擇C的人:隨風起伏,有著不安定的心理。這類人是屬於容易衝動、心理變化比較劇烈的型別。 以上的每一個選項都代表了一種性格。有的人熱情奔放,有的人內斂沉悶,也有的人暴躁無常,這都是由於性格上的差異造成的。那性格究竟是什麼呢? 性格指的是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和相應的行為方式中的比較穩定的、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特徵,是一種與社會相關最密切的人格特徵。

心理學:我是誰?誰是我?彷徨的人們在反覆思索著找尋未知的自己

性格中包或者為自己某個突如其來的醜惡念頭而惶恐。這種狀況如果持續久了,衝突嚴重了,就會導致人內心的失衡以及精神上的問題。 性格型別:塑造屬於你的個性 你在黃昏時分,出外散步,結果發現一棟老朽的空屋,於是你悄悄進入。有的人熱情奔放,有的人內斂沉悶,也有的人暴躁無常,這都是由於性格上的差異造成的。那性格究竟是什麼呢? 性格指的是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和相應的行為方式中的比較穩定的、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特徵,是一種與社會相關最密切的人格特徵。性格中包含有許多社會道德含義,它表現了人們對現實和周圍世界的態度,並體現在他的行為舉止中,如對自己、對別人、對事物的態度和所採取的言行上。 人的性格型別是遺傳的,但每個人的遭遇都是獨特的,即使成年之後的經歷也是各不一樣的。 後天的境遇會對一個人的性格產生一定的影響和調節作用,比如情感上的創傷、人生的變故、巨大的恐懼都會使一個人的行為和舉止產生變化,但卻並不會徹底地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型別。因此,人的性格才會各有差異。 一個性格外向的人也會常常陷入抑鬱之中,但他本質上仍然是一個外向的人;一個性格內向的人有時也會表現得活潑開朗,但他內向的本質不會改變。同時,人的性格是無法掩飾、無法偽裝、無法捏造的,是每個人的本性流露,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