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山海經:連臂的“神人二八”究竟是夜遊神?還是神秘的巫祝舞蹈?

由 陽Sir的考古之眼 發表于 舞蹈2021-06-02
簡介“有神二人,連臂為帝候夜,在其西南方”綜合以上說法,至少在漢代人觀念中,“夜遊神”的概念原型很有可能正是《山海經》中的“二八神人”,但又進一步將其附會到了具體的人身上:比如以野仲、遊光為首的惡鬼二兄弟,其兄弟各有八人,作為一個完整的“夜遊神

蠶燈舞原型是誰

“天皇皇 地皇皇 我家有個夜哭郎“不知道大家對這個民諺是否熟悉 ?今天陽Sir要聊的不是“夜哭郎”,而是“夜遊神”,有可能在《山海經》中就已經出現其雛形,這就是《海外南經》所載的“神人二八”,那麼一系列問題就來了:

“神人二八”是否是一個名叫“二八”的神?又為什麼要為天帝守夜?

山海經:連臂的“神人二八”究竟是夜遊神?還是神秘的巫祝舞蹈?

我是陽Sir,深耕考古,也曾流觀山海圖!

一、“神人二八”是夜遊神?

“有神人二八,連臂,為帝司夜於此野。在羽民東。其為人小頰赤肩。盡十六人”——《海外南經》

山海經:連臂的“神人二八”究竟是夜遊神?還是神秘的巫祝舞蹈?

神人二八

在這段記載中,“神人二八”可以說是一個令人費解的存在:連臂的特徵讓他看起來十分怪異,似乎是身體發生了某種畸變,他的職責則是為帝巡夜於野。他的位置是處於羽民國之東,其人都長著小臉頰,肩膀是赤色的,一共是十六人!

“神人二八”前兩字好解釋,但是後者“二八”怎麼解讀卻是個問題,是這個“神人”叫做“二八”?還是說有“神人”“二八”共計十六個?目前,陽Sir以為更傾向於後者,畢竟後文提到了“其人……盡十六人”,也就是說這裡的“二八”是做乘法用的。

山海經:連臂的“神人二八”究竟是夜遊神?還是神秘的巫祝舞蹈?

夜遊神

“為帝司夜”這四個字道出了其職責:似乎很接近於後世所謂的“夜遊神”了,那麼這種說法是緣何而來?我們細細扒一下:

首先

,關於“帝”,在《山海經》中一般提到“帝”,都指的是天帝,那麼具體是哪位天帝?袁珂認為,除了《中次七經》中指“炎帝”、《中次十二經》中指“堯帝”之外,其餘的都可以看做是指代“黃帝”!

其次

,關於“司夜”,郭璞注:“書隱夜見(現)”也就是說“神人二八”只在夜間出現。楊慎的解釋就更玄乎了一些:“南中夷方或有之,夜行逢之,土人謂之夜遊神,亦不怪也”

那麼

,“神人二八”一共十六個人,這種說法又從何而來?郝懿行認為,這種說法來源於薛綜注《(文選)東京賦》時雲:

“野仲、遊光,惡鬼也 。兄弟八人, 常在人間作怪害;案野仲、遊光二人,兄弟各八人正十六人,疑即此也。“

認為以野仲、遊光為首的惡鬼,其兄弟各有八人,加起來正好十六個,正好符合《山海經》中的這種說法“有神人二八……盡十六人”,“夜行逢之”的特點也與“為帝司夜”剛好吻合。

山海經:連臂的“神人二八”究竟是夜遊神?還是神秘的巫祝舞蹈?

夜行

當然,《淮南子·墮形篇》中也有與《山海經》類似的記載,高誘注中也說,這裡的“人”應該是“八”,也就是“有神二八”,並且其人“連臂大呼夜行”。

“有神二人,連臂為帝候夜,在其西南方”

綜合以上說法,至少在漢代人觀念中,“夜遊神”的概念原型很有可能正是《山海經》中的“二八神人”,但又進一步將其附會到了具體的人身上:比如以野仲、遊光為首的惡鬼二兄弟,其兄弟各有八人,作為一個完整的“夜遊神”群體出現!

二、“二八神”是二佾之舞?

“羽民國在其(比翼鳥)東南,其為人長頭,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鳥東南,其為人長頰”——《海外南經》

山海經:連臂的“神人二八”究竟是夜遊神?還是神秘的巫祝舞蹈?

羽舞

“比翼鳥”、“羽民國”、“二八神”這三者在位置上相互毗鄰(羽民國在比翼鳥之東南,二八神在羽民國之東),這一組畫面整體來看就意味深長了,似乎是一場盛大的羽舞儀式。

“羽民國”其“為人頭長”,不過是表明畫面中把羽民國人的腦袋畫得比一般人長而已;所謂“身生羽”則不過意味著其人身上綴有羽毛作為裝飾。

那麼,緊接著“羽民國”的“二八神”呢?會不會也是一種來自視覺上的誤解,他們會不會是二八十六人,披著羽衣、手拉著手跳舞的巫師呢?

