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當孩子頻頻出現內向孤僻和極端問題,媽媽可曾想過根源在哪裡?

由 沫沫的靜好歲月 發表于 影視2021-09-30
簡介”媽媽的憤怒感讓距離他們好遠的我都能夠感覺到寒意,何況這個孩子:“現在說自己錯了

性格內向孤僻是什麼造成的

當孩子頻頻出現內向孤僻和極端問題,媽媽可曾想過根源在哪裡?

圖片源自東方IC

今天下午在接孩子放學的路上,又遇到那對母子。

母親依舊在歇斯底里的吼著孩子:“你說,你自己說,下課的10分鐘你做什麼了?做什麼了??做什麼了??”

戴著厚厚眼鏡的小男孩,卻不像我第一次看到他時那般恐懼萬分的瑟縮;眼底裡多了一絲“淡然”,身體語言中增加了一種“冷漠”的味道……

絲毫沒有改變的,是他的媽媽;其實,真正內心冷漠的,應該也是他的媽媽才對。

當孩子頻頻出現內向孤僻和極端問題,媽媽可曾想過根源在哪裡?

圖片源自東方IC

第一次遇到這對母子,是本學期初我接孩子放學的時候。

固定的地點,我有些無聊的等著孩子們放學,那位媽媽的吼聲成功的吸引了包括我在內周圍的若干人:“你說,你自己說,為什麼老師又說你作業沒有寫完?”

戴著厚厚眼鏡的小男孩,最多也就是2年級的小學生,立即用驚恐的眼光看著自己的媽媽,唯唯諾諾的回答:“作業沒有記完……”

媽媽頓時火冒三丈,聲音更大了:“沒有記?沒有記?那你上學來做什麼?”

小男孩更緊張了,不敢說話。

媽媽繼續追問:“你說,你自己說,你上學來做什麼?啊?!!!”

小男孩開始抽泣,還是不知道要回答什麼。

媽媽更著急,有些歇斯底里:“你說不說?說不說?!”

小男孩哭出了聲音:“媽媽,媽媽,我錯了!”

“錯?”媽媽的憤怒感讓距離他們好遠的我都能夠感覺到寒意,何況這個孩子:“現在說自己錯了?錯了?錯了有用嗎?”

那位媽媽越說越氣,忍不住用手開始搗小男孩的頭:“天天就是錯了、錯了、錯了!這個學期剛開始沒幾天,你錯了多少回?啊?!”

“嗚~嗚~~嗚~~~”小男孩的哭聲越來越響,其實在學校門口,他這樣的哭聲裡包含的難堪遠遠大於自己的悔過,畢竟可能會背自己的同學看到啊!這個年齡的小孩子,已經開始了隱隱的“虛榮心”,不是嗎?

那位媽媽被憤怒的心情佔據著身心,我能夠看到她的身體在發抖、臉也漲的通紅……是母親對孩子深深的愛,和殷殷的希望,卻又不得不面對再三的打擊和不堪的回饋,才會導致如此!同樣作為媽媽的我,雖然不贊成她這樣的做法,但完全可以感同身受。

後來,那位媽媽轉身就走,邊走邊恨恨的說:“你不要跟著我,你不許回家!”

小男孩遠遠的跟著媽媽,一步一挪。媽媽回頭,他就立即站定,媽媽轉身,他就快步跟著走……

當孩子頻頻出現內向孤僻和極端問題,媽媽可曾想過根源在哪裡?

圖片源自東方IC

後來,類似的場景我又見過三五回。不變的是媽媽的憤恨,甚至於更加強烈;變化的是男孩的反應,越來越趨於平淡……就連哭聲,也不過像應景一般乾嚎幾聲罷了!

我不明白,像我這樣的外人,都能夠把孩子的變化看的真切;作為孩子的媽媽,朝夕相處,難道還沒有意識到孩子的這般變化有多麼的可怕嗎?不敢相信,長此以往,到了孩子青春期,親子間又會如何相處?

所以,我才會感覺到,冰冷淡漠的不是孩子的心,而是媽媽的心!被望子成龍的殷切迷失了雙眼,看不到希望,就把更多的失望以及“恨”傳遞給孩子!

孩子,給了母親軟肋,也給了母親鎧甲;同樣,也給了母親一種心靈的桎梏:愛之深、恨之深……

失望總是伴隨著希望、希望又總是交織著失望;每一對母子一開始都是生死之交、每一對母子也可能會變成歡喜冤家……

當孩子頻頻出現內向孤僻和極端問題,媽媽可曾想過根源在哪裡?

圖片源自東方IC

我也會常常問我的孩子們,你們快樂嗎?在他們開心大笑的時候,在他們略顯沉默的時候,在他們偶爾成績不佳的時候,在他們偶爾得意忘形的時候……

其實更多的時候,我會默默的問我自己:我的孩子們快樂嗎?他們的笑是源自於內心的喜悅,還是僅僅一時的滿足?他們的內心世界又是怎樣的呢?是外在的表象,還是有著成長的煩惱已經不在溢於言表?……

只要細心觀察,生活中到處都是有跡可循的蛛絲馬跡,可以幫助我們準確判斷出孩子們是否真正的開心、是否有煩惱?是需要幫助還是可以獨自消化?

畢竟,他們無論怎樣的淘氣、怎樣的“作”,他們永遠都是我們至真至純的寶貝們啊!

而在日常生活中,作為家長我們還是有義務、積極尋找方法,來幫助我們的孩子們找到自己的快樂,這是他們內心強大的源泉!

當孩子頻頻出現內向孤僻和極端問題,媽媽可曾想過根源在哪裡?

