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論語·為政篇》|解析數千年來中國最大的流派

由 黑蛋文化 發表于 動漫2023-02-07
簡介”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把這件事告訴樊遲說:“孟懿子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說,無違

論語什麼學派

《論語·為政篇》|解析數千年來中國最大的流派

《論語·為政篇》(下文24章)

第一章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共)之。”

孔子說:“施政要以道德教化為先,就像天上的北極星一樣自居其位,但所有的星辰都圍繞著它轉。”原文中的“共”是通假字,正確的寫法是“拱”。

《論語·為政篇》|解析數千年來中國最大的流派

這裡的“北辰”是北極星的意思,和“北斗七星”不是一回事。北極星是一顆星的名字,北斗星是七顆星組成的,因組成

形狀像

個鬥而得名也稱“北斗七星”。

北極星的作用就是可以很精確地指出正北方向,而北斗星的作用就是幫助尋找北極星。

孔子在這句話裡重點強調“德”及其作用,孔子在這裡強調的“德”是社會的人倫道德。這句話的兩層意思是:作為統治者要為政以德,為政以德的前提是自己要有德。

唐玄宗,先不說他後來怎麼樣。單說開元年間,唐朝是當時世界範圍內最強大的帝國。唐玄宗執政初期,實行輕徭薄賦,唯才是舉的政策,給百姓以實惠,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開創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輝煌的盛世,他自己卻能垂拱而治。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德”。

再反觀唐朝的近親——隋朝。隋煬帝即位後大興土木,雖然做都是功在千秋的事情,但是民力征發過度、貽誤農時,最終導致隋朝的滅亡。即使他初衷是好的,但也談不上孔子在這裡講的“德”。

孔子當時“為政以德”的主張,被後來的儒家長期信奉,並不斷加以發展,最終成為一種普遍的政治倫理傳統,影響中國歷史,中國輿論千年之久。

第二章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思想端正。”

“思無邪”是對《詩經》最簡練的概括。有人會奇怪,《詩經》裡有大量描寫男歡女愛和怨婦思夫的詩,怎麼還能說思想端正呢?其實這種想法是宋朝理學出現以後才出現的,在此之前人們的思想觀念還是比較開放,所以孔子在整理詩經後,評價《詩經》“思無邪”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第三章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說:“以政令來引導,以刑罰來規範,這樣人民會免於法律的處罰,但沒有羞恥感;以道德來引導,以禮教來規範,則人民不僅有羞恥感,而且心悅誠服。”

孔子這段的核心是:刑法不如禮教;這與後來戰國大行其道的法家形成鮮明對比,有一句話叫“治亂世,用重典”,這就是法家思想。最典型的就是戰國時期的秦國,雖然剛剛施行時確實有效,短期之內秦國從當時的邊緣小國迅速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並最終統一全國,但是建國以後繼續實行以前的法家政策最終導致秦朝滅亡。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朝,開國皇帝蕭衍,就是三次捨身同泰寺的那位,在建立梁朝後實行以禮儀教化治國,從而造就了一代治世,社會安定,文化繁榮。著名的文化著作《文心雕龍》、《孔子正言》等書都出自這個時期,但是最後由於政治原因在梁武帝晚年這項政策的沒有實行下去。

其實我個人認為最好的政治制度是儒法結合的制度,正如漢宣帝所言:“漢家有制度,霸王道雜之。”這裡的霸道就是法家,王道就是儒家,將二者完美結合才能治理出強大的國家。

第四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於學習,到了三十歲時,能堅定自立,到了四十歲時,能通達而不迷惑,到了五十歲時,知道了什麼是天命,到了六十歲時,我聽到難聽逆耳的話也會安然處之,到了七十歲時,我可以隨心所欲,也不會逾越法度規矩之外。”

這句話裡出了一個成語——隨心所欲。意思是,隨著自己的意思,想要幹什麼就幹什麼。

這句話其實是孔子對自己人生的總結,逐句來看:

1、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這裡的十五是個大概,並不是孔子十五歲開始學習,所學的內容是前面說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這是孔子學習的開始。

2、三十而立:

經過漫長學習於此等待,孔子終於在社會上站穩腳跟。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和晏嬰來魯國向孔子問政這年孔子整三十歲。

