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論文選題原則與方法,很久沒看到這麼全的解析了!

由 程式設計師的煩惱 發表于 舞蹈2021-05-26
簡介作者:周毅 來源: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是按一定價值標準或條件對可供選擇的課題進行評價和比較並對研究方向、目標、領域和範圍作出抉擇的過程,是解決“研究什麼”的問題,是決定論文內容和價值的關鍵環節

教育學心理學是本體性知識嗎

作者:周毅 來源: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

學位論文選題

是按一定價值標準或條件對可供選擇的課題進行評價和比較並對研究方向、目標、領域和範圍作出抉擇的過程,是解決“研究什麼”的問題,是決定論文內容和價值的關鍵環節。做好論文選題工作,其論題確定、論證角度選擇、材料取捨、篇章結構安排等問題可能迎刃而解。萬事開頭難,選題是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頭號難事。

一、選題原則

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要考慮必要性、科學性和可行性等,應揚長避短,在主客觀最佳焦點上,選擇難易適中、符合自己實際能力的論題。

1

根據研究目的選題

根據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目的,可以分為描述性研究、解釋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三類。描述性研究目的是系統地瞭解某一科學現象的狀況及發展過程,透過對其科學發展現狀的準確、全面描述,解答“是什麼”的問題。解釋性研究則試圖對科學發展現象作出普遍因果解釋,以解答“為什麼”的問題。探索性研究是對某一課題或某一現象進行初步瞭解,既可以作為一項獨立研究,又可以為進一步周密深入研究做準備。換言之,探索性研究的目的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而描述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則是解答問題;描述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事先沒有明確的理論假設,一般都從觀察入手瞭解和說明研究問題,而解釋性研究則要求事先提出一些明確的研究假設,主要運用假設檢驗邏輯構成相關模型或因果模型。

2

根據研究型別選題

從研究生學位論文型別和領域角度,可以分為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理論研究、開發理論研究三類。這三類課題本身價值有所不同。基礎理論研究重在學術理論價值;應用理論研究重在社會實踐價值;開發理論研究重在經濟價值。

基礎理論研究旨在建立和發展理論體系,以系統闡述並檢驗各種假說、原理、法則為最終目標。基礎理論研究,往往先有某種設想或假說,然後找出其本質規律予以確立和驗證。其成果一般表現為發現新領域、新規律,提出新學說、新理論和新觀點。

應用理論研究是運用理論知識,探尋有實用價值的新知識、新途徑和新措施以解決實際問題的研究,即如何把科學理論知識轉化為技能、方法和手段,使科學理論知識與實際銜接,是聯結理論和教育、教學實際的中間環節和橋樑,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例如美國教育家布盧姆應用認知學派的基礎理論研究提出教育目標分類方法,建立了應用模型。凡是與現實需要聯絡緊密的專題研究,如中小學管理體制研究,課程與教法研究,教學技術、手段研究,提高教學質量的成功教育研究,減輕學生過重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研究,提高學校德育實效性的研究等,都屬於應用研究。

開發理論研究以明確、具體的技術形式使研究成果得以推廣,直接應用於實踐。例如有關提高教學質量成果的推廣研究就屬於開發研究範疇。與應用研究相比,開發研究探求理論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形式和途徑,是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成果在實踐中的可行性、適用性研究。從一定意義上說,開發研究不是為了獲得知識,而是展開知識,是將研究成果與經驗加以推廣和普及。科研成果價值只有透過開發研究,才能得以真正實現。

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各有不同特點和作用,但又相互關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基礎研究是應用研究、開發研究的依據和指導;應用研究、開發研究又是對基礎研究的驗證、豐富和發展。基礎研究是否科學,是否具有真理性,需要在實踐中加以驗證;透過應用、開發研究可以對基礎理論加以鑑別、選擇。基礎理論也正是透過應用、開發研究而不斷髮展,逐漸完善的。

3

根據實力選題

研究生在選題前,應確定主攻方向,明確專業目標,瞭解自己的研究實力,用古希臘的話說:“認識你自己”;用中國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研究實力分絕對實力和相對實力兩種。絕對實力由研究生的知識結構、智慧結構、研究經驗等構成。相對實力則是研究生與同一領域的其他研究生實力比較而得出的判斷和結論。如有工作經歷的研究生,如果具備理論修養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就具有應用性研究優勢;而相對於基礎理論研究,其研究實力較弱。研究生的研究實力可概述如下:

