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陽穀縣大布鄉:這裡有個“草根義演團”

由 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 發表于 舞蹈2021-07-14
簡介家裡開著包裝廠,只要有演出活動,他擱下廠裡的活,開著麵包車拉著音響道具等就帶領劇團演員們外出演出,音響、戲裝、道具等都是他自費花錢買的

陽穀縣志大布鄉人有誰

本報記者 布雙起 本報通訊員 嶽彩青 陳清林

隨著叮叮鏘鏘的鑼鼓聲,簡陋的板胡、二胡、電子琴合奏,在陽穀縣大布鄉及周邊鄉鎮村莊、社群、廣場、敬老院和田間地頭時常響起急促歡快的音符。

一支笙、一把板胡、兩把二胡、一架電子琴、一套戲劇鑼鼓,一套音響,幾套剛買的道具戲裝就是這個劇團所有的傢伙什兒。一群熱愛戲曲的老年文藝愛好者憑著一顆對藝術的痴迷和幾件簡單的樂器,成立自己的“草根義演團”。他們用最樸實的方式演繹著鄉村文明,傳播著黨的聲音,弘揚著正能量,成為活躍在鄉村的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

該劇團2013年正式成立,現有演職人員30餘人,這些人年齡最小的44歲,最大的85歲,他們都是從事農村文化活動的戲曲文藝愛好者,有退休教師職工和打工者,也有種了一輩子地的老農民。

48歲的劇團團長梁永月是義演團的中心人物,他身兼數職,既是義演團長,又是大布鄉老年大學和書法協會的負責人,他雖然不會拉唱,但熱愛文藝,擅長書法,有組織領導能力。家裡開著包裝廠,只要有演出活動,他擱下廠裡的活,開著麵包車拉著音響道具等就帶領劇團演員們外出演出,音響、戲裝、道具等都是他自費花錢買的。中午有時沒有飯場,他就自己管飯。5年來,梁永月每年為義務演出投資1。7萬多元。“我能做到這些,除了自己熱愛文藝外,更重要的離不開愛人和家庭的支援。”梁永月說。

70歲的劇團退休職工姚啟坤是劇團的一位鼓師。邊鼓、大鼓、大鑼、小鑼、鑔五樣活一個人管。說起老本行,姚老師帶著很多行話:“鑼鼓是民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樂器,鼓師是戲曲表演節奏的掌握者,所以,都得吃透。”姚老師介紹,鼓師透過動作、手勢,特別是透過“鼓點子”的音響語言實現與樂隊、演員之間的交流,並透過力度、節奏、速度、音色以及音響的變化等充分展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姚老師雖然有多年的劇團演出經歷,但每次演出前他都認真排練,演出時毫不馬虎。“咱可不能讓演員跺腳甩袖子罵你的鼓點不對。”姚啟坤說。

44歲的殷麥霞是劇團一位最年輕的演員,也是該劇團的藝術指導教師,平時在當地一家企業當工人,只要有演出活動,她請假也要參加。她能編會唱,指導業務,聯絡隊員,義務提供車輛、演出等用品,除耽誤工不說,一年還要向劇團倒貼兩三千元。

沒有經費,條件簡陋,也擋不住演員們對文藝的痴迷和無私奉獻。六年來,該劇團每年為鄉親們義務送戲80餘場,被群眾們親切的稱為身邊的“草根義演團”。

84歲的孟召臣是大布鄉訾海村退休老支書,被稱為劇團的“後勤部長”,寫標語、拉條幅、安排人員、工作協調、提水倒茶,跑前跑後熱心為劇團演員搞好後勤服務。孟召臣說,平時演出,大夥都是騎著自己的電動車,帶著自備的樂器,參加沒有任何報酬的義務演出。中午就在當地吃頓大碗菜,稍休息就開始準備下午的演出,雖然辛苦,但大夥能聚在一塊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互娛互樂,心裡還是很高興的。

正是這些熱愛戲曲又甘於奉獻的一群人,為當地老百姓帶去了歡樂,為鄉村文化振興增添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