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網路達人打卡“會館有戲”,品讀東城傳統文化魅力

由 新京報 發表于 舞蹈2023-02-04
簡介近日,30餘位網路達人走進曹雪芹故居紀念館和顏料會館,在會館特色演出中品讀東城傳統與現代交織、古樸與時尚互融的會館文化魅力

我們應該怎麼對傳統文化

新京報訊(記者陳琳)聽京腔京韻、賞名家相聲、看歌舞表演……近日,30餘位網路達人走進曹雪芹故居紀念館和顏料會館,在會館特色演出中品讀東城傳統與現代交織、古樸與時尚互融的會館文化魅力。

一首古琴韻律悠長,一段越劇《紅樓夢·葬花》經典重現,在曹雪芹故居紀念館,網路達人們在音韻交織中品讀紅學文化。毗鄰崇外商圈,周邊大型商場、樓宇林立,探訪這樣一處隱藏於鬧市中的文化寶地,網路達人李佳燁感到既新奇又興奮。身為一名京劇演員,李佳燁也對現場精彩的沉浸式演出產生了強烈共鳴:“這樣活靈活現的展現形式很有代入感,可以讓參觀者快速融入場景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瞭解文化背後的故事。”

網路達人打卡“會館有戲”,品讀東城傳統文化魅力

網路達人團參觀曹雪芹故居紀念館。東城區供圖

青磚、灰瓦、窗欞、磚雕……三進院落古色古香、海棠綠意盎然,處處透著古韻。在二進院,網路達人團參觀了“曹雪芹與北京”主題展,瞭解建築歷史、曹雪芹生平、崇文門地區文化、清代北京歷史民俗、《紅樓夢》文學、傳統手工藝等文化內容。從故居到紅學,再到中式生活美學,他們用鏡頭記錄、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三進院,大家欣賞了國潮工坊帶來的非遺掐絲、琉璃繪畫、非遺螺鈿,精緻的工藝以現代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曹雪芹故居紀念館原址為原廣內大街207號院,是迄今為止國內唯一被專家認可、有史料可查、在北京有確切記錄的曹雪芹居住地,即“蒜市口十七間半”。今年7月,曹雪芹故居紀念館正式開館,成為東城區文物活化利用的新標杆,也為東城區拓展“會館有戲”演藝空間再添新場景。

在“會館有戲”第二站,網路達人團首先來到遊人如織的前門三里河公園,江南水鄉的韻致引得大家紛紛用鏡頭記錄下“水穿街巷”的美景。距離前門三里河公園僅幾步之遙,便是坐落在青雲衚衕的顏料會館,裡面好不熱鬧。鼓樂《中國龍》、琵琶獨奏《十面埋伏》節奏緊湊,引人入勝;北方崑曲劇院朱冰貞、翁佳慧帶來的《牡丹亭·遊園驚夢》,北京京劇院馬博通、白金帶來的《四郎探母——坐宮》將經典名段進行重新演繹,讓人沉浸在傳統文化的魅力中……

網路達人打卡“會館有戲”,品讀東城傳統文化魅力

網路達人團在顏料會館裡看錶演。東城區供圖

在顏料會館後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案——龍順成京作硬木傢俱製作技藝、景泰藍製作技藝、戲劇劇裝製作技藝,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案——京劇臉譜繪製,東城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案——北京皮影傳承人的現場講解,使網路達人們零距離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東城區轄區內現有不可移動文物356處,包括37處會館類不可移動文物,集中坐落於前門東區。去年,東城區顏料會館、臨汾會館、臺灣會館等聯動式演出正式亮相,“會館有戲”序幕全面開啟,一批批“小而美”“小而精”的演出走進會館,重現百年會館的時代芳華。

“會館有戲”走出了東城區會館活化利用的第一步,今年2月,東城區編制出臺《東城區推進“會館有戲”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對會館建設進行了整體規劃設計,引導優質演藝資源注入,讓會館更“有戲”。

在前期“會館有戲”的探索基礎上,今年7月,東城區《關於進一步煥發東城區會館文化活力的若干措施》正式釋出。該檔案進一步突破會館活化的邊界,尋求會館作為文物實現創新利用的新路徑,透過深入挖掘與展示會館文化內涵,實現會館建築與文化內涵主體的時空對接,將會館打造為更具時代化氣息的地域文化交流展示平臺,透過不斷豐富會館文化業態,使會館既保持“萃集蘊蓄”的美好畫卷,又體現“潤物無聲”的海納百川,彰顯會館文化的新時代價值,打造文物活化利用的新時代樣板。

編輯 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