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明清四百年治河教訓:忘了黃河憑啥叫黃河

由 李連利坐古談今 發表于 動漫2022-12-29
簡介上文我們談到明清治河方略的轉變問題,無論黃河改道奪淮是從遼宋算還是金宋算,對於康熙朝靳輔、陳潢來說,都已經有四五百年曆史

跪了跪了是什麼意思

上文我們談到明清治河方略的轉變問題,無論黃河改道奪淮是從遼宋算還是金宋算,對於康熙朝靳輔、陳潢來說,都已經有四五百年曆史。之前的治河名臣們已經留下很多值得借鑑的治河思想。對於靳輔、陳潢來說如何治河涉及兩個問題:治河總體思想以及具體治河戰略。

靳輔、陳潢利國利民卻讓皇帝不滿、民生不滿、官生不滿

治河的總體思想就是先保運河(保漕運)後治河,還是先治河後保運河。有人會打岔說可以齊頭並進嘛。其實,保運河、治河是兩個問題,既然是兩個問題就有誰主誰次的問題。很多情況,核心就只能有一個。我們常說一山不能容二虎,一個工作不能有兩個核心。

明清四百年治河教訓:忘了黃河憑啥叫黃河

簡單地說,康熙等人的觀點是先保運河,靳輔、陳潢則是先治理好黃河才能保護好運河。

正如上文所說,康熙非常重視治河問題,其核心關係到清朝能否延續下去、天下是否昌平。靳輔擔任河道總督之時,正是三藩之亂的時候以及戰亂後民生、官生都需要維護的時候。因為缺錢,就要在治河問題上精打細算,而陳潢的觀點是治河問題不能精打細算,該建什麼、建到什麼程度不能拖,當然,同樣是建築大壩,我想盡一切辦法建造同樣的大壩比之前會省一些。然而,這樣做的話又讓“官生”出現問題。大家都是社會人,原因不言自明。

總而言之,因為靳輔、陳潢在治河問題上花費較多、建設堤壩需要移民造成對民生的困擾、靳輔在建設工程上精打細算嚴格管理又對官生造成困擾。皇帝、百姓、官員對他們都有意見。在這種情況下,靳輔和陳潢成為眾矢之的。儘管他們的工作方向非常對、工作方法也對、工作效果也對,全都對,但結果對於二人卻很不公平。

明清四百年治河教訓:忘了黃河憑啥叫黃河

儘管靳輔在反駁朝中的反對者時指出的那樣,一些所謂的民生其實就是一些大地主不願意自己的土地被淹(圈入大壩)而已,他們是一種假民意。

作為社會人的你我,大家也肯定知道:建大壩就需要遷徙百姓,對於被遷徙的百姓包括普通百姓也是不願意的。所以,民意反對也不能說沒有道理。但這就需要辯證地看:整體利益和區域性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只要清廷給予的補償到位即可。問題又回來了,封建社會怎麼可能給你補償到位,給你減幾年稅就不錯了。

因此,治河這種大型工程如果沒有最高統治者的斷然、決然的支援,根本不可能成功。康熙沒有支援靳輔、陳潢,導致二人結局並不好。問題好就好在,康熙是一位明君,雖然他否定靳輔、陳潢但卻並沒有徹底否定,因此,治河方向仍然是在沒有靳輔的情況下按照靳輔的思路在執行著。從而使得一百多年來,黃河問題沒有再出現特別大的問題。

明清四百年治河教訓:忘了黃河憑啥叫黃河

那麼,靳輔、陳潢的治河成功全靠二人的能力嗎?很顯然不是。而是靠明清兩朝將近五百年的歷史經驗教訓總結出來的,其中,潘季訓就是靳輔、陳潢的思想源泉。

明朝二百年治河教訓簡述:黃河為什麼叫黃河

對於潘季訓,我在2020年曾寫了一篇文章,主要介紹的是他沒有正式居官開始前的經歷。因此,他的介紹可以看該篇文章,本文不再贅述。明朝嘉靖以前,治河者的治河方式多是在北岸築堤、南岸分流,如此就可以保證漕運暢通。也即嘉靖以前的治河整體思路是以“保漕運即保運河”為先決條件。

“分流”在明朝的首先提倡者就是被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之首”“浙東四先生”(章溢、劉基劉伯溫、葉琛)“明初詩文三大家”(章溢、劉伯溫)之一的宋濂(1310-1381年)。

明清四百年治河教訓:忘了黃河憑啥叫黃河

他說,治河的關鍵在“分流”,黃河南流後又分成多支分流從而造成決堤問題普遍開花,形勢非常複雜。因此,在黃河怒濤的情況下首要問題就是減少決堤現象,也就是讓“猛如虎”的黃河逐漸平靜下來,平靜的辦法就是將黃河再分流。

宋濂的觀點在明朝影響巨大,例如殺害於謙的元兇之一徐有貞在治理沙灣段黃河決堤時就提出三種對策。其一學習東漢王景(30-85年)建立水門(堤壩)分水用以達到建水的作用;其二分水河以分黃河水勢;其三深挖運河。這三種對策都是分流的辦法。

再往後的弘治年間的白昂、劉大夏先後以“北堵南分”也就是“北岸築堤、南岸分流”為治河方針取得有一定效果。天下治河名臣們將之奉若至理。

但因為治河名臣多為南方大臣,二百年來這些大臣們忘記了一個重要問題,即“黃河為啥叫黃河”。黃河雖然是水,但與南方水系巨大的不同就在於“泥沙多”,由此你建堤壩、分河水時間一長,泥沙不斷增高就必然淤塞河道。

明清四百年治河教訓:忘了黃河憑啥叫黃河

特別是黃河奪淮,淮河中下游地區的黃河泥沙讓黃淮經常發生水災,就連壽春王陵、泗州祖陵都有被衝的危險。由此,明朝皇帝非常著急。同時,南岸分水過多造成運河水少,運河運輸又出現問題。

對此,又在南岸也開始建設堤壩以堵大水。到了嘉靖四十年以後,朝中大臣認為應該在治河思路上進行改革。那麼,應該如何改革?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七月,黃河在江蘇徐州沛縣飛雲橋地區決口,黃河北流分為兩條大流,繼而又分為十三條水流,黃河與各支流北上,江蘇到山東段運河也被沖垮。以徐州為中心上下二百餘里河道全部淤塞,災民、運河中斷都是要出大事兒的。

明清四百年治河教訓:忘了黃河憑啥叫黃河

首輔徐階立刻派遣總理河道右都御史孫慎前去治河,但孫慎拒絕前往遲遲不出發。為此,十一月十一日,徐階又任命大理寺左少卿潘季訓為右僉都御史總理河道。

如何改革治河之法,就由潘季訓來完成。

未完待續,詳見下文。

清承明制的“典範”:明代張居正與潘季訓、清朝康熙與靳輔

內附:明清治河名臣系列之一二三靳輔之死、康熙之悲,有才能有性格的能臣總是悲哀晚年 ;陳潢之死:底層文人上進路被誰阻斷,並論左宗棠何以幸運;大明技術官潘季馴與嚴嵩、張居正的緣

奧斯曼變土耳其的99年:阿拉伯各國獨立、庫爾德民族被承認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