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薅草鑼鼓打開了興山歷史文化的山門,讓我們看見曾經的勞動歷程

由 最佳旅行攻略 發表于 舞蹈2021-05-23
簡介八位採風人從中深切感受到民間文化的藝術魅力,汲取了興山薅草鑼鼓的文藝資源和音樂元素,為創作相關節目鋪墊了踏實的基礎

薅草鑼鼓是什麼

薅草鑼鼓打開了興山歷史文化的山門,讓我們看見曾經的勞動歷程

這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緣分,這是一種迴歸也是一種必然。

火熱的陽光照耀群山之巔,嘹亮的薅草鑼鼓迴盪在深山老林中。興山原為楚封地,乃古帝高陽之國,又屬巴楚人文交匯之地,地域文化特色鮮明。清同治《興山縣治》記載:“春時村鄰易工相助,間有無業之民傭,值自食其力,墾荒土者,聚眾數十人,鳴金擊鼓唱歌。”所謂隨耕隨歌,自叶音節謂之薅草歌。如此豐富的興山歷史文化,它不是一種靜止的展觀,而是一種富有動態的豐沛。興山之所以至今還能夠保留和傳承薅草鑼鼓,是因為與這裡群山興起環抱、文化迭代緩慢有莫大關係。高山流水孕育了他們的想象,民俗風情融入了他們的生活。因此可以說,薅草鑼鼓是一把鑰匙,打開了興山歷史文化的山門,讓我們得以看見山民們曾經選擇的勞動生活歷程。

這不是幸運又是什麼?這不是迴歸又是什麼?

薅草鑼鼓打開了興山歷史文化的山門,讓我們看見曾經的勞動歷程

2020年8月5日至7日,三峽職院旅教學院藝術團以江花團長帶隊的5位老師,受興山縣文化館之邀,開展《探索薅草鑼鼓唱腔的合理利用專案》興山採風之行。特邀詞作家甘茂華,作曲家毛成東,音樂人杜沐攜手同行。5日,在興山縣高橋鄉與三位薅草鑼鼓師傅座談薅草鑼鼓的歷史和現狀,聽三位薅草鑼鼓師傅現場講解、演唱了11首薅草鑼鼓歌。6日,在三位師傅帶領下,在田間地頭觀看了由12人組成的薅草隊現場表演,進行實地採風。7日,在興山縣城古夫鎮民俗館,請來高陽鎮三位師傅打起鑼鼓演唱不同風格的9首薅草鑼鼓歌;同時,還欣賞了80多歲的本地民間歌手演唱的原生態民歌,以及地花鼓藝人表演的舞蹈。八位採風人從中深切感受到民間文化的藝術魅力,汲取了興山薅草鑼鼓的文藝資源和音樂元素,為創作相關節目鋪墊了踏實的基礎。可以說,學習內容豐富多彩,採風之行收穫滿滿。

薅草鑼鼓打開了興山歷史文化的山門,讓我們看見曾經的勞動歷程

薅草鑼鼓作為一種田歌形式,曾在恩施、巴東、秭歸、興山、五峰、長陽、神農架等山區廣泛流傳。隨著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改變,不少地方已經消失和正在消失。過去,薅草鑼鼓在大型勞動場面上才能進行,適宜在5畝至50畝面積的農田裡,人數達50至50人以上團隊。在土地面積少,人多時,一天可以做幾家的活路。在搶農時突擊性強的季節裡,特別需要打鑼鼓提精神,如栽秧子、薅苞穀草等等。我在網路平臺上發了一組這次採風隨手拍的薅草鑼鼓表演照片,恩施文史專家賀孝貴看了說:“我們當年是一百多人薅草,鑼鼓一打,那個威風啊!”現在,守護傳統遺產的人不多了。但是,屬於傳統的民間文化,不只是依然有沿襲它們的人,還有許多試圖記錄和傳承他們的人。

薅草鑼鼓打開了興山歷史文化的山門,讓我們看見曾經的勞動歷程

薅草鑼鼓是山區農民在生產勞動中創造的一種音樂與詩歌相結合的民間藝術形式,是一種源遠流長的古老歌腔。我的老朋友、興山作家徐永才也是個優秀民俗研究者,曾寫過一篇文章,介紹《興山的鑼鼓情歌》。他說:“興山縣流傳著一種鑼鼓情歌,用打鑼鼓的方式邊走邊唱。一般用於人數較多的勞動生活場合。如薅草時,薅草者少則三五十人,中間一人背鼓,左右各一人執鑼,面對一字擺開的勞動隊伍,保持大約十米左右的距離邊打邊退。”又說:“興山鑼鼓的唱腔,音調高亢,聲音不好的人難以勝任。唱詞中有緬懷古人的,宣揚民風民俗的,但更多是表達男女之間愛慕之情的。情歌佔到六七成,從早上上工到晚上上收工都有相應的歌。”

