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漢韻二胡為你解惑答疑!

由 漢韻二胡 發表于 音樂2021-10-21
簡介】答:我以為,阿炳那個時代,二胡相對沒有今天精緻標準(現在仍有所差別,但不十分明顯),也許他的二胡筒子較大,或是用毛竹管做的,而用絲絃(非鋼絲絃)是肯定的,且又是中老弦(均較粗),共鳴也大些,拉起來就顯得粗獷、樸拙、悽美,有滄桑感,即產生一

越胡琴筒一般多少長最合適

學二胡·解疑問(一)

文/耘耕

【問:二胡兩根弦,為什麼不叫“二絃”而叫“二胡”呢?】答:二胡始於唐朝,稱“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又名“南胡”“嗡子”等,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之一。它發源於蒙古一帶,而當時稱外族為胡人,故此樂器名之為“胡琴”;因其有兩根琴絃,故又叫“二胡”。

漢韻二胡為你解惑答疑!

【問:初學者,選擇什麼樣價位的二胡比較合適?】答:800-1300元之間的為好,如有“發展遠景規劃”,可先選擇1800元左右的二胡,這類二胡學後能考級,也能上臺演奏了。太低檔的、尤其是音質音色聽起來不那麼舒服的,會影響學習興趣,故不可貪圖便宜。

【問:想買一把二胡,選什麼材料製作的好?】答:這無法一概而論。製作二胡的木料多為黑檀、紫檀、紅木等,老紅木應該很不錯了,舊料小葉紫檀和明清舊料老紅木已屬珍品,正宗金星印度小葉紫檀和越南黃花梨可謂是典藏級別了。相對而言,黑檀、紫檀的清亮、結實、剛勁、大氣些,老紅木的渾厚、圓潤、柔美、溫文些,又實惠的也有名貴的,要看自己的喜好和經濟實力選擇購買。

漢韻二胡為你解惑答疑!

【問:蟒皮部位、花紋、鱗格大小與音質音色有關係嗎?】答:蟒皮最佳部位是肛門以上3-4塊,彈性相對較好,多用在高檔琴上;應該說,蟒皮部位、質地、鱗格大小或蒙得是否到位,關乎到音質音色,而花紋主要是二胡的品相問題,與音質音色也許有關係,但不絕對(有人認為偏黃的較好,可有些黑亮的照樣不錯);鱗格大小既是品相問題,也與音質音色有著較大關係,因為鱗格過大,纖維粗,琴音可能會生硬;太小皮薄,會產生噪音,但蒙制琴筒較小的高胡、越胡、錫胡還是不錯的。所以應當走出鱗格越大越好的誤區,本人以為,漢韻二胡中高檔二胡以10-13格為好,還有選琴音比選花紋重要。

【問:二胡具有怎麼樣的音質音色才算好二胡?】答:這很難界定,關鍵還是要看自己的喜好。北方人、年輕人往往喜歡粗獷、遒勁些的,南方人、中老年往往偏向渾厚、甜潤些的,還有,我聽過張銳、閔惠芬、王國潼、宋飛、於紅梅、朱昌耀、鄧建棟、田再勵等大師的二胡,他們的琴音都有一定的差別,但都好聽,當然也存在某些缺憾,即說明十分完美的二胡是沒有的。一般來說,只要新買的二胡聽起來清晰乾淨、靈敏度好、通透圓潤、不悶不僵,內外弦均衡協調,上下把位衰減小,偏亮一點有發展潛質的,就已經很不錯了。

漢韻二胡為你解惑答疑!

【問:二胡難學嗎?有什麼竅門?】答:這要看自己對學二胡的興趣程度了。如是說,學二胡有一定難度,從“千日胡琴百日簫”這句話中,就能知道。鋼琴和一些彈撥樂器,隨意彈,不會很難聽,而二胡是拉奏樂器,若拉不順暢和悅,就會像“殺雞”“鋸板”一樣難聽;但對於有決心毅力、非學會二胡不可的人來說,學二胡並不很難。他(她)們會不厭其煩、時常反覆地去練、去提高,不知不覺中,哎,感覺來了,興趣更濃了,漸漸地就奠定基礎甚至具備一定功力了。至於竅門,除了用心多練、思辨外,似乎沒有其他捷徑了。

【問:二胡一開始怎麼學?先從哪些調入手?】答:先學基本功,按弦、運弓、聽音、內外弦切換、左右手協調、力求音準、控制噪聲等一步步來,可從D調(1、5弦)開始,熟練操琴,慢慢地,再學G調(5低音、2弦),起初時,就選定這兩個調學拉,不要貪多。最好找個二胡老師指點指點,待有一定基礎時,慢慢學些簡短的曲子小調。

漢韻二胡為你解惑答疑!