因為畢竟這種“二八”十六人的舞蹈,後世還真的存在!我們都聽過孔夫子在談論季氏時,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人一行叫做一“佾”,所謂“八佾”就是八行八列六十四人的舞蹈,這是天子才能用得排場啊,你(季平子)一個小小的卿大夫最多用“四佾”三十二人之舞就夠了,偏偏要行僭越之舉,因此孔夫子特別生氣,氣的肝疼!

山海經:連臂的“神人二八”究竟是夜遊神?還是神秘的巫祝舞蹈?

八佾之舞

那麼,有“八佾”自然也就有最低等級的“二佾”存在,“二佾”即八人兩行,雖然只是士一級的舞隊體制,但反而這種“二佾”之舞卻是古人最喜歡的一種舞隊組合!

《左傳》襄公十一年:“鄭人賂晉候以……女樂二八”《韓非子·十過》:“(秦穆公)使史廖以女樂二八遺戎王”《大招》:“二八接舞,投詩賦只”

注意了,這裡所說的“接舞”,可能就是聯袂牽手起舞。於是乎,反映在《山海經》中就是描述“二八神”的“連臂”了,巧的是,這種“連臂-接舞”的舞蹈形式,在先秦之前的史前時代就已經頻頻出現了!

三、連臂-史前的水邊起舞

目前可見於新石器時代的舞蹈紋飾,考古發現中主要有三例:

第一個是在1973年,於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彩陶盆。這件彩陶盆因其獨特的舞蹈紋而聞名於世,現藏於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而在這件彩陶盆的內壁腹徑最大處,繪製有四道平行紋帶,其上以剪影式的平塗手法畫出了三組、每組5人、手拉手跳舞的姿態。這些舞者頭上有羽狀物飄出,最外側兩舞者的側臂呈分叉狀!

山海經:連臂的“神人二八”究竟是夜遊神?還是神秘的巫祝舞蹈?

舞蹈紋

此外,在1991年,甘肅武威市新華鄉磨咀子的彩陶盆,它的內壁繪有兩組、每組9人的舞蹈圖案。1995年,在青海省同德縣宗日遺址夜出土了一件彩陶盆,彩陶盆內壁繪有兩隊舞者,分別是11人和13人。三者雖然在舞者人數以及組數稍有差異,但舞蹈人物表現手法卻極為神似!

山海經:連臂的“神人二八”究竟是夜遊神?還是神秘的巫祝舞蹈?

舞蹈紋

考察這些彩陶盆的功用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它們都是水器,且當水位到達最大腹徑時,這一群人似乎正是在水邊、手挽著手一起翩翩起舞!他們為什麼要跳舞?又打扮得彷彿“鳥人”一樣?

答案很簡單:他(她)們是巫師、或許在祈雨!

四、二八之舞來祈雨

以二八之舞來祈雨,史書上是有記載的。比如

《春秋》桓五年:“秋……大雩。”《公羊傳》何休注:“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雩,故謂之雩。”《續漢書·禮儀志中》:“其旱也,公卿官長以次行雩禮求雨。閉諸陽,衣皂,興土龍,立土人,舞僮二佾”

簡單說就是在天大旱的時候,會舉行“雩禮”來求雨,大家都穿上黑色衣服,在地上擺上土龍的形狀,立上土人,然後讓僮子“二佾”(男女各八)即“二八”跳舞來舉行求雨儀式。

當然,在史前時代,求雨的儀式可能沒有形成一種固定的禮儀制度,所以反應在各地出土彩陶盆上,求雨的人數,並不一定是後世所謂的“二佾”即“二八”十六人,會多也可能會少,但是其文化內涵應該是一致的。

山海經:連臂的“神人二八”究竟是夜遊神?還是神秘的巫祝舞蹈?

連臂起舞

而在山海經中,可能其作者正好遊歷至此,親眼目睹了當地人舉行的這種祈雨方式,將其繪製在《山海圖》中,並配以經文說明:所謂“神人二八”是兩行八人十六名舞者;“連臂”是其手臂相連起舞;“為帝司夜於此野”可能正好表現的是夜間的場景;“為人小頰赤肩”可能是圖中的人物畫得臉小,肩膀塗成紅色了而已!

剝去神話的外衣,《山海經》所展現的不是海外奇談,正是一幅幅平凡的人間俗世,將其神話化,也只不過是為了令世世代代加強對於生存的記憶,畢竟,“人”只有活著才會有歷史!

山海經:連臂的“神人二八”究竟是夜遊神?還是神秘的巫祝舞蹈?

考古山海經

我是陽Sir,一個擁有六塊腹肌的迷途小書童,考古學之眼,看山海經世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