薅草鑼鼓打開了興山歷史文化的山門,讓我們看見曾經的勞動歷程

我們在調查和實地採風中看到,薅草鑼鼓是一種歌唱和器樂相結合的板腔結構的田歌形式。音樂主要分開頭、過渡、轉折、煞尾和渲染氣氛,有對唱、群唱、獨唱、唱書等一套嚴密的程式,主要起到指揮勞動陣勢,激發勞動熱情,引起人們興趣,調節勞動節奏為目的。薅草鑼鼓的一整套唱奏程式,分早、中、晚三個主要時段。開始先打一陣鑼鼓,不唱,俗稱啞巴號子,作為上工訊號,相當於戲曲的鬧臺。中午過後揚歌,是鑼鼓藝人顯示自己才能的時刻,看誰的號子叫得好,誰的歌音高亢嘹亮。晚上放工叫“送神”,徐永才解釋叫“送嬸”(待考),實際上就是收工號子,替主東答謝工客一天辛勤的勞動。好的鑼鼓匠受人尊敬,被稱為“農夫田裡歌秀才”。聽他們演唱,是一種藝術享受。

薅草鑼鼓打開了興山歷史文化的山門,讓我們看見曾經的勞動歷程

宋代詩人蘇東坡在《東坡集》中雲:“餘來黃州,聞黃人二三月皆群聚謳歌,其詞固不可解,而其音亦不中律呂,但宛轉其聲往返高下如雞唱爾,與廟堂中所聞雞人傳漏微似……土人謂之山歌。”現今,興山薅草鑼鼓腔調中仍保留著大量的“不中律呂”的音調,好像他們故意唱不準似的。所謂“雞鳴歌”的唱法,也被鮮活地儲存了下來。這裡的薅草鑼鼓號子,藝術價值很高,音調富於變化,靈巧活潑,富於濃郁的山野泥土氣息。如:“薅草鑼鼓鳴鼓鑼,男男女女滿山坡,背上兒放陰涼下,男接歌來女接歌。”這樣古老的田歌,現在仍然傳唱。又如:“一下田來就排起,男排東方女排西,男排東方好跑馬,女排西方插紅旗。”這正是勞動生產的真實境界。

興山有多少鑼鼓情歌?就像天上的星星數不清。那天晚上,在高橋鄉農家,吃的臘蹄子火鍋,又喝了一小杯酒,夜裡翻來覆去睡不著。心裡一直在思索,怎樣寫一首新創作的鑼鼓情歌?開始聽見狗叫,後來又聽見雞叫三遍,天亮時才迷糊了一會兒。行走在大山裡,這個世界充滿神奇。正因為它難以被山外人理解,所以反而成為被關注與探索的物件。地道風物,民間瑰寶。薅草鑼鼓就是藏在深山的文化密碼,也是興山人古往今來的性格烙印。我期待著,努力著,以一種新編薅草鑼鼓的音樂舞蹈作品,讓我們與大山彼此理解、心意相通。

把鑼鼓打起來,把情歌唱起來,與興山擁抱,與往事幹杯!

該文圖片由

江花

、毛成東、崔晉華、杜沐等提供。

作者簡介:甘茂華

薅草鑼鼓打開了興山歷史文化的山門,讓我們看見曾經的勞動歷程

作者簡介:甘茂華,土家族,知名散文家、詞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中華散文網特邀作家。歷任湖北作協理事,湖北流行音樂藝委會理事,三峽旅遊文化研究會理事,宜昌作協常務副主席,宜昌散文學會名譽會長等職。已出版各類文學著作16部,獲得湖北文學獎、湖北少數民族文學獎、湖北屈原文藝獎、全國冰心散文獎、文化部群星獎、中宣部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等重要獎項。小說代表作《最美麗的》《定風波》,散文代表作《鄂西風情錄》《三峽人手記》,歌詞代表作《下里巴人》《歌詞三百首》,歌曲代表作《山裡的女人喊太陽》《敲起琴鼓勁逮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