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鏡花緣》裡的“拼音”

由 綜百史話 發表于 音樂2021-08-06
簡介比如像《鏡花緣》這段對字的注音上,可以理解為將兩個字快讀,自然合成了另一個漢字的讀音了,其實就很像是我們現在漢語拼音的聲母韻母連讀,拼出一個讀音來

俺的拼音怎麼讀音

《鏡花緣》裡的“拼音”

我們知道,從小學一年級起,咱們中國人就開始學習漢語拼音,並透過拼音讀字、識字,透過拼音查詢字典,全面得認識一個字。我們現行的漢語拼音,是50年代文字改革時,當時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並一直沿用至今。

咱們國家起初是沒有漢語拼音的,當需要給一個字註解讀音時,古代的人通常採用直音或反切的的辦法進行注音。比如,“糧”,現在用拼音讀“liang”,是不是很方便,很直接?古人在給這個字注音,是這樣的:《說文解字》中定為“呂張切”,就是“呂”“張”兩個字,一個字取前半部,一個字取後半部發音,再合讀,切出來發音就是“糧”。當然,筆者試了這種方法,不是很好用。古人為了給字注音,也進行了很多研究,比如清代李汝珍的長篇小說《鏡花緣》中就有關於注音的研究探索。可以與我們現行的拼音對照對照。

其中第三十一回“談字母妙語指迷團,看花燈戲言猜啞謎”一章中就有對漢字注音的描寫。擷取部分如下:

蘭音道:“據女兒看來:下面那些小字,大約都是反切,即如‘張鷗’二字,口中急急撥出,耳中細細聽去,是個‘周’字;又如‘珠汪’二字,急急撥出,是個‘莊’字。下面各字,以‘周、莊’二音而論,無非也是同母之字,想來自有用處。”唐敖道:“讀熟上段,既學會字母,何必又加下段?豈非蛇足麼?”多九公道:“老夫聞得近日有‘空谷傳聲’之說,大約下段就是為此而設。若不如此,內中缺了許多聲音,何能傳響呢?”唐敖道:“我因寄女說‘珠汪’是個‘莊’字;忽然想起上面‘珠窪’二字,昔以‘珠汪’一例推去,豈非‘撾’字麼?”蘭音點頭道:“寄父說的是。”林之洋道:“這樣說來:‘珠翁’二字,是個‘中’字,原來俺也曉得反切了。

這裡面涉及到的就是古人為漢字進行以字注字之法,當然,古代這方面的理論規定也很系統、繁瑣,筆者也只知之皮毛。比如像《鏡花緣》這段對字的注音上,可以理解為將兩個字快讀,自然合成了另一個漢字的讀音了,其實就很像是我們現在漢語拼音的聲母韻母連讀,拼出一個讀音來。古人的這種注音法,很不完善,有很多的弊端,比如,用來注音的字也不認識,怎麼辦?中、重、種(三聲)怎麼區分?而且注音規則異常繁瑣。

想想我們現在的拼音,是不是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