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我熟悉的人當中有:瑤族人

由 孫工的文話旅行筆記 發表于 舞蹈2021-08-20
簡介學術界也有部分學者認為,瑤族有自己的文字,即瑤族師公、道公、民間歌手在學習並熟練地使用漢文後,在抄錄民族典籍時,仿造一些字與漢字並用或者以漢字為基礎仿造一些文字,透過對漢字進行增減或者重新組合的辦法,創造了本民族的文字,並用以記錄自己的語言

珈的拼音怎麼讀音

我熟悉的人當中有:瑤族人

我熟悉的人當中有:瑤族人

我熟悉的人當中有:瑤族人

我有瑤族人的同學,還有瑤族人的同事、業務合作方,把我所知道的瑤族相關知識分享與你:

一、基本情況

瑤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瑤族名稱比較複雜,有自稱28種,他稱近100種。有的自稱為“勉”(“人”的意思),也有的自稱為“布努”“金門”“瑙格勞”“拉珈”“炳多優”“唔奈”“藻敏”等等。過去又因其起源傳說、生產方式、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特點,而有“盤瑤”“過山瑤”“茶山瑤”“紅頭瑤”“花瑤”“花藍瑤”“藍靛藍”“白褲瑤”“平地瑤”等30餘種不同的稱呼。

二、語言文字

瑤族有一半以上的人所操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他們自稱為“勉”(或優勉、標敏、標曼、澡勉、交公勉)或“門”(金門、甘迪門)。有三分之一瑤族說的話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他們自稱“布努”“努努”“布諾”“東諾”“瑙格勞”“努茂”“炯奈”“優諾”等)。自稱“拉珈”等少數瑤族說的話屬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此外,還有一些人只講漢語。由於長期與漢、壯等民族大雜居和頻繁接觸,所以各地瑤族一般都兼通漢語,部分人還兼通相鄰少數民族和瑤族其他支系的語言。學術界普遍認為,歷史上瑤族沒有本民族文字。學術界也有部分學者認為,瑤族有自己的文字,即瑤族師公、道公、民間歌手在學習並熟練地使用漢文後,在抄錄民族典籍時,仿造一些字與漢字並用或者以漢字為基礎仿造一些文字,透過對漢字進行增減或者重新組合的辦法,創造了本民族的文字,並用以記錄自己的語言。這種文字被稱為古瑤文。1982年7月,北京部分瑤族學者聯合有關單位,初步設計了一套以勉語為基礎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的《瑤文方案》(草案)。先在兩广部分地區展開試驗推廣。1984年,又結合旅美的美籍瑤族華人約瑟·候博士的研究成果,實現了中美瑤文方案的統一 。

三、分佈

瑤族是古代東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國華南地區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是中國最長壽的民族之一,傳說瑤族為盤瓠和帝嚳之女三公主的後裔 。瑤族廣泛分佈在亞、歐、美、澳等各大洲,民族主體在中國,分佈在廣西、湖南、廣東、雲南、貴州和江西五省(區)的130多個縣裡,其中以廣西為最多,根據人口普查資料,瑤族人口數近280萬人 。

四、服裝服飾

瑤族男女,喜蓄長髮。古籍中就有瑤人男女蓄髮,盤結頭頂,名為“椎髻”的記載。據漢文史籍所述,早在《後漢書》中就有瑤族的先人“好五色衣服”的記載。以後的史籍也載有瑤族人民“椎發跣足,衣斑斕布”。

五、瑤醫

瑤族世居深山密林,氣候多變,瘴氣瀰漫,又常與猛獸、毒蟲及各種瘟疫疾病作鬥爭,積累了豐富的醫治傷筋斷骨、蟲螯傷害和防治各種疾病的經驗與技術,形成了獨特的瑤醫瑤藥。如從江盤瑤的藥浴比較有名。藥浴藥水用幾十味瑤山上草藥配製而成。草藥的挖取、泡製等還有一整套技術,須掌握草藥生長方位、挖取季節時令、泡製的火候氣溫、熬製及洗浴時間長短等等。常用藥浴洗澡,能驅除疲勞、舒經活絡,防治感冒傷風,治療面板病、瘡癤腫瘤、風溼、關節炎症、婦科病等。瑤族民間草醫,大多用單方、驗方,一般一種單方治一種或數種疾病。技術多為祖傳、父傳子、子傳孫,且多為單傳,有的則傳媳不傳女。歷史上瑤族沒有自己的文字,瑤醫藥的傳錄方式全靠口耳相傳、指藥傳授、指症傳經,在採藥與治病實踐中逐漸掌握各種草藥的名稱、形態、功用,學習各種秘方、驗方和使用方法 。

