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讀書筆記:貝蒂·史密斯的《布魯克林有棵樹》

由 東方連話 發表于 動漫2023-01-24
簡介《布魯克林有棵樹》這部幾乎是個人回憶錄的小說,是比較適合自然主義的手法的,在事無鉅細地一點點刻畫中,20世紀最初20年裡美國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和眾多沉淪的人生中,作者不甘於重複窮人的老路,勇敢而堅毅地走出自己開闊人生的努力,就是其奮鬥精神的

史密斯怎麼寫

讀書筆記:貝蒂·史密斯的《布魯克林有棵樹》

梁東方

作者自述是在讀到左拉的一句話之後才下決心寫出這樣一本書的。那句話的大意是一個人一生,只要種下一棵樹,寫成一本書就好,就是成功。於是她就把自己一直想寫的個人經歷命名為《布魯克林有棵樹》,其文風中明顯的左拉的風格也就有了順理成章的邏輯。

按照時間順序和地理順序自然主義地還原生活的原狀,將場景氣氛中的一切細微之處都逐一刻畫出來,不遺餘力。其實這種努力也需要適可而止,人力是永遠也不可能達成生活本身那麼豐富的,寫作和藝術所能呈現的一切,都不過是力所能及的模擬和必然的取捨。

這樣看來,剪裁就是必須正視的,否則就一定會在不厭其煩的細節裡陷於沉悶冗長和乏味;至少需要在多花好幾倍的時間裡才能打撈出作者和讀者共同認可的乾貨。除此之外,自然主義的寫法表面上是工筆細描,骨子裡卻也還很容易有一種因為創作手法過於單一而來的偷懶傾向,只有情緒飽滿的作家才可能衝破這樣因為手法而來的限制,越過冗長瑣碎的閱讀屏障,打動讀者。

這種創作手法同時也揭示了一個事實:當每一個細節都特別到位、每一人的話語都很清晰的時候,就已經不再是回憶而是小說了。處處都有回憶的筆致,但是每件事都寫得很細緻,很完整,就已經脫離開了回憶錄的狀態而進入了小說氛圍。所以這還是一部小說,而不是散文,儘管其嚴苛的實證主義可以將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一切還原出來。這讓人想起與其一樣保持了嚴謹紀實文風的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埃爾諾的《悠悠歲月》,《悠悠歲月》雖然更寬廣、社會性的資訊更多,但不如《布魯克林有棵樹》更有個人成長線索中的血肉溫度。

就個人來說,回憶的特點是有的細節記得很清楚,有的細節甚至是大部分細節都已經模糊。儘管這其實無損於這部小說的回憶特徵。貝蒂·史密斯最成功的就是她自己的人生和對自己人生的這一表達。

《布魯克林有棵樹》這部幾乎是個人回憶錄的小說,是比較適合自然主義的手法的,在事無鉅細地一點點刻畫中,20世紀最初20年裡美國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和眾多沉淪的人生中,作者不甘於重複窮人的老路,勇敢而堅毅地走出自己開闊人生的努力,就是其奮鬥精神的一種極好詮釋。

書中有大量的細節,比如姐弟倆做童工,第一次領了工資,拿回家交給媽媽之前,為了增強這種上交工資的儀式感,他們手拉手專門到銀行去兌換新鈔。櫃員知道孩子是要將第一次掙的五塊錢給媽媽,就回憶起了自己當年第一次掙錢給媽媽的情景,並自掏腰包給姐弟倆每人一分錢作為獎勵。拿回家以後,母親接過那嶄新的錢幣,哭了。

這本書記述的是主人公小姑娘弗蘭西1901年-1918年之間的事情,結束於主人公17歲了,要去上大學了。上大學之前,她去街頭小店裡揭露了欺騙小孩子的那種一分錢摸獎遊戲,並且花五毛錢將全部獎品買下來,讓店主分給每一個像是當年的自己的小孩子。

她在街道上又遇到了一個和當年的自己類似的小女孩,她叫人家弗蘭西,小孩說我不叫弗蘭西,她還是叫她弗蘭西。這意味深長的一筆,將自己從那樣的小女孩成長起來的整個過程迅速還原了一下,讓她自己唏噓感慨,也讓讀者有一個縱覽全域性的宏大視角。