(1)知識結構。

以教育學專業的研究生為例。美國教育學家舒爾曼(LeeShulman)認為,研究生應具有內容知識、教學法知識、課程知識、關於學生及其特點的知識、教育環境知識、教育政治和社會背景知識等知識。教育學專業研究生不僅在知識量上多於新手,而且在質上也有明顯差異,能及時提取知識,從而使學位論文一氣呵成。中國的一些心理學家認為,研究生需要本體性知識、文化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本體性知識是研究生所具有的特定學科知識,達到某種水平即可。實踐性知識是研究生在實現有目的的行為中所具有的情景知識及其相關知識,即有教師背景的研究生,會受到個人教學經歷的影響。條件性知識是研究生所具有的教育學與心理學知識。廣博的文化知識具有與本體性知識同等重要的意義。此外,研究生還必須具有語文、外語、數學知識,紮實的哲學功底、科學研究方法論和科學史知識。科學發展史表明,具有寬廣理論水平和掌握多種專業知識水平的“通才”最容易取得成果。

(2)智慧結構。

研究生應具備由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力和注意力所構成的智力結構;應有自學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獲取資訊的能力、實際動手的能力、分析判斷能力、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創造能力及寫作能力等構成的複合型研究能力結構。智慧結構和知識結構分層次、按比例協調發展,形成完整的、動態的、開放的、可自動調節轉換的系統,從而為完成學位論文及其科學研究奠定基礎。

(3)科學研究經驗。

研究生的學術經歷及經驗積累,體現為研究的前瞻性和超前性上,從中可看出研究生是否有較高的研究素養。研究生學位論文是按照不同專業進行專題研究,發掘別人未曾發現的材料,得出別人尚未得出的結論,僅靠寫作水平遠遠不夠。對於研究生來說,學位論文是整個學習階段的最後一環,透過實踐掌握科研方法,既是對前一階段學習的檢驗,又是為將來從事科研作準備。

4

根據“小題大做”原則選題

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選題有大小、廣狹之分。大的題目可以大到需要眾多研究生通力合作,如《方言志研究》等。小的題目可以小到只研究一首詩、一句話、一個詞、一個字。只要研究深入,能提出新見解、提供新材料、採用新方法,小題目也可能產生較大學術影響。如羅振玉對甲骨文“為”的考釋,徹底推翻“為”的本義是“母猴”的千年陳說,闡明“為”的字形是“手牽象形”,含義是“役象以助勞”;郭沫若對甲骨文、金文“臣”的考釋,闡明“臣”“象一豎目之形,人首俯則目豎”,揭示“臣”的本義是“奴僕”的緣由等。這些都是學界佳話。小題目積累多了,往往就成為大題目。

學術論文寫作,宜小題大做,忌諱大題小作。著名學者胡適主張從小題目做起。他說:“題目越小越好,在小題大做上可以得到訓練。千萬不可作大題目。”王力先生也是這個主張,他在《談談寫論文》一文裡,首先認為:“論文選題範圍不宜太大。範圍大了,一定講得不深入,不透徹。”接著他又強調說:“應該寫小題目,不要搞大題目。小題目反而能寫出大文章,大題目倒容易寫得膚淺,沒有價值。”

研究生易犯“大題小作”毛病,究其原因,是“大題小做”容易湊數,而“小題大作”難做。比如,一個《論×××的小說特色》題目,比《論×××的小說語言特色》題大。《論×××的小說特色》這樣一個大範圍的題目,可從題材特色、形象塑造特色、結構特色和語言特色等四個方面分別做2000餘字的分論,合起來就是上萬字的總論。而後一個題目,是在前一個題目1/4範圍內深入研究,需花較大力氣才能寫成萬字論文。初入科研之道的研究生應培養刻苦鑽研的學術作風,從“小題大做”培養起,腳踏實地、勤學苦練,點點滴滴水成洲,磚磚瓦瓦蓋成樓。

