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慾望不滿足就痛苦,滿足就無聊,真是這樣嗎?

由 小香豬的雜談屋 發表于 動漫2021-05-16
簡介他的悲觀主義論調也就是在這裡,幸福是絕對的不存在,痛苦是絕對的存在,因為人類就是饕餮,總在滿足一個又一個的慾望中過活,幸福只是短暫的幻覺,滿足慾望後你很快就會誕生空虛並進入叔本華意義上的無聊狀態,進而去追尋下一個慾望

虛浮什麼意思

慾望不滿足就痛苦,滿足就無聊,真是這樣嗎?

叔本華說人的慾望不滿足就痛苦,滿足就無聊,真是這樣嗎?

僅作參考*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

關於慾望和痛苦,第一步是你的直覺,直覺上你希望得到救贖(放棄其實也是一種救贖)。

第二步是思考(尤其是經你再反思的叔本華的思考),第三步是叔本華本身,大多數人做到這裡就停下來了,這就變成了所謂“學哲學學到精神病或者想自殺”的狀態。

但當然其實還有第四步了。

這個話題我們可以從第三步切進來。和大多數非理性主義者不同,叔本華是一個缺乏神秘主義傾向的刻板偏執狂,因此他的慾望哲學其實也就非常簡單。

對於他來說,慾望就是世界本身。怎麼理解呢?康德說世界分為物自體(叔本華的意志)和現象世界(叔本華的表象世界),物自體是不可知的,它和現象世界隔著一層“摩耶之幕”。

比方說人類受困於五感和自己的思維模式,永遠無法認識到世界的樣貌甚至形式(本質),這個無法被認識的具體的世界,就是叔本華的形式,比如完美的圓(這個借鑑自柏拉圖),這個無法被認識的抽象的世界,就是形式的集合,大寫的一,世界之本體。

舉例的話,你可以想象一個東西是波,也可以想象一個東西是粒子,但是你沒法把一個東西想象得又是波又是粒子,你最多把它想象成粒子組成的波。因為你受困於自己的大腦本身,這個東西在演化的過程中,用不上思考波粒二象性。

那麼你怎麼透過這個摩耶之幕去觀察物自體(意志)呢?那麼你首先要發現,雖然一切現象(表象)都被模糊歪曲了,但是你有一個奇妙的連結點,那就是你的身體,你是有肉身的!這就好說了,肉身是你唯一確切無疑可以去直觀的表象,那麼對於這個表象,你就是一個小號的物自體,或最起碼是最特殊的形式,也是物自體的一部分。

你的生命很有可能可以被假設為物自體的“生命”,當然這個論證還不是很牢靠,所以叔本華還有第二組論證,就是說雖然現象世界是被扭曲了的,但最起碼我們能在這個扭曲的世界觀察到一切確鑿的規律,這些規律就屬於現象世界的必然性。

透過這些規律,你可以發現具體與具體之間,形式與形式之間總是相殺的,人需要動物供養,動物需要植物供養,植物需要陽光雨露供養,這就是張獻忠聖諭碑上說的: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

張獻忠的意思是讓你反思反思,叔本華反其道而行之,他從這些規律中認為越是複雜高階的形式,越是有無可抑制的貪慾,那麼最高階完滿整全的形式(物自體)自然就是慾望之化身了。

他的悲觀主義論調也就是在這裡,幸福是絕對的不存在,痛苦是絕對的存在,因為人類就是饕餮,總在滿足一個又一個的慾望中過活,幸福只是短暫的幻覺,滿足慾望後你很快就會誕生空虛並進入叔本華意義上的無聊狀態,進而去追尋下一個慾望。

這個論斷本身並不算錯。但他大大的扭曲了幸福和痛苦的比例,並且完全否定了人本身的能動性。

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舉例更清晰:人類也有所謂克力芝效應(從養雞場觀察而來,本身面對母雞精疲力盡的種雞,在投放新的母雞進去後又精神抖擻了,這似乎很能證明其本能僅存慾望,而其整個機體的設定就是為了服務於慾望)。

