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土家人的薅草鑼鼓,一曲狂野的勞動之歌

由 清風拂我面 發表于 舞蹈2021-05-25
簡介在眾男女老少薅草的過程中,歌師站在數十人前面,打一陣鑼鼓,唱一陣山歌

薅草鑼鼓是什麼

“早上露水浸成索,打溼絲鞋白裹腳。打溼裹腳猶似可,打溼絲鞋針線多……”這是建始縣長梁鎮流傳下來的薅草鑼鼓唱詞。其節奏高亢、旋律優美,足以令人折服,在那些物質文化生活匱乏的年代更是受到人們的追捧。

“薅草鑼鼓”是指農民在水田、旱地或丘陵地帶勞動時,歌師傅領唱,眾人接腔和唱,並有鑼鼓伴奏的田歌套曲。內容非常廣泛和豐富,有唱歷史人物的,有唱傳奇故事的,有傳授農村知識的,也有歌師傅即興口頭創作的。在湖北省流佈廣泛,但各地的叫法略有不同:咸寧市叫栽田鑼鼓,孝感市叫推草鑼鼓,宜昌市和恩施州都叫做薅草鑼鼓。但名異而實同,曲藝性質卻是一致,故有“出鄉十五里,各有一鄉風”的說法。

關於薅草鑼鼓的起源,民俗學家們認為漢代以前已流傳於鄂、渝、湘、黔四省交匯的土家族集聚區。但明清時期論述更為詳細。明代《三才會圖》一書中記載:“薅田有鼓,自入蜀見之。始,則集其來;既來,則節其作;既作,則防其所以笑語而防務也。其聲促烈清壯,有緩急抑揚,而無律呂”。同治《來鳳縣誌》亦載:“四五月耕草,數家其趨一家。多至三四十人,一家耘畢復趨一家。一人擊鼓以作足力,一人鳴鉦,以節勞逸,隨耕隨歌,謂之薅草歌。”由此可見,薅草鑼鼓既是召集人們出工的號令,又是調動勞動節奏的節拍器,更能在疲倦困頓時消除疲勞,起提振精神、鼓勁加油的作用。

建始人謂水稻中耕為薅秧,包穀中耕為薅草。土家先民面對野獸糟踏莊稼甚至危及人畜生命安全時,用木梆、磬、號筒等發聲器具,驅趕野豬、虎、豹等野獸,以保護莊稼,這就是最早的“鑼鼓”。隨著時間的推移,聰明的土家人藉以發揮,把它演繹成薅秧、薅草勞動中的一種以歌鼓指揮生產,以歌鼓鼓舞激情,以歌鼓娛樂身心的工具,並取名為薅草鑼鼓。

薅草鑼鼓一般由2—8人組成,表演者各執鑼、鼓、鈸、釵、馬鑼、嗩吶等樂器。表演時,一邊擊打吹奏手中的樂器,一邊和著節奏引吭高歌。最常見的表演方式為一鑼一鼓,鑼手和鼓手都是歌師,用鑼鼓做節奏串聯,相互對歌,勞動者則從旁眾和。長梁鎮由於受絲絃鑼鼓的影響,如果勞動者眾多,則把鈸、釵、馬鑼、嗩吶等樂器也運用到表演活動中,增加勞動的宏大場面。

清晨,薅草鑼鼓藝人站在田頭,以一曲《早揚歌》拉開一天勞作的序曲。這是一種“以歌代言”的“召喚”,是要勞作者開工的號令,又是全天歌唱活動的“序歌”。“早揚歌”之後便要改換唱腔,接唱其它內容的歌。這正如歌師在《早揚歌》中所唱的:“揚歌已唱畢,就把號子提”。“早揚歌”一喊畢,人們便要隨歌師改換的歌聲及鑼鼓的節奏進入緊張的田間勞作。

“早揚歌”的內容,一是歌師對當天天氣或者勞動要求的即興吟唱;二是歌師的自謙之詞;三是參拜與請神。以天氣為題者,稱之謂“露水詞”或“露水號子”,如:

五更就出坡,

露水像銀河。

草鞋粑個砣,

乾脆打赤腳。

早晨來得早,

露水打溼腰。

恐怕喊錯號,

客們莫見笑。

以“請神”為題者,謂之“參拜詞”。是土家族人祈求神靈福佑保平安和豐收的儀式,也是一種娛神娛人方式。內容多為請“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等“五方神”,及“安營紮寨”儀式的描述之類。當勞動大軍行進到山腳,歌師便作“壓碼子”法術,從路邊扯幾根茅草,挽起一個活結套,放在路邊小巖洞裡,用一塊石頭壓住,口裡唸唸有詞,意為將鬼邪妖靈鎖於洞穴,保護進山薅草人的安全。歌師壓過“碼子”,人們來到地裡,在薅草之前,歌師還要舉行開歌“安山”祭祀儀式。“安山”後,接著則開歌請神。請神,照樣有請神儀典,歌師唱請神歌。所請之神相當多,-般是十位神,也有請二十位的,由歌師決定。每請位神,都必須將神的來歷、神職、功能唱清楚,位置安排妥,不允許弄混、顛倒、錯位。如請五穀神歌:

五穀神,五穀神,

天上沒有你,地上沒有人。

八月二十四,本是你降生。

鍋裡我不煮,甑子我不蒸。

磨子我不推,怕你失了魂。

將你請到平地裡,五穀平地長;

將你請到荒坡上,荒坡五穀生。

有人把你腳下踩,要遭五雷劈周身;

有人將你丟火裡,害得雙眼失光明;

有人把你水裡丟,定成孤寡無兒孫。

五穀神咧五穀神,

年年顯威靈,歲歲保豐登。

請神後,人們拜“五方神”,插“五方旗”。拜五方神、插五方旗為的是請兩位主神降臨:一是土地神,二是太陽神。這兩位神是土家族原始農耕文化裡的“至上神”,土家族神話稱世上萬物都是由這兩位神創造出。請神、參拜的內容,現在薅草歌中已不多見。只有少數老年歌師對其尚有記憶,會操作請神術的更是寥寥。

揚歌,除用作一天勞動的“序歌”之外,還用於午飯後下田前和全天勞動即將結束時。用於午飯後下田前的揚歌叫午揚歌或正揚歌,如:

吃過中飯把歌揚,要把揚歌揚上場。

上大人丘乙己,我把揚歌交給您。

梁山伯祝英臺,我把揚歌接過來。

當一天勞動即將結束時,歌師要唱晚揚歌,代表這一天勞動和歌唱活動都進入尾聲。其內容多為謝神、謝歌郎之類。在謝神中最多見的是謝日神,如:

太陽神來太陽神,薅草之人送你行。

地上萬物靠你養,沒你太陽活不成。

弟子今天送你走,紙燒三貼香三根。

保佑凡間四季好,風調雨順享太平。

其次是謝歌郎,歌郎是田間勞作的總指揮和總排程,監管勞動的數量和質量,且又知識淵博,能唱古吟今、降妖伏魔。

在眾男女老少薅草的過程中,歌師站在數十人前面,打一陣鑼鼓,唱一陣山歌。這時的山歌唱詞多以鼓動為主,“張家大媽年紀大,埋頭薅草不說話,汗水如雨臉上掛,斬草除根在鋤下”。“李家姑娘年紀輕,薅起草來很認真,手起鋤落有幹勁,揮舞銀鋤草除根”。有時也有批評的內容,“有位小夥本姓潘,薅草比人不一般。貓兒蓋屎草還現(貓拉屎後有用爪子趴土掩埋的習慣,比喻用土將草勉強蓋住,不符合農耕要求),檢查驗收難過關”。這些即興吟唱的歌,曲調高亢渾厚,歌詞質樸簡約,是勞動中的歌,也是鼓舞勞動的歌,更是薅草人心中的歌。

勞作歇稍時,薅草鑼鼓的唱詞又不一樣,這時主要以消遣取樂為主。“大家薅草有點累,歇氣吃煙把歌對。唱首情歌解疲憊,來點葷菜開開胃”。“對門對戶對竹林,眼看情妹長成人。還等三年不提親,一臺花轎抬出門,看你慪人不慪人;對門對戶對面坡,想看情妹下小河,河中有水無橋過,眼巴巴的望情哥”。這些唱詞,多講述土家族人的愛情觀,不僅能消除勞動疲乏,還能開啟青年男女的情愫之門。

薅草鑼鼓曲牌甚多,有揚歌、號子、採茶、趕三(四、五)聲、半聲號子等。其曲牌細分後眾多,如揚歌又分為早揚歌、午揚歌和晚揚歌,其歌詞和曲調完全根據人們勞作時的精神狀態而定。比如早晨上工薅草,人們精力充沛,多用平腔演唱清揚婉轉一類的歌;中午太陽當頂,酷暑難當,勞作者精神疲勞,藝人們便來些高腔情歌調動情緒,同時加快表演節奏,激昂鼓點以鼓舞鬥志,提高戰鬥力;太陽落山,氣溫降下來,來點“晚揚歌”,以完美收官。民間藝人們總是根據田間“作戰”的特點,從早到晚吟唱著不同的歌詞和曲調。