5

根據時效性和應用空間選題

科學研究並非一次性研究行為,研究生應根據選題時效性和應用空間大小等標準選擇具有擴充套件性的課題。候選題目可以分為下列四種狀態。

(1)無效狀態。

是指那些已經被研究透了、無論在理論還是在實踐上都不可能有所創造和發現的課題,如同一座廢棄的金礦遺址,不再有研究價值。

(2)潮尾狀態。

指那些即將落伍、被人遺忘的課題,也許還有少量內容尚未被發現,但對剛入門的研究生來說,研究它會困難重重,往往徒勞無益、無功而返。

(3)熱門狀態。

指目前最受關注的研究熱點和焦點,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研究者趨之若鶩。對這類題目,選題策略是要找到熱門中的“冷點”進行攻關研究,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追求“短平快”。

(4)冷門狀態。

指在目前研究中被忽略和封塵的題目。這類選題研究資料稀缺、研究難度較大,難以取得經費支援,對研究生素養要求較高。對這類題目的研究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和效益,應樹立“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以審慎、嚴謹、實事求是的研究態度進行研究,以質量和價值取勝。

6

根據學術價值和科學發展趨勢選題

有學術價值的選題是指在學科領域中具有理論性、新穎性、前瞻性和戰略性的選題。初次撰寫學位論文的研究生,如果能有新發現、新創造和新突破,一鳴驚人,脫穎而出,當然是難得人才;但一般來說,只要做到某一方面,就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例如:利用已有理論解決某一問題,得出新結果;利用其他學科領域方法來解決本學科問題;發掘、利用新資料,充實或修正本學科內容;選擇那些將要成為熱門的冷門,從而形成研究優勢。這就要求研究生善於獨立思考、富於創造,勇於發前人未所發。列寧在談到馬克思的創新精神時指出:“凡是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態度加以審查,任何一點都沒有忽略。凡是人類思想所建樹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討、批判,根據工人運動的實踐一一檢驗。於是就得出那些被資產階級狹隘性或偏見所限制、束縛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結論。”

物理學家牛頓在力學、數學、光學、熱力學和天文學等方面都作出過卓越貢獻,但是在他選擇神學課題之後,則近30年無所建樹。愛因斯坦耗費後半生心血研究“統一場論”,因時代條件不具備,至死未能得出有意義的結果。這位科學偉人認為:“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是一個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及其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誌科學的真正進步。”哲學家培根的話很能證明選題的關鍵性:“如果目標本身沒有擺對,就不可能把路跑對。跛足而不迷路卻能趕過雖健步如飛卻誤入歧途的人。如果一個人走彎路,越是跑得快,那麼就會越加迷失得厲害。”選題恰當與否,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是研究戰略起點,而且直接決定科研全域性成敗。

7

根據特長選題

每一位研究生都有自己的專業方向,但專業不等於特長。特長是指在科研方面所具有的優點,如有的人擅長思辨,有的人知識廣博,有的人善於考證。各位研究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選題,認真分析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揚長避短,這是能否選好恰當的題目,使研究取得成果的前提條件之一。史學家孔凡禮先生在“治學之道”專欄談自己的研究體會時說:自己不擅長搞理論,而樂於資料辨證。他多年來側重於對文獻資料整理、輯佚、考證,取得顯著成果。南開大學朱一玄教授始終如一地研究古典小說版本,其成果已成為同類研究的重要依據。由此可見,選題應從自己的實際條件出發,不可好高騖遠,試圖初出茅廬就一舉成名。選擇符合自己特長的論題,就可以駕輕就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當然,揚長避短不等於片面發展,研究生在發揮特長的同時,還應注意博採眾長補己之短。如果長期困守一隅、故步自封,將使研究的路子越走越窄,優勢也可能變為劣勢。

8

根據興趣選題

興趣是人們對某種事物喜好的情緒和心理指向。這裡的興趣,是指對某一論題有一定認識,並對之產生研究慾望。科研是艱苦的勞動,十分枯燥和單調。因此,只有對自己的選題具有濃厚興趣,並且隨著科研程序而不斷加深,才可能不畏艱難,探尋到底。陳景潤為了探索“歌德巴赫猜想”,終年躲在6平方米的小屋演算,光草稿紙就用了幾麻袋。如果他對自己的選題沒有興趣,對真理缺乏執著的追求,難以有持久動力。