這種現象在人類中也可以觀察到,七年之癢嘛。但是人類的愛情公式是激情+承諾+依賴,沒有激情也有承諾,沒有承諾也有依賴,它們都是愛情的一部分,進而可以說人類也有對慾望的反動,雖然從演化生物學的角度去理解,這也是為了更好的撫育後代,但畢竟慾望本身就是從主觀體驗出發的——人類有在主觀體驗上對慾望本身的反動。

和叔本華同期的佛羅伊德也觀察到了人類同時有生欲和死欲,死欲就很不符合叔本華對人的慾望怪獸判斷。

但你要得出和叔本華相反的結論,就必須考察為什麼叔本華有他的結論,我們可以說他有抑鬱症,但是這種庸俗的解釋太過於虛浮。

如此我們繼續從演化生物學的角度去考察的話,人類並沒有貓科動物或者海星那樣的濫殺傾向,比方說海星也許殺死十隻貝類但是隻吃掉其中兩隻,貓會玩樂一般不停虐殺小鳥,前者因為自身移動緩慢需要“儲存”食物,後者是要時刻“鍛鍊”和“訓練”,小貓之間的打鬧也是這種本能的培訓。

但人類並沒有這種傾向,人類作為社會化動物,演化中更加仰賴互助與協同,創造和思考。但人類的社會化本身誕生了一些奇怪的東西,它是饕餮的。

我之前舉例過,凱恩斯曾經預言我們當下每個人每週工作幾個小時就能滿足全人類的物質需求,但是我們現在的工作時長顯然越來越長了,這是因為凱恩斯只考慮了人類的需求,沒有考慮社會本身的需求,社會是什麼呢?社會是現代性,是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的偉力就是腫瘤一樣無限追求更多,巨大的貧富差距下富人投資包括房子在內金融資產(窮人沒錢消費,富人投資實業虧本),而窮人在分配不公的前提下,只能更多的勞作以活到第二天可以繼續勞作,並且買不起房子。

也就是說叔本華觀察到的是資本主義,而不是人。他卡在近代和現代哲學中間,他能反思卻不能確切的反思,他是時代的一部分,他是真正的政治抑鬱者。這裡頗類齊澤克點評列寧:列寧不知道自己對中央銀行的設想更適合網際網路時代。叔本華不知道自己對人的觀察實際上觀察到的是操縱人的大他者。

這就是第四步,對資本主義本身的反動可以讓你從叔本華的慾望深淵中解脫,這是一個理想狀態,馬克思說可以上午瞎玩晚上搞哲學,偉人說可以多吃魚然後死了撒海里被魚吃,這是他們具體的假設。

但如果抽象出來就是,當你脫離了資本主義的結構(我的資本主義個人反抗指南系列略有觸及),你可以釋放那些平時被壓抑的,屬於人類本身的潛能,去真切的體會一下人到底是怎麼回事。

亦即是說那句德菲爾神殿上的箴言:認識你自己!

認識你自己本身就是最有趣的狀態,希望每個人都有機會試一試。

ps:當然,既然提到了現代性,就不得不說整個現代性來臨之前的近代哲學母題(無論是理想主義還是經驗主義)都是為了解決“知識何以可能”的認識論問題,也就是說它都是立足於社會,立足於我們的現象世界的,因此有一個大的預設前提就是切實有一個物自體等待我們去觸控,對於物自體的觸控就是我們的知識。

但是如果是笛卡爾路線,你甚至不能確定有這樣一個物自體存在,必須把上帝假設進去替代物自體的位置才可以。如果不假設上帝,你可能僅僅就是一個錯亂的意識而已,因為你只能確認思考著的你是存在的。

如果你秉持這種懷疑論的觀點,你的生命可能就僅僅剩下錯亂的慾望本身,這種囚籠顯然更為刺激,連叔本華都不敢去設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