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葉廣芩的《豆汁記》告訴我們哪些寫作技巧

由 趣事說不停 發表于 影視2021-08-26
簡介”前面用母親和莫姜做對比,後面用“死鬼櫥子”“真真是活該極了”,把“我”對劉成貴的憤懣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讓人感同身受

世事輪迴是什麼意思

當今,這個碎片化閱讀的時代,自媒體成為了大眾閱讀的主流。由此,催生自媒體遍地開花,湧現出一大批自媒體寫作者。但對於寫作者,特別是初寫者來說,如何提高自己的寫作技巧是一件令人頭疼的問題。那麼有沒有什麼秘笈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想,最便捷的途徑就是精讀名家名篇,學人之長,補己之短。

《豆汁記》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作者是著名京派女作家葉廣芩。

《豆汁記》以清朝末年、民國以及建國之初為背景,葉廣芩娓娓道來,以溫情細膩的筆觸講述了一個落魄清朝貴族的故事。文字親切優雅,語言精彩,情節安排跌宕起伏,引人入勝,讀來蕩氣迴腸,意蘊悠長,回味無窮。

我反覆閱讀,胸中許多想法呼之欲出。仔細琢磨,現歸納總結出這篇文章令人拍手稱奇的五大妙處,希望能對寫作者,特別是初寫者有所幫助。

1.第一妙,妙在文字運用精準,親切可愛

譬如在第一部分,寫莫姜言行表現,寫得細緻入微,活靈活現。

叫四太太時,這樣寫:“出於禮貌,莫姜抬起眼睛,輕輕地叫一聲四太太,便收回目光再不言語。”這一句話裡一個“抬”字,一個“輕輕”,一個“收回”,就讓人讀出了莫姜的神態表情,讀懂了莫姜很懂規矩禮儀,絕不是普通民間女子。

再看莫姜喝豆汁,更是寫得不一般。“莫姜雙手接過了那碗溫吞的、面目甚不清爽的豆汁,認真地謝過了,背過身靜悄悄地吃著,沒有一點兒聲響。從背影看,她吃得很斯文,絕不像父親說的從中午就沒吃飯。”

在這裡,作者用了幾處詞語特別帶勁。如,“認真地謝”“背過身”“靜悄悄地吃”,“從背影看”,這些拿捏恰當的字詞,讓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

作者整篇文章處處是這樣生動而富有靈性的文字,給人強大的畫面感,讓讀者也彷彿置身其中。

這讓我想起來“僧敲月下門”裡的“敲”字。有記載,這個“敲”字是詩人賈島醞釀詩句的時候,思想過於集中,撞到了韓愈的馬車。韓愈問明原因後,反覆斟酌敲定了“敲”字,這是恰恰好的佈局。

一字一句讀來,文字並不華麗,都是些樸實無華的文字,卻彰顯著優美親切和精準,可以看出葉廣芩的文字功底極深,並且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妥帖安排。

2.第二妙,妙在語言精彩樸素,接地氣

如,母親學習“雙蒸法”做米飯,把米先炒了再蒸,爆米花似的發起,可以多出三分之二的飯量。母親如法炮製,莫姜不學,說米還是那些米,哄了眼睛哄不了肚子。一句“哄了眼睛哄不了肚子”多麼樸素的語言,一下子點明瞭本質。

再如這段:“臉面是女人的最重要的部分,一個女人的臉面被他人破壞了,那將是她人生的最大不幸,再無幸福可言。特別是我看到母親在對著鏡子描眉搽粉的時候,我往往為莫姜而悲哀。沒有那個劉成貴,莫姜何以如今日這般寄人籬下,小心翼翼,謙謙為人?那個死鬼櫥子,凍死在街頭真真是活該極了。”

前面用母親和莫姜做對比,後面用“死鬼櫥子”“真真是活該極了”,把“我”對劉成貴的憤懣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讓人感同身受。

賈平凹曾經說,“寫作要接地氣,接地氣並不是只寫土地、飢餓、革命等,而是寫出真實,寫出生活的味道,寫出關於生命的人生的意義。”