巴甫洛夫說:“科學是需要人的高度緊張性和巨大熱情。”科學研究是一項高度智力活動,每個人都有智力發揮的彈性限度,一個人如果對某項研究有強烈的興趣,可發揮其80%~90%的能力。興趣引起熱情,熱情導致成果。研究興趣可產生於選題前、選題中或選題後。如果選題前就已經對某個論題產生興趣,證明該研究生對論題有一定認識,並已對之產生研究慾望,可能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下去。如果選題過程中,經過涉獵有關學科的研究資訊,開始對某個方向產生興趣,也可以作為選題因素。如果對選題興趣索然,可以在深入研究之後逐步產生興趣;假如越研究越索然無味,就應當機立斷更換論題。

9

根據科研條件選題

選題來源廣泛,有長期短期之分、全面與區域性之別,既有理論研究,也有實踐分析,又有理論爭鳴。研究生選題的主觀條件包括個人知識結構、研究能力、寫作水平;選題客觀條件包括文獻、資料、裝置、儀器、時間、經費、導師、環境等,其中資料是最重要的條件。科學研究不同於文學創作,不能憑想像虛構結論,一切結論只能建立在堅實的資料基礎之上。沒有足夠資料,研究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研究資料包括圖書報刊、文物圖片、音像資料、計算機軟盤以及口頭傳說等。應考慮資料的可靠性、詳實性和可操作性。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即使題目再好,也難以付諸實施。列寧為了寫作《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作了多年精心準備,參考近600本書,摘錄的各種文獻資料達數十萬字。

10

根據社會需要及其實用性選題

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對科學研究不斷提出新的挑戰。研究生應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關注選題的現實價值和社會效益,回答和解決與千百萬民眾利益息息相關的現實生活或學術研究領域中的實際問題,深入實踐、廣做調研、求真務實。古人云:“言不關世道不為”、“無益於世不列”。當前,我國正面臨社會轉型期,有許多新問題、新矛盾需要研究、解決。如政治教育中的德育問題;法學中的法制觀念問題;心理學中的智慧培育問題;教育學中的教育體制問題;經濟學中的市場機制問題等等,都是迫切需要回答並解決的。

同時,可結合地方特色選題。地方特色之和構成國家、民族特色。結合地方特色選題,解決當地特殊問題,對於豐富總體成果、推動全域性發展有重要意義。要選好這類課題,首先應瞭解本地特色,比如在經濟特區,有特殊政策及不同的價值觀念;在少數民族地區,有不同的語言和獨特的風俗習慣等等。

二、選題方法

研究生學位論文題目來自於實踐與理論的矛盾,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原有理論難以解決,就構成課題。所以,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深入調查研究,是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的基本途徑,包括以下幾方面。

1

從讀書和討論中發現問題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曾指出:“讀書有疑,所有見,自不容不立論。其不立論者,只是讀書不到疑處耳!”在科學研究成果中,常常發現這類詞語:“在一定條件下”、“在相當程度上”、“在某種範圍內”、“存在這樣那樣的聯絡”、“多種多樣的形式”等等。那麼,究竟在什麼條件下?多大程度上?何種範圍內?存在怎樣的聯絡?有哪些不同形式?這些都可以構成進一步研究的子課題。對這些子課題鍥而不捨地探討,可能產生新的研究成果。

在選題前,應先在自己熟悉或有興趣的範圍內廣泛閱讀有關文獻資訊,分析已有研究成果,開闊思路,擴大視野。張世英教授曾深有體會地說:“選題過程中,要大量翻閱資料,東翻翻西翻翻,左想想右想想,題目中心也就醞釀得差不多了。”這是經驗之談。透過讀書,瞭解資訊、思考選題,是培養研究生獨立科研能力的良好途徑。王力先生也主張透過讀書培養選題能力,他說:“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頭一步。你連問題都提不出來,怎麼談得上解決呢?首先要注意到哪些問題沒有解決……要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有些人唸了很多書,什麼問題也沒有,那就不好,等於白念。”

2

突破學科“空白處”或“空缺處”及“交叉口”

