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核心手藝鮮有人傳承

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舞蹈2022-12-10
簡介2009年,漳州窯省級非遺傳承人林俊經過多年深耕嘗試,“復活”了漳州窯傳統燒製工藝

燒窯技術什麼時候失傳

本文轉自:閩南日報

一把音色清亮的六角弦,竟是由一塊被丟棄的舊傢俱雕刻而來。一塊木料,經市級非遺傳承人阿港雙手刨、雕、磨,變成各種民族樂器,木頭開口“唱起歌”。這位鄰里鄉親口中的阿港原名郭龍港,今年58歲,14歲便跟隨父親學做閩南薌劇樂器,如今他已創新出20多種樂器的製作方法。行家裡手試過他的琴,都連連稱好。他所做的樂器銷往各地木偶劇團和戲曲劇團,甚至還有來自新加坡、印尼等地的藝人上門求教、定做樂器。

即便擁有好口碑,可“招不來、留不住、傳不下去”的傳承難題常讓阿港嘆息。他也曾發出“招徒帖”,希望招收留守兒童或年輕人傳承他手上這門老手藝,“老行當不賺錢,年輕人大多不願意學”。如今,這門歷經四代人積澱的制琴手藝只能由二女兒和妻子延傳。為了維持生計繼續製作樂器,阿港還不得不兼營茶葉和理髮生意。

漳州窯在明清時期是朝廷貢品,令人遺憾的是,漳州窯燒製技藝已失傳一百餘年。2009年,漳州窯省級非遺傳承人林俊經過多年深耕嘗試,“復活”了漳州窯傳統燒製工藝。如今,年屆七旬的他,每日仍鑽研創新瓷器燒製技術,傳播漳州窯復興的“火種”。

在林俊近20位徒弟中,年紀最大的已有50多歲,年紀最小的學徒才上小學,多為兼著學藝,並未把漳州窯作為專業來做。

即便實現了非遺傳承新老對接,徒弟能否完全習得技藝,也全靠自己修行。師從林俊20餘年、年屆五旬的張振海至今仍未能完全掌握林俊手上核心的漳州窯燒製技藝。“燒窯講究慢工細活,對火候的掌握、木柴乾溼的選擇、窯爐的設計等都很有講究,必須靠日積月累的實踐摸索。”林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