薅草鑼鼓的唱腔極其複雜,至今在長梁鎮還流傳著20多種唱腔,其演唱高亢而婉轉,聽起來倍感悅耳動聽。其中以“穿號”和“揚歌”為主,其他曲調只在一天中的一定時間內演唱,或在需要轉調時演唱。“穿號子”由兩首內容相近的山歌組成,前一首稱“梗子”,後一首稱“葉子”。演唱時,將“梗子”與“葉子”的詞句相互穿插起來,由鼓手和鑼手互相和唱。具體傳唱的方式,地域不同,有一定差別。“穿號子”的種類也很多,從“穿”的方式分,有“大穿”、“小穿”、“半穿”、“滿穿”等;從號子的內容分,有“梳頭號子”、“洗臉號子”、“露水號子”、“長聲號子”、“傳茶號子”等。“揚歌”,包括“九剎”、“九聲”、“九揚”三種,各又有九個曲牌。一天中的三個不同時間段,都要唱一次“揚歌”,分為早揚歌、午揚歌和晚揚歌。“揚歌”是薅草鑼鼓中的核心曲牌,也是衡量歌師水平的曲牌詞段。歌師之間一般以揚歌來較勁,比拼功力、切磋技藝。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集體時,薅草鑼鼓被廣泛應用於生產勞動中。薅草鑼鼓班子的田間地頭表演,有效地提高了生產效率。據一些老藝人講,他們演唱時會“見風使舵”。“大兵團作戰”,大家你追我趕,難免有落後的人,薅草鑼鼓表演者就“衝”過去,驟然加快鑼鼓表演的節奏,唱腔也自然和著節奏,為“落後者”鼓勁,讓其迎頭趕上。

在那樣的勞動環境中,建始薅草鑼鼓得以迅速發展,現仍健在的一批老藝人,大多是在此時掌握了薅草鑼鼓表演技藝。多年來,建始薅草鑼鼓仍以頑強的生命力根植於民間,僅長梁鎮的三寶、龍潭、榨茨、細沙、百股、天生、火龍等村就還活躍著8支薅草鑼鼓班子,其中一支被州文聯命名為薅草鑼鼓表演隊。已故的三寶村民間藝人餘定喜,獲得“民間藝術大師”稱號。但隨著分田到戶,集體勞作的場面很難再現,薅草鑼鼓失去賴以生存的環境,加之老藝人年事已高,紛紛辭世,建始薅草鑼鼓傳承無人,已處於消亡的邊緣。經過地方文化工作者和非遺工作者的多年努力,建始薅草鑼鼓已得到了一定範圍內的保護,有些鄉鎮已開始把薅草鑼鼓搬上鄉村表演舞臺,它以濃郁的民族民俗遺風重新引起人們的關注,同時讓自身的藝術魅力熠熠生輝。

建始屬巫文化盛行區域,“安山”、“壓碼子”等唸咒、畫符等行為就屬於典型的巫官文化,請神、送神也是帶有迎合和撫慰性質的祭祀活動,因此,薅草鑼鼓帶有典型的祭祀性。但所有的祭祀儀式是公開透明的,唱詞也是人人都能聽懂,無任何神秘性。薅草鑼鼓歌的唱腔古老、豐富,曲牌多樣。它已由單純的祈神驅災驚嚇野獸演變為鼓舞士氣、活躍勞動氣氛、調節情緒、提高勞動效率之功效,成了激發勞動者情緒的勞動歌,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底蘊,能給人帶來高度的藝術享受。表演中能提高勞動效率,傳授生產生活知識,陶冶人們的道德情操。唱腔節奏多變化和起伏,優美明快,詞句流暢押韻,曲調生動悅耳,散發出馥郁的泥土芬芳,具有特殊的審美價值。歌師以幽默風趣、通俗易懂的語言,運用誇張、擬人、比喻等藝術手法,塑造出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生動異常的動植物情態,再現了土家人的歷史民族文化風情,因而具有很高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價值。

建始薅草鑼鼓歌帶有濃郁的山歌風格,是土家族音樂文化中最具代表意義的形式之一。就其內容和形式來看,它產生於宗教祭祀和日常生產生活,吟唱內容和旋律表現都充分體現了土家族山歌的獨特個性。唱詞內容多為土家族人的生活禮儀、日常生活情態、民俗民風、愛情、歷史故事、神靈鬼怪傳說等。由於土家族人沒有自己的文字,這些流傳下來的山歌、民歌就成了研究土家族人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土家文化傳承的最好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