【問:新漢韻二胡二胡真有“開音”一說嗎?怎樣才算“開音”?需多長時間?】答:有。當買來一把理想的新漢韻二胡後,你找準了琴碼共振的最佳點(一般置琴皮中間偏上1毫米處),每天拉一拉,令琴皮不斷震動,將震感傳遞到琴筒、琴桿上,逐漸產生磨合效果,尤其是琴皮,隨著放射性震動,纖維的受力會均勻起來,慢慢地就“開音”了。民間的說法是,琴音如果比原先“堂”而“甜糯”了,就叫“開音”,一般需4、5個月,皮緊稍厚的可能要1年及以上。須補充說明的是,“開音”後琴聲會變寬、變厚一些,有的變大些,而不是越來越大;聲音過大,圓潤度就會缺乏;有經驗的師傅,制琴時就會兩者兼顧。

【問:為什麼新換的弦拉起來不那麼好聽?】答:因為新換的弦還未拉伸、震動過,所以聲音會顯得纖細、稚氣些,其實它也有個磨合過程,但時間較短,一般邊拉邊調節三、五天就會舒展開來的。

【問:不同水平的人拉同一把新二胡,“開音”效果會有差別嗎?】答:我個人覺得會有差別。舉個例子吧,我父親也懂一點二胡,很喜歡,但不精,曾送過他一把新龍頭越胡(皮略薄),7個月後,照理應該“開音”了,可結果聲音還是有點發澀稚氣,我去拉了幾次,就開始變得好起來了,拉越劇韻味也更濃了。

【問:漢韻二胡二胡聲音時好時“壞”是什麼原因?要緊嗎?】答:假如在正常天氣、無風無雨、溫度適宜的情況下,聲音是好的,就不用擔心琴的問題。二胡聲音時好時“壞”,往往與特殊氣候有關,晴熱天時亮一點、噪一些,陰冷天時輕一點、細一些,風雨天時鈍一點、悶一些,這是正常現象。高溫乾燥天,對著蟒皮用嘴呵氣幾次並勤拉幾遍會緩和的;陰雨泛潮天,可在琴盒琴筒一端放置乾燥劑(有些食品包裝內有的,注意留用)。

【問:二泉琴與二胡有何區別?能用其他胡琴拉《二泉映月》嗎?】答:二泉琴較一般二胡筒子略大,六角稍扁(也有正六角的,扁八角的),琴桿稍長,琴絃略粗,稱為二泉弦,有效弦距也須相應升高些,是專門為演奏阿炳等深沉渾厚、有滄桑感的二胡曲設計製作的,如《二泉映月》《寒春風曲》《聽松》《流波曲》《漢宮秋月》等(不只《二泉映月》一曲)。其他胡琴如一般二胡、扁八角二胡、中胡等,只要駕馭水平高的,也可以拉,但“二泉味”不那麼足,哪怕換上二泉弦,也稍有欠缺感。

【問:當時阿炳沒有二泉琴,為什麼能演奏創作出《二泉映月》等名曲來?】答:我以為,阿炳那個時代,二胡相對沒有今天精緻標準(現在仍有所差別,但不十分明顯),也許他的二胡筒子較大,或是用毛竹管做的,而用絲絃(非鋼絲絃)是肯定的,且又是中老弦(均較粗),共鳴也大些,拉起來就顯得粗獷、樸拙、悽美,有滄桑感,即產生一種特殊的二胡味,由於這些因素融合,阿炳奏出了著名的“依心曲”《二泉映月》。一般絲絃容易斷,而阿炳是盲人,經常換弦很不方便,他索性用較粗的中老弦以延長使用壽命,不料竟發出如此恰到好處的古拙琴音,真乃天意。儘管較粗的絲絃沒有鋼絲絃拉來好聽,錄音裝置和環境也不理想,但他還是憑自己的演奏功力,留下了不朽的二胡絕響。所以如今只好研製出一種漢韻二泉琴來,以儘可能模仿、接近阿炳的特有琴聲,並非多此一舉。若質疑漢韻二泉琴,就有點鑽牛角尖之嫌了。

【問:弓竿敲打琴筒發出“篤篤”聲,怎樣避免?】答:駕馭好運弓的右手,多練避免觸碰琴筒的態勢;在玳瑁處貼上布膠帶,以減輕敲打聲音;選擇竹竿略微向外彈的弓子。只要打的不多,也沒關係,演奏家都難以完全避免的。

【問:有時在拉二胡時,一不小心會出現了“啦”聲或“吱”聲,是什麼原因?】答:原因比較複雜,上琴絃時有些扭轉不順直,或食指、中指按弦處起了繭,或這兩個手指的指甲長而碰了弦,或琴皮有點乾燥繃緊了,或琴墊大小、厚薄不恰當,都可能出現“啦”聲或“吱”聲,平時注意點細節或除錯除錯就可以了。偶爾響一下別在意,還是那句話,有時演奏家也難以避免,那叫“缺憾美”。

【問:用了多年後的二胡蟒皮塌陷了,有辦法恢復嗎?】答:卸下琴碼和墊子,剪一塊比蟒皮略大的軟棉布,打溼再絞乾(千萬不可太溼),敷在蟒皮上,待蟒皮泛潮,取下棉布,到通風處晾乾(切忌曝曬),就會改善。但缺乏耐心或不得要領者還是不試為好。

【問:不小心磕碰了一下,琴桿彎頭斷了怎麼辦?】答:很簡單,用適當萬能膠塗在斷裂處粘上,儘可能緊密契合些,用手按住一會讓其固定,過一段時間用細砂在“傷口”輕輕打磨一下,再用牙膏(別沾水)擦拭。

【問:其他還應注意些什麼?】答:另外,千斤高度(位置)因人而異,成人一般離琴筒38-40釐米,二泉琴42釐米左右,小孩相應低些,寬度離琴桿1。6釐米,二泉琴1。8釐米,綁7、8圈即可;琴碼材質、大小、高矮、密度、底盤厚薄因琴而異;琴墊(制音墊)材質、大小、厚薄、高低因天氣而異。琴碼、琴墊靈活選用。還有琴軫死卡擦肥皂,跑弦擦粉筆灰。換弦時須同一牌子兩根同時換,一般半年或一年換一次(視具體情況而定)。

關注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