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悲劇心理學》:為何怕痛又愛上痛

由 至簡書齋 發表于 影視2023-01-21
簡介而正是遠離農村生活的城市人,會被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深深打動

怎樣克服怕痛焦慮心理

《悲劇心理學》:為何怕痛又愛上痛

人本能都會怕痛,為何會喜歡給人痛感的悲劇?無論東西方,流傳最廣、時間最長的都是悲劇,如《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泊與祝英臺》等等。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也是經久不衰,朱光潛先生的這本《悲劇心理學》批評性的吸收了各家之所長,同時也給出自己的觀點,在我們感性理解悲劇的同時,也可以理性的看到我們為何會鍾情悲劇。前不久有部國內電影《隱入塵煙》頗為火了一陣,那我會藉助本影片談談我對本書的理解。

欣賞悲劇作為審美的一種形式,

“距離感”是各家都達成一致的觀點。我們常說旅遊就是從一個自己呆厭的地方到別人呆厭的地方,實際上就是“距離感”的原因,也就是距離產生美。想想如果農村裡的人去看《隱入塵煙》,他們不會覺得好看。而正是遠離農村生活的城市人,會被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深深打動。

“距離感”讓觀眾以旁觀者的身份來看故事人物和情節,同時又與故事人物發生共情,體會故事人物的痛苦和傷感。雖然像《隱入塵煙》中的故事情節,也不適合我們當今生活的大部分人了,但對生活的苦確實相通的。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遇到各種苦,都要想辦法隱忍,裝作成熟和瀟灑,而與劇中的人物故事共情的苦,卻可以盡情的發洩。不管是痛苦還是快樂,都是一種情緒,只有這種情緒得到合理的宣洩,人就會得到快感。反之,如果快樂要忍著,也不會有快感。在電影院裡痛哭流涕的觀眾,表面上看起來苦的劇中人物,實際上苦的就是自己的人生,在沒有理性分析的時候,大家不自覺也不願意去面對這一點。

如果悲劇只是讓觀眾苦,哭過之後會更加茫然若失,得到的快感只是短暫的,之後會感覺更加的空虛。所以悲劇的結尾都會有人性的昇華,讓正義得到主張。比如哈姆雷特為父親報仇,梁祝化蝶成雙等等,這部《隱入塵煙》在男主去世之前,把他生前的債都還清,就是人性的昇華。人都要死了,幾個雞蛋還不還有多大關係,但是就是要人看到,對於人來說,生死固然重要,善良誠信更加重要。當正義得到主張,崇高感會佔據人的內心,悲劇帶給人的快感就能夠持續。

我只是摘取了部分書中的觀點做了分析,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閱讀下本書,相信你會有不同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