我想,葉廣芩的文字就是賈平凹所說的接地氣的文字吧。《豆汁記》中像上段精妙的語言不可計數,像拉家常一樣樸素接地氣,又一字不多,沒有半點累贅。

3.第三妙,妙在懸念迭起,引人入勝

第二部分一開頭這樣敘述:莫姜被父親撿回來後,母親安排莫姜跟“我”睡一個屋。“我”翻來覆去睡不著,感覺跟一個臉上有刀痕的人同睡,就好像和鬼睡在一起。“我”暗想,這個北宮門撿回來的女人,誰又能保證她是好人?於是,心裡埋怨母親的粗心大意,埋怨太不把“我”當回事。

我讀到這裡,順著小主人“我”的思維在想:刀疤臉莫姜究竟是個騙子還是別的什麼壞人呢?並且暗暗為小主人捏了一把汗。繼續往下讀,才驀然明白,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下文如此敘述:第二天早上,“我”一醒來,猛然想起莫姜。母親告訴“我”,莫姜天沒亮就在廚房籠火做早點。讀到這裡,我終於放下忐忑不安的心,明白莫姜不是壞人。但作者馬上又安排了一個很吊人胃口的懸念。原文如下:

“不知賣花生仁兒的能做出怎樣的早點,以她的出身手藝不會比母親更精彩。老王就是老王,櫥子就是櫥子,人家是‘萃華樓’出來的,那些京醬肉絲、燒明蝦的美味魯菜是無人可以替代的”。

至此,我不禁也要問,相貌醜陋,出身卑微的莫姜能做什麼早點呢?做出的早點好吃嗎?

繼續讀,卻是一個一百八十多的大轉彎。

莫姜做的早點賞心悅目,精緻可愛,香甜可口。

這篇小說還有一個最大的懸念是:莫姜的丈夫劉長貴沒有死。那個用砍刀砍了莫姜的臉,把莫姜賣掉的窮困潦倒的壞男人找上門來,還帶來情人的兒子。“我”氣急敗壞地訓斥劉長貴,並理智地提醒莫姜,“你可想好了,他是隻狼!”

面對這樣的壞男人,莫姜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我深深為莫姜擔憂。

文章妙,就妙在這裡,出其不意,又是一個匪夷所思的扭轉。

莫姜把珍藏了多年的翡翠扁方賣了,接納了劉長貴和劉長貴情人的兒子,組成新的家庭,開始新的生活。

莫姜對劉成貴這個廚子很不錯,她的寬容善良喚醒了劉長貴的良知。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他多次送豆汁給“我”家,可以這樣說,是劉長貴的豆汁救了困難時期“我們”的命。

故事發展到此處,讓人愈發感覺妙不可言。還是莫姜那句話最貼切,“過日子,能說誰養活誰啊?”

時代不斷變遷,世間不斷更改,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世事難料,誰也無法預測自己的明天會是什麼樣子。因此,能幫助別人的時候,請一定果斷伸出手,世事輪迴,說不定幫人就是幫自己。

4.第四妙,妙在情感渲染到位,又含蓄真切。

劉長貴找上門來後,劉長貴情人的兒子賴在四爺的躺椅上不出來。眼看著太陽西沉,四爺和四太太要回來了。“莫姜臉憋得通紅,轉了幾個圈說做下人的,不能給主家兒添亂,只要出去,怎麼著都好說。”

寥寥幾語,莫姜束手無策的窘態、心慌意亂的情感和做僕人的本分躍然紙上。

還有這一段,劉長貴癱在床上,不能自理,莫姜一勺一勺地餵飯。作者寫道:“陽光照射在屋內,光線中飄浮著細細的微塵,一切似乎都變得很柔和。劉成貴一臉的滿足,一臉的幸福;莫姜一臉的平靜,一臉的愛意。折騰了一輩子的夫妻,到了竟然是這樣……這樣的日月大約是老夫老妻們必要經歷的過程吧。”

