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那些因勞動而動人的非洲人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動漫2023-01-26
簡介而對他影響最大的是他逐漸適應了中國公司現代化的管理理念,感受到來自生產目標的壓力,和非洲本土公司的工作氛圍完全不同

什麼勞動總是讓人驚訝

央視

04月30日03:52

原標題:非洲觀察丨那些因勞動而動人的非洲人

當我們談到非洲時,受到刻板印象的影響,經常將非洲與窮困、饑荒、落後、懶惰等一些列負面的詞語聯絡在一起。可當你真正深入非洲大陸,摘去“眼鏡”,打破刻板印象以一顆平常心去感受它時,你會發現非洲人民和我們一樣都期待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也同時在為追求理想生活而奮鬥著;他們也熱愛工作,希望透過雙手創造個人財富,希望透過勞動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進步貢獻一份力量。

在“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記者採訪了來自非洲大陸四個國家的勞動者和中非合作的踐行者們,他們在各行各業努力工作,發揮著自己的積極作用。他們是非洲大陸發展的縮影,是中非合作的代表,更是值得讚頌的勞動者。

尚比亞的工程“體檢師”喬舒亞恩科馬

喬舒亞恩科馬是尚比亞凱富峽水電站專案上的一名監測工程師,主要從事對水電站大壩、廠房、引水洞等關鍵內容進行儀器監測和分析工作,可以說是水電站專案健康的“體檢師”。

2017年,凱富峽水電站專案一開工,喬舒亞就透過應聘,成為了中資企業的一名外籍員工。最開始,他在專案實驗室工作,跟著中國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學習各類試驗,彙總、分析試驗資料,同時還了解了工程結構監測儀器方面的知識。基於這些學到的知識,在水電站大壩的關鍵施工完成後,他開始負責大壩、廠房、引水洞等重要部位的儀器檢測工作。工作中那些收集、彙總、分析監測資料,生成圖表的工作都是他的日常。對工程中監測到的問題進行及時地“會診”、及時“治療”,確保工程的各項“體徵”正常,保證專案的合格。對於尚比亞這樣正在致力於工業化發展的非洲國家來說,水電站專案也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了。喬舒亞對自己能親身參與和見證了專案的施工,看到巍然屹立的大壩從內到外都“健健康康”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那些因勞動而動人的非洲人

△喬舒亞恩科馬在施工現場進行測量

可這驕傲和自豪卻也來之不易。他來自贊比亞銅帶省,家裡兄妹六人,生活並不富裕。他努力學習,考入了從尚比亞重點大學——銅帶大學,主修岩土工程專業。雖然有名牌大學加持,但2015年畢業後他卻很難找到一份穩定、像樣的工作,只能在首都盧薩卡的一些商店打打零工、做做兼職,勉強能養活自己。這樣的工作和他的專業相去甚遠,更別提職業理想和追求幸福的生活。

可自從參與到了水電站專案,喬舒亞就找到奮鬥的意義。在專案上,大學所學可以學盡其用,未來發展的職業規劃也愈來愈清晰。他說,“工程儀器監測領域在尚比亞算是比較新興的領域,有十分樂觀的前景。”為了更好地“武裝”自己,他打算專案結束後再次回到大學,在此領域繼續深造,將自己實踐中所學的知識跟更加高深的理論知識結合起來,使自己一朝一日成為該領域的行家裡手。

口腔科醫生阿布德:獻給家鄉的最好禮物

阿布德來自坦尚尼亞的桑給巴爾島,從小立志當醫生的她,成為了一名口腔科醫生。她曾先後在印度和中國學習口腔醫學,2020年結束了在大連醫學院五年的學習返回桑給巴爾島,進入了桑給巴爾島最大的公立醫院——納茲·摩加醫院,在那裡開始了她的臨床實習。