學位論文選題有一定難度,有利於挖掘研究生潛力,發揚創新精神,在前人基礎上有所突破,表達自己的新見解、新觀點,成一家之言。

(1)“空白處”。

是本學科領域尚未涉獵的課題,如改革中提出的各種新問題;新產品、新工藝的應用等。這類課題參考文獻較少,甚至無所借鑑,研究空間廣闊,創造性發揮餘地較大,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研究生可以在瞭解總體研究狀況基礎上,運用聯想、推理、演繹、判斷等思維方式,達到對客觀事物的主體認識。當然,還可從現實生活中提出研究空白和忽略的薄弱環節加以研究,提出獨到見解,使研究成果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實效性。如美國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大多是從公司管理和生產中提出來的問題,在書本上很難找到現成答案。有了新穎觀點,論文就有了靈魂。

(2)“空缺處”。

是在本學科領域已有人研究但還有探討餘地的選題;或不同意既往觀點,或對舊主題獨闢蹊徑,選擇新角度闡述問題;或糾正研究方法的錯誤或缺陷的選題。可從下列幾方面探討:其成果有無不完備、不深入、不妥當之處?某學科領域中,哪些問題尚待解決?在已解決的問題中,哪些問題需要補充或修正?當前理論爭議焦點是什麼?爭論焦點在哪裡?代表性意見是什麼?佔上風的意見有何不足?相反意見有何可取之處?這類課題是對前人成果的發展性研究。例如《論時空的現代認識》就是對前人成果揚棄的成功範例。此文考察牛頓、愛因斯坦和馬克思主義時空觀,把現代物理學和宇宙學時空觀引入哲學領域,認為時空取決於物質分佈和運動狀態,是事物廣延性、持續性的尺度,時空本質屬性是它構成非線性單一的四維連續區,在客觀上有機融合而相互制約,是對前人時空理論成果的繼承和創新。

著名方法論研究者貝弗裡奇在《科學研究的藝術》一書中指出:“假如在學習過程中不曾注意到知識空白或不一致的地方,或者沒有形成自己的想法,那麼作為一個研究工作者前途不大。”

(3)多學科“交叉口”。

在知識經濟和資訊化社會,科學技術發展呈現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相互綜合的趨勢。在學科與學科交叉地帶,不斷湧現一些新的學科門類,如文藝心理學、生物醫學工程等,必然帶來新問題,要求研究生在前人尚未探索的多學科交叉新領域選題,在學科綜合和比較中發現新問題,產生新思想。

控制論創始人維納說:“在科學發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穫的領域,是各種已經建立起來的部門之間被忽視的無人區。”例如傳播社會學,公關心理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等學科就是在學科邊緣結合部上開拓、發展的;而接受美學則是對受眾忽略的“無人區”的開拓和興起。在同一部門的各階段之間也存在這種機遇。比如中國古代文學的1234~1271年30餘年時間,雜劇、散曲如何發展?至今仍是研究空白,人們對此不甚瞭解。採用這種方法選題,要注意學科之間或學科內各階段之間的滲透性、互補性、承接性、轉折性、突變性等。

3

綜合比較與社會調查法

(1)綜合法。

大致分為“綜述”和“述評”兩類。“綜述”要求歸納、總結學術界對某一問題的全部研究成果。所謂“全部”是相對而言的,可以是某一階段的“全部”,也可以是某一次會議的“全部”。“述評”要求在此基礎上加以評論。選擇這類課題,首先要全面佔有資料,實事求是地進行科學概括和分類。評價他人成果時,力求客觀公正,不帶感情色彩;發表自己意見時,要有獨到見解,有理有據。

(2)比較法。

首先要確認物件具有可比性,即屬於同一種類或同一條件、同一關係。既有縱向比較,也有橫向比較。縱比是歷史比較,即比較同一事物在不同時間內的具體變化,例如儒家思想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問題,橫比是不同的具體事物在同一標準下的比較,確定其相同與相異之處,並探索原因何在。如研究清代兩大代表性傳奇《長生殿》與《桃花扇》的異曲同工,即是橫向比較。

(3)社會調查法。

學位論文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服務,選題的確定,應以社會需要為出發點,注重社會調查,從社會實踐中搜集第一手資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最終確立選題。真正做到選題源於實踐,服務於實踐。