五、民居

瑤族是個山居民族,其村落大多位於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密林中,一般建在山頂、半山腰和山腳溪畔。新中國成立之前,邊遠山區瑤族大部分住竹舍、木屋和茅屋,相當一部分還住“人字棚”,只有很少部分住磚瓦屋。瑤族房屋建築主要有四種形式:橫寬式、杆欄式、曲線長廊式和直線長廊式。廣西金秀大瑤山坳瑤的傳統房屋富有特色,房屋正門有陰陽二門,平時只開陽門,供人出入,陰門緊閉。遇有喪事和家內祭祀時,陰門方開啟,供出殯和亡魂進出。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瑤族人民越來越多地建造磚瓦結構房屋,鋼筋水泥結構的現代樓房也不少。

六、“好吃的”

瑤族以玉米、稻米為主食。嶺南四季溫暖,適宜蔬菜生長,園圃冬夏常青,人們終年都可以吃到鮮嫩的蔬菜有芥菜、白菜、蘿蔔、辣椒、茄子等;瓜豆類有南瓜、黃瓜、冬瓜、豆角、黃豆、飯豆等;肉類主要有豬肉、雞肉、鴨肉、牛肉、羊肉等;油類有豬油、花生油、茶油、火麻油、向日葵籽油等。桂北地區的一部分瑤族盛行“打油菜”,即以油炒泡開的茶葉後煎成濃湯,再加食鹽調味,然後用以沖泡炒米花及炒黃豆等物,具有特殊的風味,有的以此代替午餐。吃“肉山”是廣西金秀瑤族為小孩做“三朝”時招待客人的特有吃法。肉山一般由九層菜餚組成,底層由竹筍、香菇、青菜、豬腸、豬肉等組成;第二、四層是瘦肉、豬肝、豬肚等,每塊都大如巴掌;第三、五層是肥肉片;最上層則用一塊重約兩斤的肥肉覆頂。整座“肉山”重達20多斤,裝在一個大簸箕裡,客人圍“肉山”而坐,各取所需。大部分瑤族有忌食狗肉的習慣,即使煮食,也必須在屋外進行 。

七、生產相關

在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瑤族地區,他們的生產習俗有所差別。在湖南、廣東、廣西的一部分自然條件較好、受漢族影響較多,佔瑤族人口大多數的瑤族地區,以農業為主,兼營林副業,其生產習俗與當地漢、壯族相近。耕種旱地與水田,犁耕已佔有較大的比重。生產工具全為鐵製,基本都是瑤族自己製造的,只有少量從外購進。種類有彎刀、鐮刀、扁刀、柴刀、砍刀、挖刀、鋤、梨、耙、斧、禾剪、括子、石磨、水碓等。鐮刀主要用於砍茅和收割稻穀,彎刀用於砍地,挖刀用於刨窩點種,鋤用於刮土、除草和挖地,犁和耙用於耕田,石磨和水碓用於碾谷脫殼。在廣西西部某些石山區、十萬大山中心區和雲南邊疆上的某些保留原始氏族殘餘的少數瑤族地區,有“刀耕火種”的生產習俗。所謂“刀耕火種”,指在每年陰曆十、十一月份, 同一個共耕單位的瑤族群眾,上山用刀斧把選定要開墾的荒山上的草木砍倒,等到第二年春砍倒的草木已被曬乾時,選擇一個晴朗天氣放火燒山,留下厚厚的一層草木灰作為肥料,然後男女配合,男子打洞,女子點播。這種耕種方式是一種靠天吃飯的遊耕方式。當山地肥力下降,不再適合作物生長時,就必須重新尋找另外一塊山地進行刀耕火種。

狩獵

唐代詩人杜甫遊湘江時,寫了一首《歲晏行》,其中有“莫徭射雁鳴桑弓”的詩句,反映了那時湖南瑤族用弓箭狩獵的情況。詩人劉禹錫在廣東連州寫了題名為《連州臘日觀莫徭獵西山》的詩篇,描寫了廣東北部地區瑤族進行燒山獵獸的情景。瑤族人民善於打獵,所有的飛禽走獸都是他們獵取的物件。狩獵全年均可進行,但集體出獵一般多在陰曆二、三月,部分在七月農閒時。集體狩獵時以圍獵為主,其他獵法還有誘捕、設陷阱、張網、設套、設鐵夾、伏擊等,方法很多,不一而足。

採集

採集作為一個生產部門,其作用僅是對經濟的一個補充。瑤族人民主要採集木耳、香菇、菌類、竹筍、野菜、能食用的植物根莖和果實等,或作糧食的補充,或作禽畜飼料。既可供自己食用,也可出售,換取生活必需品。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瑤族地區的工農業持續快速發展,採集已經失去作為一個獨立生產部門的經濟地位,在瑤族人民群眾的經濟生活中無足輕重 。

小編簡介:

孫慶國:讀了不到2年高中,教了不到3年學(民辦教師),參加了4次高考(自學高中教材)的機械工程師。

孫慶國:業餘時間專注中高考30年,對中高考至今“不忘初心”、“痴心不改”、“死不改悔”、“頑固不化”、“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