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松苗京韻”傳承國粹之美

由 中國教育新聞網 發表于 舞蹈2023-01-18
簡介學校開展“戲曲小達人”評比活動,切實激發學生對戲曲的學習興趣,將歌曲《唱臉譜》設定為學校戲曲演唱的固定曲目,做到“人人愛唱、人人會唱、人人敢唱”,讓學生在飛揚的童聲中追溯京劇發展

鼓的造型怎麼畫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遼寧省瀋陽市蘇家屯區雪松路小學一直以來注重以文化促進學生的內涵發展,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精神品格,以美育為著手點使教育教學成為師生生命中一段幸福的旅程。

將戲曲教育“融”入課程

學校依託“幸福人生”素養課程體系,結合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逐步落實戲曲教學,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共鳴。

戲曲進課堂,梨韻伴書香。在國家課程層面,學校在音樂課上加入戲曲教學,著力打造“悅動課堂”,將傳統的講授方式轉變為以興趣為首、學生為主的靈動教學。教師在進行戲曲教學時,會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將戲曲教學兒童化、故事化、體驗化,不斷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感受戲曲魅力,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此外,學校還鼓勵各學科教師挖掘戲曲與學科的聯絡,將學科教學與戲曲教學有機融合。比如,美術課上,學生在馬勺上作畫,繪製京劇臉譜,瞭解京劇行當人物;書法課上,學生用毛筆書寫戲曲名句,挖掘戲曲背後的故事;綜合課上,師生一起追溯各類戲曲發源地,深入瞭解戲曲文化;微機課上,學生用軟體繪製戲曲人物的卡通形象……學校鼓勵教師在各個學科找到戲曲教學的切入點,引領學生深入探索戲曲文化,開啟戲曲教學工作的新局面。

戲曲校本化,國粹育新苗。在校本課程層面,學校根據校情、學情開設了“松苗京韻”京劇課程,鼓勵學生自願參與,給予學生唱唸欣賞、身段體驗、表演互動的機會,加強京劇文化中色彩內涵、服飾文化、歷史知識的傳遞和普及。同時,學校還將戲曲教學滲透到“六好”課程中:在“好說”課程中,學校利用紅領巾廣播站開設戲曲天地專欄,學生廣播員播放各類戲曲片段,講解戲曲歷史、人物故事等;在“好繪”課程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透過馬勺畫、農民畫等繪畫形式,從多角度展現戲曲魅力,作品中有亮麗的戲曲服飾、寫實的戲曲場景、鮮活的戲曲人物等,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讓京腔京韻“唱”響校園

有教材能唱。學校組織專業教師編寫了符合不同年齡段學生使用的京劇校本教材,根據學生特質及成長規律設定不同戲曲曲目,在教材中透過豐富多彩的畫面塑造故事場景和人物造型,藉助生動有趣的簡短文字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營造一個吸引人的“真實”現場,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慾望。

有時間可唱。學校設定每天中午的固定時間讓學生一起“過把癮”,在優美的皮黃腔旋律中盡情表演。學校廣播站的戲曲專欄也不定時邀請學生獻唱,積極創設戲曲文化情境。

有興趣願唱。學校開展“戲曲小達人”評比活動,切實激發學生對戲曲的學習興趣,將歌曲《唱臉譜》設定為學校戲曲演唱的固定曲目,做到“人人愛唱、人人會唱、人人敢唱”,讓學生在飛揚的童聲中追溯京劇發展。

有技法會唱。學校聘請戲曲教師對音樂教師進行專業培訓,給教師提供外出培訓的機會,滿足教師自身的成長需求。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掌握了更專業的演唱方法,不僅能在演唱過程中學會科學咬字、發音,而且能區分出“尖”“團”字的演唱類別,準確掌握戲曲演唱技巧。

有舞臺展唱。學校組織大型藝術節、戲曲專場等文藝演出活動,為學生提供表演的舞臺;還會帶領學生參與市、區的相關比賽演出,為學生搭建專業化演出平臺。

有家校共唱。學校向家長推薦戲曲文化、經典唱段,開展“京劇下午茶”家長沙龍活動,使家長在戲曲知識的交流、分享、探討中共同進步,實現家校共育。學校還利用“家長進課堂”活動,邀請從事戲曲行業的家長為學生帶來不同種類的戲曲教學。

把戲曲之美“傳”揚出去

開展戲曲教學活動以來,絕大多數學生都找到了自己擅長的京劇角色,並能熟練掌握一些經典唱段,藝術素養得到顯著提高。其實,學校開展戲曲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多少戲曲大師,而是以學校為源頭普及戲曲文化、傳承戲曲精神,讓學生在聽戲、唱戲、說戲的過程中體悟“仁、義、禮、智、信”的傳統美德,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烙印在學生心上。

學校還將戲曲教學成果輻射到外市,與調兵山市第二小學、阜新市八一路小學、北票市涼水河蒙古族鄉中心小學等學校成為“手拉手”學校,多次組織戲曲教師外出交流,進行戲曲文化的教學經驗分享,助力兄弟學校的美育發展。

戲曲教育在校園的發展,不能只強調“進”,還要著力於“出”,從而為戲曲文化的傳承鋪墊更廣泛的社會基礎。學校是文化傳承的主陣地,學校教師願做戲曲的播種人,以“愚公移山”的恆心、“滴水穿石”的韌勁,將戲曲文化在校園中的傳承工作做得更加精細、精緻,讓點點戲曲之光在幸福的校園裡匯聚成耀眼星河。

(作者單位系遼寧省瀋陽市蘇家屯區雪松路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2年11月09日第5版

作者:李紅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