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感恩情感的形成機制及其干預:基於特質和狀態的研究視角

由 鹿羽情感 發表于 影視2022-12-11
簡介狀態性感恩情感,我們將其界定為一種即時的情緒狀態,是個體在特定情境下因他人幫助而產生的即時情緒反應,是實際情境中個體情感特質的顯性表達,從這一研究取向對其進行研究,便於我們更好地關注感恩情感的狀態變異性

吃奧利給是什麼東西

感恩情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種重要的道德情感。它是指個體對他人幫助產生的感激之情。感恩情感的研究不僅對於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同時,為社會尤其是學校教育培養青年學生的感恩情感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操作途徑。

感恩情感的形成機制及其干預:基於特質和狀態的研究視角

感恩情感是

指個體對他人幫助產生的感激之情,從本質上說存在特質性感恩情感和狀態性感恩情感兩種研究取向。特質性感恩情感,我們將其界定為一種穩定的情感特質,這種情感特質促使個體對情境以相對一致的方式做出反應,即特質感恩高的個體傾向於在任何情境中以感恩情緒來回應他人的幫助

從這一研究

取向對其進行研究,便於我們更好地瞭解感恩情感的個體間差異性;狀態性感恩情感,我們將其界定為一種即時的情緒狀態,是個體在特定情境下因他人幫助而產生的即時情緒反應,是實際情境中個體情感特質的顯性表達,從這一研究取向對其進行研究,便於我們更好地關注感恩情感的狀態變異性。

本研究在系統整合的視角下,揭示了感恩情感的本質內涵,探尋了感恩情感的形成機制,並在此基礎上對如何提升感恩情感的干預策略做了新的探索,這無疑是對感恩情感相關研究的有益拓展。

感恩情感的形成機制及其干預:基於特質和狀態的研究視角

關於特質性感恩情感的結構與現狀

什麼是特質性感恩情感?它呈現什麼樣的內部結構?這些基礎性問題歷來是國內外研究的焦點,但至今尚未達成共識。有人認為是單因素,有人認為是多因素,這就為感恩的測量和研究帶來了諸多不便。

研究者認為,感恩結構的不一致,主要是由於人們對感恩性質的認識存在偏差,有人認為感恩是一種認知,有人認為感恩是一種情緒,有人認為感恩是一種特質,還有人認為感恩是一種行為等等。

從情感心理學角度出發,本文

認為感恩的本質是一種情感,它首先表現為一種特質性感恩情感,這種情感促使個體對情境以相對一致的方式

做出反應

。透過文獻資料分析和開放式問卷調查與訪談並結合情感特徵的一般性特點發現,具有高特質感恩的個體傾向於對他人幫助更敏感,對他人幫助所產生的感激之情更強烈,對他人幫助所產生的感激之情更持久、穩固。據此,我們試圖從感恩敏感性、感恩強度、感恩持續性三個維度編制《特質性感恩情感問卷》。

感恩情感的形成機制及其干預:基於特質和狀態的研究視角

研究

依次經過三

個階段對大學生特質性感恩情感的測評工具進行了研究。首先,以

205

名大學生為被試對所編制的初測問卷進行研究,透過專案分析、以及兩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對問卷專案進行刪選,最終形成包含感恩敏感性、感恩強度和感恩持續性三個維度

13

個題項的正式問卷。

其次,以

701

名大學生為被試對特質性感恩情感正式問卷的同質性信度、重測信度、區分效度、效標關聯效度等指標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正式問卷的信度和效度良好,符合心理測量學的基本要求。

最後,以

391

名大學生為被試對特質性感恩情感正式問卷的結構效度進行了研究,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表明,問卷的各項擬合度指標均較為理想,說明特質性感恩情感正式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透過以上三個階段的研究,最終編制了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特質性感恩情感問卷》。

感恩情感的形成機制及其干預:基於特質和狀態的研究視角

那麼,大學生特質性

感恩情感現狀如何?這不僅是學術界和教育界關注的問題,也是學生、家長、教師甚至全社會都關注的問題,因為特質性感恩情感不僅關係到人們的幸福,更關係到社會的和諧發展。

調查發現

,大學生特質感恩總體上處於積極正向狀態,但整體水平不高,特別是在感恩敏感性方面,很多大學生對他人的幫助缺乏敏感性,忽視身邊細小的幫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特質感恩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同時也為我們後期的干預提供了方向,即如何增強個體的感恩敏感性?