4

材料提取、擬想驗證啟發法

(1)材料提取法。

閱讀材料是多多益善,要勤於動手、認真思考、歸納分類。要弄清哪些屬於本學科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哪些屬於本學科爭論的焦點問題。經過反覆琢磨和提煉昇華,形成自己的選題。

(2)擬想驗證法。

是指先有擬想,而後透過閱讀資料並驗證來確定選題的方法。根據自己平素的觀察和學習,初步確定選題範圍,再閱讀大量資料,瞭解學術界的探討。如有一位研究生以《我國企業資產重組的理論分析與實踐探討》為題探討國企怎樣擺脫困境問題,這個選題就是在蒐集大量有關國企資產重組成敗案例的資料基礎上確定的。

(3)啟發法。

教師在講授中,將課堂知識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就某一問題論證的觀點、依據、方法給研究生以啟發,開拓思路,使其找到合適的選題。如教師講授市場營銷理論時,學生深受啟發,聯想到某企業加強品牌管理的成功經驗,由此確定《關於企業名牌戰略再思考》的課題。

5

回溯法

這種方法是從事物結果或現狀著手,進行逆向思維,追根究底,尋找矛盾的根源,確定選題。比如《紅樓夢》的研究論文,大多以脂硯齋評語為論據。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這些評語有可疑和自相矛盾之處。如目前已知最早的手抄本乾隆甲戌(1754年)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第五回批語寫道:“作書者視女兒珍貴之至,不知今時女兒可知?餘為作者痴心一哭,又為近之自棄自敗之女兒一恨。”其口氣顯然出自與“作書者”不同時代的後人。但據大量脂批推斷,脂硯齋又是比作者年齡大的至親好友,參與小說的修改、校定和謄清等工作。如第十三回末批語寫道:“秦可卿淫喪天香樓,作者用史筆也。老朽因有魂託鳳姐賈家後事二件,……因命芹溪刪去。”其中“芹溪”即曹雪芹。1754年曹雪芹30餘歲,而批書者已自稱“老朽”。這是其自相矛盾處。可疑之點如:甲戌本第一回末批道:“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直至30年後的乾隆甲辰(1784年),才出現第一個全書以《紅樓夢》命名的八十回手抄本。在此前所有手抄本均題名《石頭記》。但在甲戌本第五回卻出現這樣的脂批:“設言人亦應如此法看《紅樓夢》一書,更不必追究其隱寓。”

如何解釋上述問題?可以採用“回溯法”,追究甲戌本發現的經過。1928年2月,胡適發表文章,宣稱他買到甲戌本,並公佈他研究甲戌本的結果。但此後30餘年,胡氏對此書及其來歷一直秘而不宣,直到1961年臺灣影印此書時,他說:“我當時太疏忽,沒有記下賣書人的姓名住址,沒有和他通訊,所以我完全不知道這部書在那最近幾十年時的歷史。”據此,有的紅學家提出脂批的真偽問題,引起學界關注。如果選這個題目,不妨定名為《脂批疑案考》。

6

移植與懷疑法

(1)移植法。

指借鑑其他學科的方法研究本學科的問題,在正確理解其他學科基本原理和方法基礎上,與本學科特點和規律有機地結合。隨著現代科學發展,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不斷湧現,打破傳統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分界,學科之間相互滲透成為現代科學發展的重要特點,這是移植法的客觀基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將一門學科的方法和理論引入另一學科,往往會導致新的重大突破。研究生要善於發現不同學科研究物件與思維方法之間的聯絡,從其他學科的研究中得到啟發,找到發現問題的工具。在文學研究領域,嘗試用移植法寫出的論文,如林興宅以系統方法研究魯迅的《阿Q正傳》,成功地解開了阿Q形象之謎;李正民借鑑熵定律和耗散結構理論研究文學發展規律,提出“文學散化律”和中國古代文學史分期的新見解;周先民用心理分析方法解釋李商隱的“無題詩”,揭示了前人所未道的深層心理奧秘。

