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蘆笙,這種看似簡單的樂器,為何會成為苗族的靈魂?

由 好書天天伴 發表于 舞蹈2021-06-28
簡介一曲蘆笙舞,就是一部苗族的史詩,反映了苗族遷徙這一重大歷史主題

苗族鼓舞的靈魂是什麼

1

簡單的一根竹子,造就了一件悅耳的樂器,它就是蘆笙;簡單的一件樂器,成就了一個民族,幾千年來,在這片大地上生生不息,這就是堅韌不拔的苗族。

一路笙歌,銀飾閃耀,翩躚起舞,時而喜慶,時而哀怨,生命中所有的悲歡離合,都因蘆笙而變得動人。

蘆笙,這種看似簡單的樂器,為何會成為苗族的靈魂?

苗族人十分熱愛蘆笙,在民間流傳有

“苗家不吹笙,眾人不安心”、“蘆笙不響,五穀不長”

的說法。

作為一種古老的樂器,蘆笙在典籍中很早就有記載。《詩經》雲:“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這裡的“笙”就是蘆笙的原型。

唐宋時期,關於蘆笙的記載逐漸增多。在《新唐書·南詔傳》中,稱西南地區的苗族

“吹瓢笙,笙四管,酒到客前,以笙推盞勸酹。”

宋代大詩人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描述了辰州、靖州的少數民族在農閒時一兩百人握手而歌,數人吹笙的歌舞場面。

到了明清時期,關於苗族蘆笙的記載更為普遍。比如明代錢古訓《百夷傳》:“村甸間擊大鼓,吹蘆笙,舞幹為宴。”《貴州通志·土民志》中有“

花苗跳月時,男吹蘆笙,女振響鈴,謂之打馬郎”

的說法。

蘆笙,這種看似簡單的樂器,為何會成為苗族的靈魂?

2

放眼世界,大部分民族都有自己代表性的樂器。如蒙古族的馬頭琴、彝族的月琴等,但是沒有哪一件樂器,能像蘆笙一樣,融入到一個民族的血液中,成為一個民族的靈魂。

為什麼只有蘆笙這種樂器才能做到呢?

首先,要從苗族的遷徙歷史說起。

苗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然而,他們的命運多舛,

歷史上苗族經歷了五次大遷徙。

第一次遷徙,大約在5000多年前,苗族的先民九黎集團曾與炎黃部落集團在中原發生戰爭,戰敗後遷徙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建立了“三苗國”;第二次遷徙,由於再度發生部落戰爭,他們從“三苗國”遷往湖北、湖南、江西一帶的崇山峻嶺之中;第三次遷徙,到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秦吞巴並蜀滅楚後,苗族又大量向西向南遷徙,他們中的大部分進入武陵地區的“五溪”,即今天的湘黔渝鄂等省市的周邊地區;第四次遷徙,唐代以後,由於封建王朝的不斷征剿,迫使他們再度西遷,來到了湘西、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第五次遷徙,元明清時期,由於兵禍及天災等原因,比如“乾嘉苗民起義”,苗族又發生規模更大、範圍更廣的第五次大遷徙運動,其中一部分苗族遷往海外。

苗族的遷徙足跡從黃河流域一直到長江中下游平原,再到雲貴高原,遍佈了大半個中國,一直到海外。

蘆笙,這種看似簡單的樂器,為何會成為苗族的靈魂?

遷徙,作為苗族歷史上頻繁而深重的事件,它深深烙印在苗族人民的心裡,銘刻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一曲蘆笙舞,就是一部苗族的史詩,反映了苗族遷徙這一重大歷史主題。

流行於黔西北一帶的《遷徙舞》,就是對蘆笙與遷徙歷史的生動反映。

《遷徙舞》

共有50多節,表演時用蘆笙吹詞譜敘事,用肢體舞蹈動作敘述歷史。其中“上梯倒轉”、“倒爬杆”、“過天橋”等舞蹈動作,描述了苗族人民在數千年前由於部落戰爭失利後,從中原向南方遷徙的歷史,他們穿過一個個大平原橫渡一條條大江大河,最後來到雲貴高原繁衍生息。