3、四十而不惑:

著名的孔老論道就發生在孔子三十到四十歲這段時間。孔子的思想趨於成熟,同時他的知識儲備和社會閱歷不會再讓自己產生疑惑,他有了強大的判斷能力。

4、五十知天命:

孔子五十一歲時出任了魯國的官職,但仕途不順,他開始順從天道和命運。

5、六十而耳順:

六十歲時孔子開始周遊列國,途中大家對他的思想不接受,到處被排擠,甚至有人說他“累累如喪家之犬”,這種話聽多了也就習慣了。

6、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

在孔子晚年經歷了老年喪子之痛。69歲時孔子的兒子孔鯉去世,71歲時孔子最喜愛的學生顏回去世,72歲時孔子的學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

這個時候孔子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那是的70歲以算高壽,他站上了人生的新高度,同時他對天地、人生、生死已經頓悟。

這就是對孔子一生最簡練的概括,現在許多人把這段話定為自己的人生目標,這只不過是大家見賢思齊的結果。

第五章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死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無違。”

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把這件事告訴樊遲說:“孟懿子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說,無違。”樊遲說:“什麼是無違?”孔子說:“父母在時要以禮事奉,父母死後要以禮安葬。在祭祀死去的父母時,也要以禮節而行。”

樊遲,即樊須,名須,字子遲,春秋末魯國人;是孔子七十二賢弟子內的重要人物,繼承孔子興辦私學,在儒家學派廣受推崇的各個朝代享有較高禮遇。唐贈“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稱“先賢樊子”其重農重稼思想在歷史上具有進步意義。

孔子對樊遲講的話其實是對前面話的解釋,這還要回過頭來看當時的社會背景。孔子對孟懿子其實是有意見的,孟懿子的父親叫孟僖子,孟僖子曾囑咐兒子孟懿子要向孔子學禮,這是一個鋪墊,這個事還要從孟僖子在位時說起。

孔子五十歲時出任了魯國的大司寇,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國土資源部部長。孔子當上大司寇之後幹了一件大事——墮(hui)三都。

那麼什麼是墮三都呢?當時魯國實際掌控權不斷下移,先是被三桓把控,然後被三桓的家臣把控,這裡面最著名的就是陽貨。於是孔子為了削弱三桓的力量,提出拆毀三桓私有土地上的城牆,而三桓為了削弱自己家臣的力量同意了孔子的提議,這是孟僖子在位的時候。後來孟僖子死了,他的兒子孟懿子當上了孟孫氏的首領,開始違背和抵制墮三都這件事,最終孔子主導的墮三都失敗,孔子被迫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

孔子對孟懿子的意見就是從這裡來的。首先,孟懿子破壞並最終斷送了孔子的政治生涯;其次,孟懿子違背了孔子所提倡並踐行的禮;最後,孟懿子為違背的父親的教導。再聯絡前面孔子所說的“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綜合來看孔子對孟懿子的意見是比較大的。

《論語·為政篇》|解析數千年來中國最大的流派

樊遲是孔子的學生,給孔子開車的,孔子主動將這件事告訴了樊遲,可見孔子在回去的路上仍然是生氣的。仔細體會孔子的話,有一種沒好氣和你猜我認為什麼是孝的感覺。

解釋一下“三桓”,指魯國卿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魯國的三桓起於魯莊公時代。魯莊公父親魯桓公有四子,嫡長子魯莊公繼承魯國國君;庶長子慶父(諡共,又稱共仲,其後代稱仲孫氏。庶子之長又稱“孟”,故又稱孟氏、孟孫氏)、庶次子叔牙(諡僖,其後代稱叔孫氏)、嫡次子季友(諡成,其後代稱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魯莊公封官為卿,後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於三家皆出自魯桓公之後,所以被人們稱為“三桓”。

《論語·為政篇》|解析數千年來中國最大的流派

第六章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父母生病時,子女總是擔憂。”

這裡的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兒子。現在我們都在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三千年前孔子就從道義上否定了這一點,並提出了孝順的一條基本的做法,同時也是對前面“君子”人格的具體化。

第七、八章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游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今天許多人把孝單純理解為贍養父母。狗和馬不也有人養嗎,如果不尊敬父母,與養狗養馬有什麼不同呢?”

子夏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