(2)類比移植法。

類比移植的重要前提是必須找到兩者之間的共同點或聯絡點,包括選擇類比物件和類比推理兩個環節。前者要以研究目的為依據,選擇自己熟悉的,或生動直觀的東西作為類比物件;後者透過比較考慮其相同點或相似處,找到類比移植的著眼點。

類比移植有以下三種情況:

①概念類比移植。如生物學中的“向性”概念,引申到教育領域的師生關係研究上,就出現了向師性概念。教師如何借用學生的向師性特點形成良好的師生關係,就成為教育理論界研究的熱點問題。

②理論體系移植。如在研究課堂教學藝術時,可以借鑑美學標準體系——-材料美、形式美和表現美,把課堂教學藝術分為教學材料的運用藝術、課堂教學形式的組織藝術、課堂教學的表現藝術。

③方法移植。這裡既有思維方法移植,又有研究方法移植。從理論發展歷程看,理論發展上的任何一次根本性革命,都與思維模式和研究方法的革命息息相關。方法的移植是最高層次的類比移植。

(3)懷疑法。

學術無禁區,科學無止境。今日被認為的真理,明天也許就成為謬誤,因此對任何理論觀點和實踐行為,研究生都可以持懷疑態度,對已有結論、常規、習慣、行為方式等合理性作非絕對肯定,或作否定判斷。懷疑必然會引起研究生對事物的重新審視,從中發現新問題。

懷疑的主要依據有二:一是大量的事實和經驗;二是科學分析的邏輯結論。懷疑結果也有兩種可能:一是部分或完全證實自己的懷疑;二是證偽了自己的懷疑。無論證實和證偽,都會使研究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向前邁進一步。例如,對“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這一觀點,可以進行深入探討。影響人的發展因素多種多樣,有遺傳、環境、教育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等,其中學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從理論上講,學校作為一種專門教育機構,應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可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學校教育對人的發展起主導作用是有前提條件的。人的發展有其內在規律,除非學校教育符合這種規律,否則學校教育作用有限。現實中有的學校教育發展滯後,就很難對學生髮展起主導作用。

7

換位思考法

換位思考,旨在擺脫原有思維定勢,從不同角度和層次認識研究物件,以形成關於物件的新認識。這就需要重新編排整理一組熟悉的資料,從不同角度看待它,並擺脫當時流行理論的影響。換位思考有同層換位、異層換位、時空換位三種。

(1)同層換位。

是指從同一邏輯層面上,對研究物件進行不同角度和側面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如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研究教育理論問題,多從泛智論體系出發,建立自己的教學理論體系,首次把教育學研究從哲學認識論中分離出來。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研究教育學,則從教師角度進行系統研究,構建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學理論體系。美國教育家杜威則從經驗主義哲學背景出發,構建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學體系。教育理論發展的這三個高峰,都是以換位思考為特徵,在教育、教師、教學活動的三個要素層面上進行,屬於同層換位。

(2)異層換位。

當代教育理論發展不再單一地從教師、學生或教材層面展開,更多的是從師生關係(要素)之間的聯絡層面展開,從師生互動角度討論教育、教學問題,即不同層次換位。

(3)時空換位。

當我們討論同一教育、教學問題時,從不同時間和空間角度研究。如辦學地點選擇問題,我們會問,為什麼中國古代書院可以辦在名山大川旁邊而薪火不斷,而當代中國大學卻非得辦在都市呢?為什麼美國的許多著名大學可以辦在偏僻的小鎮上,而中國就不行呢?這就是時空換位思考。

8

時間法

根據研究時間可以分為橫剖研究與縱貫研究兩種。

(1)橫剖研究是指在某一個時間對研究物件進行橫斷面(對研究物件的不同型別在某一個時點所構成的全貌)的研究。其優點是研究面廣,多半採用統計調查方式,資料格式統一,且來源於同一時間,因而可對各種型別的研究物件進行描述和比較,但資料的深度和廣度較差。比如教育資源普查就是一種典型的橫剖研究。

(2)縱貫研究是指在不同時點或較長時間內,從正向或逆向兩種發展方向對某一科學發展現象的觀察和研究,便於瞭解現象的發展過程,比較不同時期的變化;而且由於各種變數的時間順序清楚,因此容易作出邏輯因果判斷,但其研究範圍較小,難以進行不同型別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