蘆笙舞從音樂到舞蹈,都蘊含著一種悽楚的情緒。蘆笙舞舉足維艱的動作,配上如泣如訴的哀怨笙聲,給人一種凝重、悲愴之感,彷彿是一種歷史的追憶,向人們展現一軸活生生的歷史畫卷。

在苗族,

有句俗語“蘆笙響,腳板癢”

,就是說聽到蘆笙發出有節奏的聲響,就腳板癢癢的,很想翩翩起舞。蘆笙音量高、響度大、人們往往描述為“笙聲沸天”、“蘆震山嶽”,能夠起到很強的振奮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

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樂器,大部分都是用於陶冶性情、休閒放鬆,而只有蘆笙,才能起讓萬人共舞,氣勢震天。如今苗族地區的蘆笙會更是規模空前,每年的蘆笙會時,方圓幾十公里的人都會前來觀看,人山人海,笙生如潮。

因此,

蘆笙舞的已經遠遠超出了舞蹈表演的範疇

,舞蹈中匯聚了苗族的

歷史記憶、價值取向和審美態度

,使得它不僅是一種藝術,更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展現的是苗族歷經五千多年的滄桑而頑強的生存下來的精神。

蘆笙,這種看似簡單的樂器,為何會成為苗族的靈魂?

其次,蘆笙是一種圖騰崇拜。

圖騰崇拜是世界上所有民族都存在過的文化現象,它一旦產生便在民族文化中紮根。蘆笙與圖騰崇拜有重大關係。

葫蘆是中華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人們常掛在門口用來避邪、招寶。中國至少有20多個民族崇拜葫蘆,並有相關的葫蘆神話相。聞一多在《伏羲考》中,列出了49種與葫蘆相關的神話。

在《後漢書·西南蠻列傳》中,有一個關於夜郎王的傳說,反映了對竹的崇拜源於對夜郎王的崇拜。貴州苗族地區的“芒筒”,就是傳說中的夜郎王的“三節大竹”的表現,“芒筒”是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竹圖騰崇拜的法器。

以葫蘆為圖騰的西南古代少數民族創造了葫蘆神話,以竹為圖騰的西南古代少數民族創造了芒筒。

民族的融合形成了圖騰的疊加,葫蘆插上了竹管,形成了葫蘆笙,最後逐漸演變成蘆笙。

蘆笙,這種看似簡單的樂器,為何會成為苗族的靈魂?

再次,苗族人世代秉持一個觀念,認為蘆笙是“母親”的化身。

這個觀念是在

母系社會

中孕育產生的,蘆笙是母親掌握祭祀、勞動、作戰等重大事項中的一件重要工具,久而久之它與母親的形象融為一體。告別氏族社會後,蘆笙則流傳下來繼續發揮著凝聚群體的作用。

比如在祭祀活動中,它是“靈通”的法器和擬人化的“神器”。貴州黔西北地區苗族的祭祀儀式,它分為“請靈”、“迎客”、“上祭”、“交牛”、“打牛”、“送亡靈”六個部分,祭祀以蘆笙為媒介,讓亡靈與生靈進行“對話”,整個祭祀過程中,蘆笙都在講述一種不被生者所用,但能夠通往另一個世界的話語,成為了一種“神”一般的樂器,這在世界其他民族都是極為罕見的。

蘆笙,這種看似簡單的樂器,為何會成為苗族的靈魂?

3

無論在動盪遷徙的歲月,還是在安居樂業的年代,苗族人都離不開蘆笙。蘆笙深深紮根於苗族人的精神世界,融入了苗族人的血液中,成為凝聚了苗族人民的載體。

車爾尼雪夫斯基

說:

“任何東西, 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 那就是美的。”

蘆笙文化的藝術美正是在於它融入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成為了一種風俗習慣。如今,苗族蘆笙舞、苗族蘆笙製作技藝、苗族錦雞舞等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蘆笙,不僅是一種樂器,更是苗家人的生活方式,更是苗家人的靈魂所在。

蘆笙,是苗家人的情感寄託,世代相傳,永不停滯。

苗家人,不管酸甜苦辣,都將它們吹進蘆笙裡。

苗家人,不管身居何處,只要有蘆笙歌響起,哪裡就是家,一曲蘆笙,便可走天涯。

參考文獻:

1。試析苗族蘆笙舞的特點

2。苗族的竹崇拜與蘆笙文化

3。客家與苗族遷徙的人類學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