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境界的探尋:晏殊《蝶戀花》、柳永《鳳棲梧》、辛棄疾《青玉案》

由 云云雲初夏 發表于 動漫2022-11-29
簡介這樣看來,王國維以柳永這兩句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比喻為追求高遠理想需具有的一種專一執著的精神,作為第二種境界,也是合理的聯想

夕陽寄託什麼感情

王國維《人間詞話》的三種境界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應作“驀然回首”),那人正(一作“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王國維明明是知道三首詞的原意,是與“成大事業大學問”不相關的,所以他認為三位詞人應該也不贊同他這樣去解釋這些詞。那麼他是故意斷章取義,還是有如此解讀的根據?那我們今天就來讀讀這三首詞。

境界的探尋:晏殊《蝶戀花》、柳永《鳳棲梧》、辛棄疾《青玉案》

第一種境界所引的是晏殊《蝶戀花》的詞句,原詞是: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這首詞寫懷人念遠之情。內容大概是這樣的:欄杆外,菊花被煙霧籠罩,像是含愁;蘭草沾有露水,似在哭泣。羅幕內外有些輕微的寒意,燕子雙雙飛走了。明月不瞭解人們離別的苦楚,月光在天亮後還斜斜地穿過硃紅色的窗戶透進來。上片寫秋天日夜所見的景象,充滿著主觀的情意,顯露出觸景傷情、望月懷人的悽苦。下片說,昨夜裡秋風吹落了樹上的綠葉。我獨自登上高樓,就目力所及,遙望著前往天涯的路途。想寄一封書信給你,可是山重水複,天地遙闊,不知你身在何處,又如何能寄到你那裡?下片寫意識到時序入秋,感嘆時光易逝,備感寂寥,因此登樓望遠,看著天涯遠處漫漫的長路,盼望對方之歸來。而道路阻且長,書信無由寄達,既表現思念之殷切,也流露出無奈、鬱悶的心情。

境界的探尋:晏殊《蝶戀花》、柳永《鳳棲梧》、辛棄疾《青玉案》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這三句不過是寫秋日之悵望,王國維何以說是追求人生高遠意境的第一個境界?這應該是出於一種意興的聯想。就是這三句裡有著一種往上提振的精神,不管是在愛情中或是在其他事業的追求上,有著相對的共通性。秋風吹落葉,自然令人聯想到年長後一事無成的困境,古詩詞常有的悲秋情懷,大致就是這樣。這種對生命凋傷的感受,容易讓人增加時間的壓迫感,使人於不滿過去與現在的狀況下,逼著自己認真面對未來,找到更好的出路。如果我們不想一直處於失意與不滿的情狀,長期陷溺在憂愁苦悶中,就得勇敢去掙脫,找到生命的指引,而人生有了定位與方向,才會有前進的動力,才能為生命賦予意義,不至於終日焦慮不安。

因此,在“昨夜西風凋碧樹”之後,接著就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獨”,可視為想要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時的一種狀態,那是個人經過反省後的抉擇,一種獨立自主的行為,是忠於自己的態度。“上高樓”,可視為從之前的處境中提振起來的一種動作,是生命意志的煥發,表現為對高遠理想的嚮往。“望盡天涯路”,就是登高以後,發現更遼闊的天地展開在眼前,引發出對廣遠的境界的期待。

在時間的推移變化中,人依然相信心中的一份情,用行為證實它的存在價值,於是努力讓自己振作起來,殷切盼望著、思念著對方。這種用情態度,它的精神本質,與追求人生理想是有相通之處的。因此,王國維就以晏殊這三句詞為第一種境界,比喻人在成長過程中擺脫了昔日幼稚的耽溺與自我的矇蔽,油然而生的一種對高遠理想的追求、對美好未來的嚮往之情。

境界的探尋:晏殊《蝶戀花》、柳永《鳳棲梧》、辛棄疾《青玉案》

第二種境界所引的是柳永《鳳棲梧》的詞句,《鳳棲梧》又稱《蝶戀花》。原詞如下: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首《鳳棲梧》寫春日懷人,上片寫倚樓凝望,春愁無邊,無人理解的心情;下片寫唱歌飲酒都無法紓解的愁怨,透露出為愛而甘心受苦的執著情懷。“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兩句,斬釘截鐵地表現出一種執著的熱誠。這是十分強烈的誓詞,充分展現出無怨無悔、不顧一切的精神。

境界的探尋:晏殊《蝶戀花》、柳永《鳳棲梧》、辛棄疾《青玉案》

柳永在詞中只是寫戀愛中的相思之苦,但這種擇一固執而殉身無悔的精神,卻不僅見於戀愛中,王國維認為追求人生理想也需要這種精神,所以列為第二種境界。意思是追求理想是一段艱苦的歷程,需以專一執著的精神,才能達成。要成就偉大的志業,如同成就幸福的愛情,是不能三心二意的,要情有獨鍾,選擇唯一的理想物件去追求,擇定之後就要全力以赴,“生死以之”,“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理想的達成需要時間,時常會遇到難以意料的困境,知難而退的人比比皆是,見異思遷的人亦復不少,我們如果缺乏殉身的熱情,不能抱定無悔的決心,終身都難以成就大事業、大學問。

這樣看來,王國維以柳永這兩句詞“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比喻為追求高遠理想需具有的一種專一執著的精神,作為第二種境界,也是合理的聯想。