納茲·摩加醫院是全島唯一一個可以做頜面部手術的地方,整個口腔科只有二十來個醫護人員,醫療物資和人才都很匱乏。進行臨床實習的阿布德在兒童口腔科,頜面外科,口腔修復科等各個科室輪轉,每天負責病例收集,基本檢查,常規術後換藥等口腔科的基礎工作。偶爾也有機會可以獨立完成一些簡單的牙槽外科手術。雖然工作辛苦,相較於醫院的其他專科,阿布德發現口腔科可以較為快速地治癒病患。很多病患在進門的時候還痛苦萬分,可經過她的治療,離開診室的時候已經不再那麼痛苦了。口腔科這樣可以即時兌現勞動成果的特點,逐漸讓她轉變了想法,“愛”上了口腔科醫生這個職業。

中國向桑給巴爾派駐醫療隊已經有超過五十年的歷史了,派駐的地點就在納茲·摩加醫院。中國醫生也是醫院裡唯一能做複雜手術的口腔頜面外科醫生。所以,阿布德自然而然地就跟著第三十批醫療隊的周飛軍醫生開始了臨床學習。雖然她在中國學習期間就已經領教了中國人在工作時候的勤勞和專注,但當她開始和周醫生學習的時候還是不免有些驚訝。

那些因勞動而動人的非洲人

△阿布德(左一)和周醫生(中)一起進行頜面外科手術

阿布德是個性格比較內向、不善言談人。但她驚訝於一位來自中國的醫生都可以用當地的斯瓦西里語和病人交談問診的時候,她忽然覺得自己也應該克服內向的性格,儘量變得開朗大方,這樣才有助於和病患交流診症。同樣讓她感到驚訝的還有周醫生的技術。在她看來,周醫生無所不知。每當她遇到不能確定的病症求教周醫生時,周醫生都可以很快地給出確診的方法;而在周醫生也遇到一些疑難雜症時,他也總能透過翻閱資料和研究很快給出治療方案。

當在走廊看到病人都在等待令他們信賴的中國醫生為自己看病的時候,她也會感到同樣的驕傲。除了更珍惜現在的臨床學習機會,她也期待自己可以透過更多的學習和練習,成為周醫生那樣的口腔科醫生——不僅醫術高明,還能將自己所學傳授給其他醫生。而這是她能獻給桑給巴爾這個醫療資源匱乏、醫療人才稀缺的家鄉的最好禮物。

南非生產流水線上的單親媽媽雅各布

瓦萊麗·雅各布斯是一名58歲的單親媽媽,獨自撫養著三個孩子。她畢業後就在一家南非本地的影音器材生產企業工作,還利用工作之餘讀了兩個管理課程。2013年,來自中國的家電品牌在南非建成工業園並開始投產,工廠地點就在瓦萊麗·雅各布斯家附近。看到周圍的鄰居和朋友們都去那裡工作,她就也去試了試。就這樣,她成為了一名在中國企業工作工人。

瓦萊麗·雅各布斯從最基層的一名工人幹起,配合中方工程師傳遞一些產品生產技術檔案。之前15年的生產班組管理工作,讓她對當地的風俗民情、生產管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後來,被提拔成了生產組長,從一名普通工人變成了一名基層管理人員。2020年,她突出的工作表現再次得到了擢升,成為了一名生產主管。現在她不僅要負責所有工序的生產管理、安排生產計劃、監督生產安全和防疫;還要考慮如何才能提高生產效率,提供問題解決方案,將生產計劃任務和目標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產品。

那些因勞動而動人的非洲人

△瓦萊麗·雅各布斯(右)在生產車間裡指導員工工作

但即便雅各布斯以前在影音器材生產企業工作過,能夠比較容易地理解技術知識。她依然在工作中感受著中國工廠帶來的技術脈動。跟之前工作的工廠比較,中國工廠雖然生產線更簡潔,但產量卻更高。每年,工廠還會有2-3個新型號的機器投入生產,讓她“不得不”在短時間內學習更多更新的技術,理解消化運用到工作中。