細膩的文字,柔和的筆觸,淡淡地訴說著一對老年夫婦經歷滄海桑田後的平靜與安穩。情感真摯而含蓄溫暖,讓人從心底升騰起一份由衷的感動和強烈的共鳴。

5.第五妙,妙在多種文化元素巧妙融合,交相輝映。

《豆汁記》用細膩的文筆訴說著人與人之間豐富可貴的愛、憐、情、暖,它不僅是一部暖色調的情感故事,還對飲食、戲曲和玉石做了許多細緻的介紹,傳播著中華民族傳統的飲食文化、戲曲文化和玉石文化。作家用輕盈的筆觸讓我們真切感受到多種文化元素巧妙融合的美妙。

其一、飲食方面寫得相當細緻。

如,莫姜來到我家第一次做的早點:小米粥、小醬蘿蔔等細緻可愛,剛出鍋的“螺螄轉兒”看著焦黃,聞著噴香。簡單的早點,在作者筆下變得賞心悅目。

還有莫姜做的炒花生仁兒、醋悶肉、熟魚活吃、鴿包肉,亦各具特色,百吃不厭。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在劉長貴授意下莫姜做的豆汁、麻豆腐,從作料、工序、火候及出鍋後的色香味都作了詳細介紹。如此糟粕成珍品,讓人香味繞唇垂涎三尺之餘,不得不佩服作者對飲食文化的廣聞博知。

其二、這部小說還有一個大亮點是戲曲文化。

京劇《豆汁記》貫穿整部作品,像一根線一樣穿起了各個不同時期的人物境況與情感。

莫姜初到我家,“我”看著莫姜的刀疤臉,想起來京劇《豆汁記》裡的窮秀才莫稽的唱詞,“大風雪似剪刀單衣穿透,腹內飢身寒冷氣短臉抽。”對莫姜的容貌做了形象的介紹。

莫姜的丈夫找上門來時,正巧荀慧生演的京劇《豆汁記》將大團圓的結尾改了,變成洞房內一通棒打,善惡有報。預示著主人公的結局。

文中還多處寫到金玉奴的唱段,“人生在天地間原有俊醜,富與貴貧與賤何必憂愁。”這個唱段每次在文中都出現得恰到好處,看似寫文中人,又何嘗不是給讀者敲了一下警鐘呢?

其三、小說寫到玉石文化亦是讓人回味無窮。

作者用父親第一個妻子留下的四個扁方與莫姜的扁方作比較,莫姜的扁方是翡翠的,更顯晶瑩剔透,溫潤可愛。“我”故意挑剔有幾處黑點,

莫姜說那是翡翠的瑕疵,大羹必有淡味,至寶必有瑕穢,大簡必有不好,良工必有不巧,物件和人一樣,人尚無完人,更何況是物。

四十年後,在北京一家珠寶店裡,“我”又看到了那根碧綠的扁方,瑕疵依舊,晶瑩依舊,如與老熟人相見。睹物思人,這有瑕疵的玉,不就是臉有刀疤但精神高貴的莫姜嗎?不也像是我們每個人嗎?只不過我們有時候看不到自己臉上的“刀疤”罷了。

從這諸多文化元素來看,《豆汁記》就是一部濃縮版的《紅樓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人會從不同的視角去解讀,去感悟。

鄧友梅曾對葉廣芩給予極高的評價:“葉廣芩的京味,頭一條是‘墨香’,不造作,不拿捏,從容舒展中流露書卷翰墨之氣。敘事寫人如數家珍,起承轉合不慍不躁,舉手投足流露出閨秀遺風,文化底蘊。

古人云,與智者同行,與高人為伍。讀大家之作,品寫作之妙,長人文情懷。

《豆汁記》是著名作家葉廣芩贈送給讀者的一份營養豐富的京味精神大餐,也是饋贈給我們廣大寫作者學習的樣板。《豆汁記》裡可圈可點的美妙之處實在是太多太多,無法一一涵蓋,剩下的請各位朋友自己慢慢品味吧。

我相信,只要你肯學人之長,敢想敢寫,就一定會成為一個優秀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