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美食首頁美食

她尋找1000份家庭食譜,記錄下最平凡的餐桌味道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美食2023-01-01
簡介與讀者的持續聯結,讓小樣發覺每個人對自己的家鄉食物、家庭食譜都有著最豐沛的表達,這也更堅定了她做“尋找 1000 位中國家庭食譜記錄者”的信心

什麼是紅糟圖片

原創 美食臺

木質圓桌與轉盤、可摺疊式樣,這個過去存在於中國家庭聚餐時的擺設,出現在了前不久的abC杭州藝術書展上。

策展人小樣,幾個月前發起“尋找 1000 位中國家庭食譜記錄者”的專案,藉由其中8位記錄者的故事,策劃了這場名為“飯桌上的家”的主題展覽。

她尋找1000份家庭食譜,記錄下最平凡的餐桌味道

“飯桌上的家”展覽現場

8道“菜”擺放於桌面,每一道菜就是一個家庭食譜記錄者的故事,翻開旁邊的選單,可以看到記錄者更為細節的講述。

小樣在現場準備了一疊粉色卡片,來看展的觀眾亦可參與其中。上聯可以寫下想要記錄的家庭食譜的菜名、以及它的來源,貼在地圖上對應的省份座標。下聯則像便籤一般,留下一句話提示“今晚打電話給家人,詢問並記錄你的家庭食譜”。若是願意,就把自己的故事與菜譜,透過便籤上的郵箱與小樣分享,成為1000位中的一份子。

她尋找1000份家庭食譜,記錄下最平凡的餐桌味道

展覽上收集到的家庭食譜記錄卡

這在小樣看來,是能讓大家重新感受個體與家庭連結的一個過程,家庭食譜不只是簡單的烹飪教程,也是家庭情感與家庭記憶的載體。“尋找1000 位中國家庭食譜記錄者”專案的最初,她並沒有過多考慮未來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呈現。“先積累,在數量到達一定程度或者恰好有合適的契機出現時,自然有它的呈現方式”,小樣說。這次的展覽,或許就是很好的佐證。

她尋找1000份家庭食譜,記錄下最平凡的餐桌味道

小樣在2021年6月離開全職工作。本科與研究生就讀傳播與營銷專業的她,畢業之後先後在網際網路公司、連鎖餐飲、商業服務機構從事品牌相關的工作。並沒有一個特殊的轉變時刻,像是自然而然到了這個時間節點,她希望能有一個自己的作品,但對於“作品”的定義,在當時並沒有特別明確的答案。她選擇先回家鄉福州待一段時間,找尋線索。

她尋找1000份家庭食譜,記錄下最平凡的餐桌味道

小樣在一席講述自己的故事

這是小樣在成年去到北京讀書後,再次每天浸潤於福州的日子。帶著一些外來的眼光,重新回看家鄉,重新感受本土環境。“1000小食計劃”早在大學畢業時便已有雛形,偶爾,小樣會用文字或圖畫記錄食譜、留住食物在當下那個時刻的味道。這一次,她決定更完整地投入其中,從本土飲食出發,建立自己的作品。

她尋找1000份家庭食譜,記錄下最平凡的餐桌味道

《1000小食報》封面圖集合

《1000小食報》是專案最開始的形態。以newsletter的形式,每週透過郵箱傳遞給訂閱者。比起更為主流的社交媒體,newsletter或許會折損一定程度的關注度,但小樣認為這可以給她以更自由的表達空間,讀者的閱讀過程相應也會沉浸一些,會讓人不自覺產生早些年閱讀一份真正報刊的體驗。

她尋找1000份家庭食譜,記錄下最平凡的餐桌味道

她尋找1000份家庭食譜,記錄下最平凡的餐桌味道

小樣發起的“在地廚房”線下活動

體驗親手製作、親口品嚐「在當季、在本土、在當下」的食物

從文稿撰寫、到排版設計,以及封面插畫,都由小樣一人完成,可謂一人撐起的編輯部。《1000小食報》的篇幅不短,內容來自小樣對某個食物或是某道菜譜的觀察記錄,也有她過去一週讀到有所啟發的飲食書籍或紀錄片的介紹。她說自己很大一部分的工作就是將一整週圍繞專案的生活經歷、獲取的資訊,彙集成自己的思考,並記錄下來,若論及實際撰稿到出刊的時間,基本會用8到10小時集中完成。

《1000小食報》是公共的,食物是每個人日常生活的環節之一,讀者從中汲取資訊、共享某種感受。它又是私人的,“從本土飲食出發,從個體經驗與好奇出發,每週二傳送的田野日誌”,這句從第一期起就固定出現在報刊封面的口號,很精準地表明瞭小樣做事的初衷。

她尋找1000份家庭食譜,記錄下最平凡的餐桌味道

“在地廚房”活動現場

私人經驗之所以可以引起公眾共鳴,一方面與小樣的語言與內容風格有關,細緻、平實、溫暖始終貫穿於閱讀中;另一方面,她讀書時的專業和工作經歷給了她一些人類學視角去書寫。她說,“營銷或者傳播這件事情,很重要的還是你的傳播物件,理解他們的需求,才能把資訊更好地傳達。這點和人類學做田野調查可能有相通的地方,去理解人、去觀察人、去記錄。”

