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彝族民間舞蹈:格調瀟灑開朗,體現山地自然與民俗風格

由 陸二薇說一說 發表于 舞蹈2021-05-06
簡介大家好我是二薇,現代彝族民間流傳的舞蹈種類繁多,較為流行的有“跳樂”“打歌”“跳弦”“鼓舞”“彝族花燈舞”等

習俗舞蹈是什麼

大家好我是二薇,現代彝族民間流傳的舞蹈種類繁多,較為流行的有“跳樂”“打歌”“跳弦”“鼓舞”“彝族花燈舞”等。今天就挑幾個來給大家講講。

“跳樂”是一種普遍的常見的形式,彝族舞蹈的若干跳法均可稱做跳樂。較有代表性的是流行於石林圭山、彌勒西山的大三絃舞。此舞是數十年前由以悠腿跳步為主的“老人舞”演變而來。人數少時男女一二十,多時成百上千,場面極為壯觀。因平時青年們喜好在皓月當空的草坪或崗嶺上跳,所以稱之為“阿細跳月”“撤尼跳月”。

彝族民間舞蹈:格調瀟灑開朗,體現山地自然與民俗風格

竹笛和大三絃是“跳月”的主要樂器。竹笛配高低音各一支,高音笛奏主旋律,低音奏和聲部,邊吹邊跳,起伴奏和領舞的作用。大三絃撥動時發出的聲音寬洪厚重,加以弦上套扣的鐵皮環片的震顫聲,產生了續聲不斷的效果。反覆不斷的樂句,鮮明的節奏跳躍感,能給舞者和觀者極大的吸引力和振奮力。其低音效果,為清脆的笛聲作了鋪墊和烘托。“跳樂”的基本步為三步兩抬腳,五拍為一週次。男子身挎大三絃,邊彈邊唱。前三拍左右腳換步跳,後兩拍抬右腳,左腳原地跳,如此反覆不斷。女子下部動作與男子相同,上部動作為前三拍雙手叉腰或自然擺動,後兩拍磕掌。

彝族民間舞蹈:格調瀟灑開朗,體現山地自然與民俗風格

“打歌”又稱“踏歌”“迭腳”“達體舞”“跺腳”“鬥腳”“打跳”“跳歌”“跳腳”“腳踩舞”等,各地各支系稱法不一。主要流行於滇西、大小涼山、滇西南、滇東北地區,是彝族最為流行的一種集體舞蹈形式。“打歌”條件要求極為簡單,只要有一隻葫蘆笙、一隻笛子或一把三絃、月琴,無論田邊地腳,曠坪崗梁,人多人少,都能合步起跳。

彝族民間舞蹈:格調瀟灑開朗,體現山地自然與民俗風格

“打歌”一般不重上肢動作,僅作擺揚,重在下肢功夫。生產生活氣息較為濃厚,每段表現人們的一種活動,或實摹,或變形,或誇張,舞步多變。跳、縱、踏、跺各有要領,跳縱須輕巧,踏跺求沉重。以歌聲穿林、踏步撼山為最佳效果。且歌且舞是“打歌”的重要特點,有如民歌所唱:“彈弦唱調來打歌,一夜打過十里坡,口不幹來腳不軟,越打心裡越熱和。”歌通常由舞首領唱,眾人合之。歌詞內容與步伐、身體態勢相協,比如唱到登山、爬樹、過河、圍獵時便出現相應的模擬動作。各地“打歌”的動作雖然有所不同,但基本跳法大同小異。

彝族民間舞蹈:格調瀟灑開朗,體現山地自然與民俗風格

“跳弦”,因舞蹈用四絃琴伴奏而得名,分徒手跳和彈“煙盒”跳兩類,主要流行於滇南。由於彈煙盒跳舞風味特濃,傳播廣泛,許多地方便把“跳弦”稱做“煙盒舞”。“煙盒”由日常生活中用來盛放煙絲的煙盒演化而來,多用水冬瓜木薄片製作,圓形,直徑約9釐米,高約6釐米,底筒與蓋筒緊密套合,用時開啟即成一對。男女皆執煙盒,用中指彈擊底蓋,響聲清脆。

彝族民間舞蹈:格調瀟灑開朗,體現山地自然與民俗風格

“煙盒舞”是彝族發展水平較高的一種民間舞蹈,有大量上部舞姿和下部舞姿,動作較其他舞複雜得多。跳法有“正弦”“雜弦”之分。“正弦”為基本跳法,有“二步弦”“三步弦”“蹄殼”等;“雜弦”有“大理弦”“大輕重”“小輕重”等,動作比較隨意,可視為“正弦”的延伸與發揮。“煙盒舞”舊時有一百多套動作,現存三十餘套“煙盒舞”可男女二人對跳,也可數十人合跳。各種動作都有名稱,對人們的各種活動及動物的動作態勢模擬痕跡明顯,可根據名稱進行揣摩遐想。

彝族民間舞蹈:格調瀟灑開朗,體現山地自然與民俗風格

“鼓舞”也是彝族流傳較廣的一種舞蹈。不少地方用大鼓作“跳叉”“跳刀”“跳飛雷”等舞的伴奏。石林縣的撒尼人在慶典場合常有數十面大鼓與大鈸、獅、虎同舞的。建水一帶流行扇鼓舞。舞者每人挎一面小團鼓,鼓面朝上,左手握棍敲打,右手執莎扇,甩至頭頂繞花後順勢落下,用花扇邊骨、柄、頭擊鼓。步伐近似跳弦和彝族花燈舞步。

彝族民間舞蹈:格調瀟灑開朗,體現山地自然與民俗風格

“彝族花燈”流行於滇南、滇西及其他一些地區,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除保持了正反崴、顛步、柔踩步等雲南花燈的基本步法外,滇南的建水彝族花燈舞蹈還融進了“踩蕎”舞的技法,使動作增強了“柔”性,顯露出“飄”的韻味。另外,還結合了煙盒舞中的粗獷、奔放、節奏鮮明的一些步法,以及“三步弦”“過塘步”“老將拔刀”“逗踢殼”等舞蹈動作。這樣,既充實了花燈老生、老旦、丑角的身段動作,又增強了小生、小旦的動作力度,並減輕了威花燈時的一些“奶”味。“彝族花燈”既有“燈”味,又有“彝”味,所以在雲南眾多的花燈支派中獨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