回顧剛開始入職工作的時候,她對中國工程師的講解還是一頭霧水,經常覺得交流困難。但隨著多年的磨合,現在她可以很容易地就跟上中國工程師的思路,合作順利流暢。

隨著升職加薪,瓦萊麗·雅各布斯已經可以較為輕鬆地應對一家四口的生活需求。她的三個孩子也有了接受教育的保障。還有兩年就退休的雅各布斯,盡她所能地鼓勵著廠裡的年輕一代工人。她希望他們明白,在這裡工作不僅可以為南部非洲國家生產質優價廉的電子產品,提升生活品質;年輕人還可以在這裡找到一個可以期待的明天。

有壓力才有進步的尤瑟夫

沒有來過非洲的人可能很難理解制藥廠在非洲是何等稀有,能在製藥廠工作是何等“高大上”。而“幸運”的尤瑟夫對此卻深有體會。

2016年畢業後一直找不到工作的尤瑟夫,以臨時工的身份進入到了中國藥企在馬裡開辦的製藥廠。他的聰明伶俐、勤奮好學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很快就讓他從眾多臨時工中脫穎而出。從零開始,在經歷了系統的入職培訓、現場培訓和崗位培訓後,尤瑟夫從一名藥品包裝工人被培養成了一名有職業技術的藥廠配料車間副組長。現在的他不僅可以獨立完成配料工作,還負責配料車間的一些管理工作,站到了更大的舞臺上。

那些因勞動而動人的非洲人

△尤瑟夫在無菌車間的配料罐前

中國和馬裡相距超過1萬公里,兩個國家的風俗文化截然不同。工廠提倡中、馬兩國員工從語言、生活到生產、管理等多方面的融合。一方面,中方員工要學習法語,尊重馬裡的宗教習俗;另一方面,當地員工也要理解工廠的管理理念和生產標準。尤瑟夫一邊工作,一邊努力適應。幾年下來,他的生活也在這個過程中悄悄地發生了變化。

首先,穩定的工作和收入給了他生活保障。比起當地企業經常拖欠工資的情況,尤瑟夫每個月都能按時領到薪水。和工廠的中國人接觸多了,他也逐漸樹立了攢錢和節儉的金錢觀。工作穩定有積蓄,給了尤瑟夫成家結婚的基本條件。現在他和妻子帶著兩個孩子過著讓人羨慕的小日子。此外,慢慢接受了中國生產標準的尤瑟夫樹立了嚴格消毒、規範生產的觀念。而對他影響最大的是他逐漸適應了中國公司現代化的管理理念,感受到來自生產目標的壓力,和非洲本土公司的工作氛圍完全不同。當問到他有生產壓力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時。他表示,他不懼怕壓力,因為有壓力才有進步;抗住壓力,就可以實現收入的增加。

在非洲,雨季來臨的時候,瘧疾橫行,經常會出現藥品短缺的問題。2014年,中國製藥企業來到馬裡設廠,實現了藥品的本地化生產,從根本上解決了藥品短缺的問題。現在藥廠生產的藥品不僅在馬裡境內銷售,同時也出口到西非的其他國家,包括幾內亞、塞內加爾等。所以每當尤瑟夫看到妻子從藥房買回來的藥上都印著自己公司的商標時,都會指著藥自豪地說“這就是我生產的”。

隨著製藥廠本土化程序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當地員工都會參與到管理中去,基層、總層、甚至是高層……尤瑟夫也憧憬著。

他是幸運的,他的努力工作為個人和社會都帶來了積極的意義,他珍惜這份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命運。

那些因勞動而動人的非洲人

△馬裡製藥廠的中非員工一起參加團建活動

在非洲,像他們這樣的勞動者還有很多很多。

他們的故事雖有不同,但他們腳踏實地、辛勤實幹的精神卻一樣可以打動人心。藉助中非合作的平臺,他們用自己的勞動開創未來,透過自己的奮鬥成就夢想。用他們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中非合作在人才培養、創新創業、加強衛生合作、深化品牌交流等方面的努力是可以成真的夢想。(總檯記者 史躍)

本文來源:央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