境界的探尋:晏殊《蝶戀花》、柳永《鳳棲梧》、辛棄疾《青玉案》

第三種境界所引的是辛棄疾《青玉案》的詞句,原詞是: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闋詞題為“元夕”,上片描繪了元宵節張燈結綵,遊人如織,樂聲雜作,光影迷離,十分歡樂的畫面;下片則寫賞燈的男女,以及一段邂逅相逢的情事。整首詞充滿著動態之美,風在吹,燈在轉,車馬在走動,簫聲在飄蕩,女子遠去,男子追尋,直到最後一個轉身回望,目光才停在“燈火闌珊處”。

境界的探尋:晏殊《蝶戀花》、柳永《鳳棲梧》、辛棄疾《青玉案》

稼軒詞一向善於用動態的意象,多重的感官書寫,營造詞境的精神與活力。這首詞結合了各種元宵節的元素,寫出了充滿動感的節日氣氛,而尤為難得的是,在人來人往、衣香鬢影之間,穿插了一段浪漫的追求情節,更彰顯了這一佳節的人間情味。比起歐陽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那首元宵詞,用今昔對比的方式,表現好景依舊而人事不同的悲哀,辛棄疾這首《青玉案》則潛藏著一份幽隱深摯的情思,更富感發的意興,那是因為它展現出一段艱辛的追尋探索的歷程。

詞的上片主要是交代場景。“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形容彩燈綴滿街頭,有些像是千萬棵樹上被春風吹綻開的花朵;有些則像流星雨一般地飄揚在夜空之中。“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四句,接寫元宵節遊人歡樂的場景——藉由車水馬龍、樂聲飄蕩和彩燈旋轉等畫面,烘托出氣氛的熱烈和場面的壯觀。

境界的探尋:晏殊《蝶戀花》、柳永《鳳棲梧》、辛棄疾《青玉案》

下片則從熱鬧的場景聚焦在人物身上,帶出下面的情節。“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兩句,落筆在一群婦女結伴賞燈遊街的情景上。她們的頭上戴著鬧蛾兒、雪柳、鵝黃色的縷絲等飾物,一個女子和同伴笑著說著,輕盈盈地掠過男子的身旁,空氣中隱約飄來一陣香味,可是轉眼之間,那女子便消失在人叢之中了。這處的重點是“笑語盈盈暗香去”,在人擠人的情況下,走在女子的身後,男子只看到她頭上美麗的飾物,讓他怦然心動的是無意間聽到那盈盈的笑語、聞到那淡淡的香氣,因此他就產生了傾慕之情,展開了一段追逐的歷程。

“眾裡尋他千百度”,美麗者雖眾,他卻情有獨鍾,而千百度的追尋,可見他是多麼地用心。但人實在是太多了,他怎麼找都找不到,那是多麼令人惆悵、令人失望。正當他想放棄的時候,把追尋的眼光收回來,轉身之時,“驀然回首”,竟無意之間看見了她。“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原來她不在熱鬧的地方,而是在燈火冷落之處,多麼令人感到意外。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這時候他該驚喜還是落寞?詞的情境在翻轉之間,做這樣的收束,留給讀者無窮的回味和廣闊的聯想空間。

境界的探尋:晏殊《蝶戀花》、柳永《鳳棲梧》、辛棄疾《青玉案》

王國維認為,“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樣追求的精神與態度,得到乍見的驚喜,正與人所期待的最高的生命意境的體會是相類似的。這就是他所謂的第三種境界。那境界的情境是,我們整個生命投入對理想的追求,踽踽獨行,然而最高的意境總是縹緲恍惚,可望不可即,一路走來雖則寂寞,但只要我們不斷努力,偶然間也許會發現所追尋的理想其實就近在眼前。

稼軒這首詞未必是他個人切身的經歷,他寫的應是一種普遍的人間情事,一種愛情模式。人生所有追尋理想事物的心靈體驗,似乎都可以歸納出一樣的模式來,就是:發現目標,鎖定物件,然後鍥而不捨地去追尋,歷盡艱辛,卻不斷地遇到挫折,正想放棄時,卻突然間發現,其實理想就在眼前。那時會是喜出望外,還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箇中滋味只有自己才能體會了。

境界的探尋:晏殊《蝶戀花》、柳永《鳳棲梧》、辛棄疾《青玉案》

作品能寫出一種經驗模式,便有具體而普遍的意義,可以讓人發揮想象空間,引發出不同面向的詮釋,彼此卻有著本質性的關聯,那當然未必是作者本身的原意了。由此可見,詞雖小道,多寫情愛,但詞人用情專注熱誠的態度,與日常人生處理或追求各種情事,在精神上是有相通之處的。因此我們讀詞,自然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得到許多啟發,藉此體會到生命更豐富的底蘊,體悟到一些可以提振人生的意境。

王國維引用三家詞,說三種境界,然後說“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因為大詞人用情真、體驗深、韌性強、悟性高,往往都能入其內,有些更能出其外,所以容易寫出既個別又普遍的人間經驗,詞情不僅動人,引起共鳴,更不時指出向上一路,讓人增進對境界的體悟。

境界的探尋:晏殊《蝶戀花》、柳永《鳳棲梧》、辛棄疾《青玉案》

回想一下我們讀過的詞句,像馮延巳的“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裡朱顏瘦

”,晏殊的“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歐陽修的“

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蘇軾的“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等等,不是都展現出認真熱誠的生命態度,創造了不同的境界,值得我們去探尋、去品味、去契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