調查還發現,大學生的特質感恩在性別、年級、專業、是否獨生子女、是否接受過助學金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如女生得分高於男生,文科學生得分高於理科,非獨生子女得分高於獨生子女;接受過助學金的學生得分高於未接受助學金的學生;不同年級大學生的特質感恩存在結構性差異。分析認為,這些研究結果與現實情況基本吻合,也是符合預期的,與國內外的相關研究結果基本類似。

感恩情感的形成機制及其干預:基於特質和狀態的研究視角

女生的特質感恩高於

男生,文科學生的特質感恩高於理科,這些可能與不同性別、不同專業學生的情感特點和人際交往方式不同有關;非獨生子女的特質感恩高於獨生子女,這可能與彼此的生活環境和家庭教養方式不同有關。

接受過助學金學生的特質感恩高於未接受助學金學生,這可能與過去曾受過他人幫助的經歷有關;對於不同年級大學生的特質感恩存在結構性差異,可能與個體處於不同年級段的社會閱歷和心智成熟度不同有很大的關係。

關於狀態性感恩情感的發生

特質性感恩情感是一種穩定、持久、內隱的情感體驗,而狀態性感恩情感是一種即時、衝動、外顯的情感體驗。正因為如此,在日常生活情景中,感恩情感更多的是以感恩情緒的方式表現,在特定情境中它具有狀態變異性,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

——感恩情緒是否發生了,它的發生受哪些因素影響?

感恩情感的形成機制及其干預:基於特質和狀態的研究視角

們瞭解到只要當個體將他人幫助視作一種

“恩惠”時感激之情才會產生。而“恩惠”的判斷標準往往取決於個體對情境因素的認知評價,即在這個情境中施者是否真心幫助、施者付出多少代價、恩惠對於個體的意義,我們將這三個因素歸因在一起稱為利益

-

認知評價。

當別人是出

於利他動機而不是利己動機給予幫助時,我們很容易產生感恩情緒;如果這種幫助對我們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時,那麼感恩情緒也很容易產生;倘若,別人還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或努力時,我們對他的感恩情緒會更加強烈。

關於感恩情感的形成機制

感恩情感可表現為兩個層次:特質性感恩情感和狀態性感恩情感。那麼,這兩個層次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表現

,其相互關係如何呢?這便涉及到一個關鍵的論題即感恩情感的形成機制問題,而這一問題的探索為後面如何更好地進行感恩情感的干預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

感恩情感的形成機制及其干預:基於特質和狀態的研究視角

研究

發現

,人際關係和利益

-

認知評價對個體的狀態性感恩情感有互動影響。具體來說,在高利益

-

認知評價條件下,對陌生人的狀態感恩得分非常顯著高於對熟人的;在低利益

-

認知評價條件下,對陌生人的狀態感恩得分非常顯著高於對熟人的。分析認為,當幫助來源於陌生人時,受惠者傾向於高估這種幫助的動機、代價、價值,從而影響當前的感恩狀態體驗。

而特質性感

恩情感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多以感恩情緒(狀態性感恩情感)的形式表現於外,感恩情緒性體驗在感恩情感形成中起著必要的積累作用,使原有的特質性感恩情感得到進一步的深化、鞏固,導致情感上的飛躍,使更高層次水平的感恩情感得以最終出現。因此,感恩情感形成的整個過程是從動態到靜態,再從靜態到動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關於感恩情感的干預提升

根據感恩情感的形成機制,能否透過實驗室和現場干預實驗尋求提升感恩情感的有效措施?這也是本研究試圖達到的終極目標。目前國內外關於感恩情感的干預措施有很多,如感恩記錄(列舉恩惠)、感恩沉思、感恩拜訪等,但從其形成機制來尋求感恩情感干預措施的研究幾乎沒有。

感恩情感的形成機制及其干預:基於特質和狀態的研究視角

研究者從一開始就注意每個環節的精心實施,從情境故事的編寫、重評指導語的編寫、再到實驗程式的編寫都經過了反覆的討論與修改,這為實驗結果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礎。同時,實驗程式採用國外比較成熟的想象體驗實驗正規化,並對被試想象體驗任務的執行情況進行檢驗,這更進一步確保了實驗結果的可靠性。

行為資料表明:在動機、代價、價值重評語干預的前後,被試在前測

-

想象體驗過程中與後測

-

再想象體驗過程中情緒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被試的負性情緒降低,感恩情緒上升,並達到了顯著水平,這說明動機重評、代價重評、價值重評的干預方式可以提升個體的狀態性感恩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