她尋找1000份家庭食譜,記錄下最平凡的餐桌味道

小樣在“在地廚房”活動現場

小樣是“尋找1000 位中國家庭食譜記錄者”的第一位記錄者,把家庭食譜融入自己的日常飲食,或是以家宴、線下食譜體驗的形式再次分享,是記錄帶來的額外收穫,她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快樂與某種傳遞的使命。她希望可以有更多人參與進來,留下關於個體的飲食經驗。

她尋找1000份家庭食譜,記錄下最平凡的餐桌味道

小樣以讀者的家庭食譜為素材,繪製了製作示意圖

小樣曾在一封newsletter中記錄過家鄉的消暑小食:燒仙草和石花膏,這是兩樣經由天然食材經過凝膠作用而形成的固態食物。後來有讀者回信,介紹了老家金華的類似食物,小樣將讀者的家庭食譜畫成示意圖,放在了後續的newsletter中。與讀者的持續聯結,讓小樣發覺每個人對自己的家鄉食物、家庭食譜都有著最豐沛的表達,這也更堅定了她做“尋找 1000 位中國家庭食譜記錄者”的信心。

她尋找1000份家庭食譜,記錄下最平凡的餐桌味道

小樣製作的本土食材出版物《魷魚料理手冊》

可撕單頁的設計,方便翻閱或貼於冰箱

在小樣看來,她不是一個本土飲食文化的研究者,她只是在寫下自己所經歷的飲食變遷、記錄自己的家庭飲食故事,當越來越多的人書寫下他們的個體故事,“在飯桌上建立家”的理想才有可能成為現實。

她尋找1000份家庭食譜,記錄下最平凡的餐桌味道

聊起家鄉福州的味道,小樣的語調明顯更輕快上揚。

福州菜裡一個很典型的調味,要屬紅糟。這是以紅曲釀造的稻米黃酒,酒倒出後沉澱下的渣滓。紅糟在福州菜中強勢到何種程度呢,如果去福州的大排檔,紅糟幾乎可以用來炒一切。在小樣看來,這個味道幾乎可以用來辨別一道菜是不是福州菜。

她尋找1000份家庭食譜,記錄下最平凡的餐桌味道

糟炒河蜆

而現在紅糟也已經漸漸隱退福州人的家常廚房,相較而言,福建老酒,更多出現在了日常烹飪中。如果路過一個福州人家的廚房,最先鑽進你鼻子的肯定是老酒或蝦油的味道,一個鮮香一個醇香的感覺。

她尋找1000份家庭食譜,記錄下最平凡的餐桌味道

小樣聯合福州「白楊商店」策劃的“兩代人的廚房”主題展

她尋找1000份家庭食譜,記錄下最平凡的餐桌味道

小樣與父親在“兩代人的廚房”展覽現場籌備家宴

小樣稱福州菜是“雨露均霑的甜”,不會太過度或極致。再者福州喜歡以酸搭配其中,經典名菜荔枝肉便是酸甜口,當地人家做炒海蜇或是爆炒雙脆,也會調一個酸甜口的醬汁。

她尋找1000份家庭食譜,記錄下最平凡的餐桌味道

撈化

讓她推薦一道在福州必吃的食物,小樣選擇了撈化。細米粉過水汆燙即熟,搭配各種下水海鮮做“澆頭”,再來根油條,是很本地人的夜宵吃法。

談及“把自己比作一樣食物”的話,她說可能會是“粿”吧。這種用大米磨漿、曬成米粉製成的糕點類食物,在福建各地都很常見。通常來說是蒸熱後吃,因此很溫暖,而因為是大米做成的緣故,又有一定的韌性。柔中帶韌,恰似小樣的性格。

她尋找1000份家庭食譜,記錄下最平凡的餐桌味道

關於“正宗”,小樣表示詞語本身並沒什麼問題。但它是需要界定的,每一個人在說正宗時,究竟是在說什麼。很多人的正宗可能關聯小時候的的某種味道,更多還是在於個體記憶或是個體情感,這就會導致一定的差異性。

在她看來,正宗不是一成不變的規則,而是一個變化著的概念。之所以人們認為一個食物應該是某種味道,這跟當地文化、或是跟曾經做這道菜的人的情感聯絡是相關的,小樣更在意其中的關係,也更願意去將這些記錄與呈現。

她尋找1000份家庭食譜,記錄下最平凡的餐桌味道

福州菜市場

她認為一個好的食譜不應只記錄烹飪步驟,還有食物背後的家庭故事、地方文化、甚至是代代相傳的廚房經驗,都會讓食譜生髮出更完整的生命力。這和平日在做《1000小食報》的選題策劃時,是一個道理,“它好像就是自然從生活裡生長出來的”,圖文、線下展覽、在地廚房體驗活動,都只是不同的呈現方式。

她尋找1000份家庭食譜,記錄下最平凡的餐桌味道

“家庭食譜值得被珍視”,這是小樣在收集與記錄中愈發相信的一點,也是她在未來願意始終秉持的信念,從個體出發,連線更多個體,用家庭食譜記錄我們這代人的生活。

記錄本身就是意義,記錄也可以是每個人的第一步。

作者:diuv啊

責編:王筱禕

圖片由受訪者小樣提供

原標題:《她尋找1000份家庭食譜,記錄下最平凡的餐桌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