美國人也有從貧窮的泥潭中掙扎出來的奮鬥精神,也有那樣每一分錢都要算計著花的苦難。這是文學作品傳遞的確定資訊。美國在其不長的歷史中的很多年裡,並不像通常想象的從來都那麼富足,那些驕奢淫逸、奢侈浪費、不重感情、不可理喻……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先入之見式的印象而已。我們大多數普通人和他們大多數普通人之間,並不存在天然的勢不兩立的你死我活關係。

記得兒子小的時候,妻子當導遊的帶過的一個美國老年旅遊團中兩位特別談得來的美國老奶奶,曾經從大洋彼岸給寄來了很多禮物。有綴著鈴鐺的小褥子,有純木玩具。有的買的是現成的商品,有的是則是自己親手製作,像中國奶奶一樣,樸實而溫暖。那是具體的人和人、相識的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我們大致上是很容易定位到那個特定的人的人性善良上去。而文學的作用則是將這樣的特定的相識者的範圍擴大。

有人說文學是通往善的門徑,是溝通心與心的橋樑。此言不虛,世界上最沒有現實的實用價值的就是文學,但是文學又是唯一一個可以深入人的心靈的工具。沒有這樣的工具,人就只能活在較低的層次裡,失去了人生本應該有的豐富。沒有了這個工具,人就不能明瞭自己作為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更多奧妙,就不能體會到情感的充盈,抒發不了自己淤塞的情絲,就會陷於封閉乃至偏狹。

全世界各國各民族的人民的苦難並無不同,他們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面對苦難的狀態也基本一致,主要都是飢寒交迫。人類都是在這個星球上的土地上求生存謀發展的,絕大多數普通人都是靠著自己的雙手和不懈努力掙扎著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所謂發達國家、不發達國家,只是人民普遍在底層掙扎的時間段和時間長短不同而已。文學在這樣的意義上傳達了人類的普遍性,增進了互相瞭解,消解仇恨和戰爭的可能性。這是文學的功德。

從另一個角度說,《布魯克林有棵樹》是世界文學中眾多的童年題材作品中的佼佼者。作者的筆墨在童年停留的時間很長,其中關於童年情狀的描繪之中有很多作家都有的童年情結的影響,也更有其發自肺腑的原始感受的動人之處。

一個作家,如果從來沒有寫過自己的童年那是不可想象的,在所有寫過自己童年的作家裡,寫得好不好的標準可能不同,但是像《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樣的作品一定是會被世界上各個民族認同的東西,它是人之為人最共同的部分的,個體頑強成長的記錄。她這樣詳細地描寫個人史、家族史的優秀作品,好像已經能夠代替很多同類小說和文學作品裡沒有表達充分的東西,成為一切這一類作品的代表。

讀罷全書,久久縈迴的還是書中的細節,童年的細節。比如老師在班上拿著一個南瓜餡餅,說誰家裡最窮我們給誰。孩子們處於自尊,誰都不肯承認自己家裡最窮。她是在熬不過自己的飢餓,據說是是她知道她的鄰居家最窮。第二天老師問,你鄰居說怎麼樣,那個南瓜餡餅味道好嗎?她被盯著,說出了實情……比如去圖書館看書,立志從書名A借到Z,看遍所有藏書。可是那個冷硬的圖書管理員從來不看她一眼。一直到她離開本地的最後一次還書,直接和那個從來不看人的圖書管理員溝通,對方也依舊是不理不睬。她身材挺拔多才多藝的父親染上了酗酒的毛病,自責之餘在聖誕夜離開他深愛著的妻女,凍死在風雪之中。很長時間以後她小學的畢業儀式上卻收到了父親親筆簽名的鮮花,那是父親臨終前給女兒準備好的最後禮物……

這樣眾多的細節生動地活躍在那個百多年前異國他鄉的小女孩的人生中,也激活了我自己的諸多人生況味。有了這樣的效果,就是好的文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