圖片源自東方IC

【孩子的快樂常常很簡單,愉快的玩是核心】

玩是孩子們的天性。

小一點的孩子需要帶著童真的想像力盡情玩耍:他們喜歡抓蟲、捏泥巴、看螞蟻搬家——這些按照他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的活動,更能給他們帶來真正的快樂。

大一點的孩子需要有成就感、方向感和目標性的玩耍:他們喜歡變化多端的、帶有科技含量的、神秘的新生事物做補充,去填充自己的生活,而不僅僅是學習。

所以每天一定要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孩子玩耍。當孩子邀約的時候,就一起玩;當孩子足夠長大,就讓他們自己尋找自己的快樂吧!

當孩子頻頻出現內向孤僻和極端問題,媽媽可曾想過根源在哪裡?

圖片源自東方IC

【孩子的內心世界很豐富,有效溝通是關鍵】

孩子的世界需要家長細心地關注。

在家長快樂的導向之下,孩子的心靈其實很容易獲得快樂。另外,家長快樂自信,孩子自然也不會常常處在憂鬱煩惱中。

因此,多和孩子聊一些愉快的話題,在他們願意聊天的時候。而不要開口閉口就是用過來人的經驗企圖處處干涉孩子的成長,或者居高臨下的指責、譴責孩子做的不對。

不妨多聊聊快樂的事情,那麼孩子就會以更多的自信和喜悅迎接新的一天。

當孩子頻頻出現內向孤僻和極端問題,媽媽可曾想過根源在哪裡?

圖片源自東方IC

【孩子的成長再快,也快不過家長及時的表揚】

我記得之前聽過一個專家講座,專家形象的說,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最喜歡對孩子伸出大拇指,處處表揚;隨著孩子越長越大,家長的手,漸漸變成食指,不斷地指責和譴責,讓孩子總是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家長一定要學會欣賞孩子,帶著與他一樣的興趣做他喜歡的事,而不是敷衍。並且在他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時,適時給予表揚。

如果孩子的熱情能透過家長的分享和肯定轉化成良好的自尊和自信,這些品質對他一生都是最寶貴的。

當孩子頻頻出現內向孤僻和極端問題,媽媽可曾想過根源在哪裡?

圖片源自東方IC

【要相信,情緒是會傳染的,尤其是笑聲】

有的家長在家中,總是喜歡端著自己,彷彿只有這般不苟言笑才是作為家長的最標準形象。

其實這才是若干年前教育的糟粕所在。

“恆河猴”的實驗不多贅述,即便是“有奶就是娘”,但是小猴子依舊會願意長久躲在沒有乳汁的“棉絨媽媽”懷裡,只有餓的時候才去冰冷的“鐵絲媽媽”那裡快速吮吸乳汁,然後繼續尋求“棉絨媽媽”的溫暖。

所以,有溫度的父母才是真正被孩子接受的父母。

那麼就讓家中常常充滿笑聲吧,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高興時就大聲笑出來,讓笑聲感染家裡的每一個成員,讓愛在每個成員心間不斷滌盪!

另外要儘量給孩子提供關心、幫助他人的機會。

如讓他把家裡的舊玩具收集起來送給需要的小朋友、幫媽媽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等。讓他們明白家庭成員之間要相互關心,懂得分享。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孩子既發揚了一種美德,也能享受到意外的快樂。

當然,千萬別忘了經常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當孩子頻頻出現內向孤僻和極端問題,媽媽可曾想過根源在哪裡?

圖片源自東方IC

【要知道,咄咄逼人的語氣,只會讓孩子趨之若鶩】

孩子畢竟只是孩子,不能總是承受批評和責罵之重。

如果家長總是對孩子表示不滿和批評,甚至拳腳相加,必然會傷害孩子的自尊,使他失去自信。

作為家長來說,教育孩子,不過是想要他變得更好,成長的路上更順暢;希望都是美好的,但孩子不是傀儡、不是機器,自然有自己的判斷力和歡樂悲喜;當然也少不了前進的路上會多拐幾個彎,多碰幾次釘子。

成長就是這樣的一個迴圈,家長的成長想必也是不能免俗的吧!那麼即使孩子有什麼過錯,家長不是應該“無條件地”原諒和“足夠充分”地理解嗎?

即便是家長偶爾控制不住自己,非要大發雷霆的宣洩一下自己的憤怒,也不要一直用咄咄逼人的語氣,讓孩子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遠遠勝過不計後果的大吼大叫……一味的吼叫責罵只是讓孩子更加茫然失措罷了。

當孩子頻頻出現內向孤僻和極端問題,媽媽可曾想過根源在哪裡?

圖片源自東方IC

美國河郡學院心理學與教育學教授卡蘿爾·亨青格的研究表明,與美國兒童相比,中國兒童發生內向孤僻、焦慮和社交問題的比例分別高出92%、1。3% 和138%。

研究顯示,中國父母的易發怒程度要比美國父母高出26%,嚴厲程度超出52。5%。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滿眼所見都是父母緊皺的眉頭和不滿的眼神,他們怎能綻放輕鬆的笑容呢?沒有笑聲的生活,孩子又怎能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生活中的低谷和波折呢?

最近的幾樁血淋淋的悲劇還歷歷在目:

2018年12月2日,12歲的少年在家中用菜刀砍死母親,只因為曾經母愛的缺失,最終還說:“我只是殺了自己的媽媽而已”……

2019年1月4日,13歲少年錘殺父母,只因為自己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

……

內心不快樂的孩子,總要為自己的不快樂找一個宣洩的出口!這將是多麼的可怕開始,可以預見的一定是悲劇而收場!

樁樁件件,悲劇接二連三的發生,涉案孩子的年齡還這麼小,內心的暴戾卻那麼深……難道不值得我們為人父母者警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