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美食首頁美食

中疾控發文提醒:兒童應避免不必要的CT檢查,降低受照劑量

由 極目新聞 發表于 美食2023-01-17
簡介受檢者在接受X射線檢查前,醫療機構應嚴格控制照射野範圍,併為受檢者配備必要的放射防護用品,對鄰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或組織(例如性腺、眼晶狀體、乳腺和甲狀腺)採取必要的遮蔽防護措施,避免其受到X射線主線束的直接照射,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患者的輻射暴

辦懷孕檢查本在哪裡辦

醫用X射線影像檢查的普遍應用,使得醫療照射成為全世界公眾所受最大的,並且不斷增加的人工電離輻射來源。X射線診斷利用X射線對人體不同組織和器官穿透性不同的原理,形成和人體內部結構密度相符合的影像,從而幫助醫生診斷病情,提高疾病診療效果。X射線影像診斷通常包括醫院相關科室的X射線攝影(如拍片),X射線透視(如胸透,胃腸造影),計算機X射線體層攝影(CT),牙科X射線攝影(如牙片,全景機,口腔CT),乳腺X射線攝影(如鉬靶片),骨密度掃描以及介入放射學程式等。

中疾控發文提醒:兒童應避免不必要的CT檢查,降低受照劑量

放射診斷致受檢者劑量

X射線檢查程式中患者所受的輻射劑量取決於裝置的型別、檢查程式的型別、患者體型和檢查的身體部位以及曝光引數等因素。

通常使用有效劑量(單位為毫希沃特,mSv)來比較不同X射線診斷程式的劑量。常規X射線攝影的輻射劑量相對較低,CT掃描的輻射劑量較高。例如同樣是胸部檢查,一次胸部拍片檢查的劑量約為0。02-0。1 mSv,而一次CT胸部掃描的劑量約為6-8mSv,是胸部拍片的幾十到幾百倍;低劑量胸部CT掃描的劑量約為1。5 mSv,可會大幅降低患者劑量。醫療照射中CT對人群集體劑量的貢獻已經達到了60%以上。

中疾控發文提醒:兒童應避免不必要的CT檢查,降低受照劑量

X射線的危害

X射線對人體的效應主要分為有害的組織反應(以前曾經稱為確定性效應)和隨機性效應。

確定性效應存在一個閾值劑量,超過閾值時有一定機率會發生有害效應,且劑量愈高則效應的嚴重程度愈大,低於劑量閾值時不會發生有害效應。隨機性效應主要包括致癌效應和遺傳效應。隨機性效應不存在劑量閾值,其特點是發生機率與劑量成正比,而嚴重程度與劑量無關。

在X射線診斷領域,單次X射線檢查中的患者劑量通常遠遠低於引起確定性損害的劑量水平,但在某些檢查(如灌注CT或介入手術)中,如果同一患者的同一部位接受多次或長時間的照射,則有可能出現面板紅斑、脫毛、燒灼感、水腫、刺痛甚至壞死和潰瘍等確定性效應。

中疾控發文提醒:兒童應避免不必要的CT檢查,降低受照劑量

敏感人群如何進行防護?

嬰幼兒、兒童、孕婦、育齡婦女等人群是輻射損傷的敏感人群。

兒童受照射後誘發除白血病以外的實體癌的終生危險是一般人群的2~3倍,白血病的風險要高得多。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兒童接受CT檢查會導致兒童患腦瘤和白血病的風險增加。因此,應嚴格對兒童的診斷性醫療照射進行正當性判斷(尤其是CT檢查),避免不必要的CT檢查,並最佳化照射引數,降低兒童受照劑量。

對於孕婦和育齡婦女接受X射線檢查,只有在臨床上有充分理由要求,才能對已懷孕或可能懷孕的婦女進行會引起其腹部或骨盆受到照射的放射學檢查,否則應避免此類照射。

對育齡婦女的下腹部檢查應在月經來潮後的十天內進行;整個妊娠過程中胎兒器官形成期和胎兒早期的輻射危險度最大,受精後的8-15周胎兒中樞神經系統對輻射敏感性最高,之後次之。非特殊需要,懷孕8至15周的育齡婦女不得做下腹部X射線檢查。

對敏感人群進行X射線檢查時,應嚴格限制照射野,並對其非檢查部位進行防護,特別應加強對性腺、眼晶狀體及兒童骨骼等遮蔽防護。最佳化照射引數,以合理並儘可能低的劑量達到臨床診斷目的。

中疾控發文提醒:兒童應避免不必要的CT檢查,降低受照劑量

如何減少X射線的危害?

在符合正當性的前提下,臨床上適當的X射線成像檢查的益處要遠大於風險,對個體患者的絕對風險較小,但對群體的隨機性效應風險不容忽視。因此,臨床上應酌情考慮低劑量的檢查程式或不涉及電離輻射的替代程式,對不符合正當性原則的,不應進行X射線檢查。透過減少不必要的電離輻射暴露來最大限度地降低輻射危害帶來的風險。

臨床確需藉助X射線檢查來明確診斷時,在滿足臨床診斷的同時,應儘可能選用劑量較低的X射線檢查程式,並始終遵循可合理達到的儘可能低的水平(ALARA)原則,並應避免多次重複檢查。

受檢者在接受X射線檢查前,醫療機構應嚴格控制照射野範圍,併為受檢者配備必要的放射防護用品,對鄰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或組織(例如性腺、眼晶狀體、乳腺和甲狀腺)採取必要的遮蔽防護措施,避免其受到X射線主線束的直接照射,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患者的輻射暴露。建議在CT掃描中對受檢者採用包裹式遮蔽防護措施。

中疾控發文提醒:兒童應避免不必要的CT檢查,降低受照劑量

影像診斷放射工作人員如何避免X射線的傷害?

從1895年倫琴發現X射線並在臨床得到應用以來,在許多國家包括我國曾經觀察到早年從事臨床放射影像診斷檢查的放射科醫生和技師面板癌、白血病等腫瘤風險顯著升高。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普遍採取隔室操作後,影像診斷放射工作人員受照劑量顯著降低。但是,近年來放射衛生監測工作發現,介入放射工作人員的年劑量較高,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畸變率、眼晶狀體渾濁等放射性疾病發病風險顯著增加。

做好從事影像診斷放射工作人員的防護,首先要確保裝置和設施效能檢測和防護監測滿足國家相關法規和標準的要求。在防護檢測合格的機房外隔室操作的醫護人員是非常安全的,其所接受的輻射漏射線極低,不必擔心輻射危害。而對於介入職業人員等同室操作的人員來說,則需要透過穿戴個人防護用品保護眼晶狀體、甲狀腺、性腺等輻射敏感器官。

工作人員在操作裝置時,在不影響照射目的前提下,儘可能控制照射野,最佳化照射條件,在減少主射線輻射劑量的同時也能達到降低工作人員輻射暴露風險的目的。

最後,放射工作人員必須定期接受放射防護培訓和職業健康體檢,並在日常工作中規範佩戴個人劑量計以便監測全身、眼晶狀體和手足接受的輻射量是否超標。

(中國疾控中心輻射安全所 徐輝、趙俏俏、程金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