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晉南印象:婚喪嫁娶禮儀

由 晉南道 發表于 音樂2021-11-18
簡介過三週年時,親戚們來時帶的各色各樣的紙紮中,有房、四合院、冰箱、彩電、電扇、手機等現代化用品,吃過早飯後,穿好孝服,拿上奉獻了三年的七咀大山,向墳塋走去

怎樣進入謝相頭

婚喪嫁娶禮儀

晉南印象:婚喪嫁娶禮儀

晉南印象:婚喪嫁娶禮儀

1

婚嫁

古禮分冠、婚、喪、祭四類。冠禮久亡。生子之家三日請客曰洗三,彌月宴親朋曰過滿月。外家送禮物,不論男女皆日小嫁妝。現在,為孩子過三歲、過十二歲的比較普遍,也很重視,可謂冠禮之變化。

男婚女嫁,乃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傳承久遠,甚為隆重。兒女長大以後,父母都要為兒女操辦婚事。以前講究門當戶對,有錢有勢的門檻高,沒錢的高攀不上。舊時,兒女的婚事一般都由父母包辦,叫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由男女兩家父母代兒女相定匹配。定親時,央求媒人牽線搭橋提親,雙方同意後再擇日定話。定話時要設宴招待、換活,就算定了親。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移風易俗,童養媳婦、納妾、買婢休妻、守寡均屬舊習一律去除。但在五十年代初,兒女十五六歲就定親的還為數不少。等到男女雙方到了結婚年齡,就許親,叫提棉花。提棉花一般是八斤八兩。提棉花後一個月內舉行婚禮結婚的日子由男方選定,由媒人告之女方,女方再將所要求的不足之處告之媒人。如果要求過高,媒人就得替男方說好話,以至達到協議,再選日送禮。

晉南印象:婚喪嫁娶禮儀

以前人們都不富裕。女方的要求也不算高,1980年以前,要一輛飛鴿牌腳踏車,縫紉機等即可,彩禮240元。現在大家都比較富裕,時代不同了,年輕人自由戀愛,父母包辦不了,娶外地媳婦,嫁到外地的女兒都很多。目前,一般女方要求普通很高、彩電、電腦、空調、洗衣機、新式家居,電動車、小轎車、城裡樓房等,彩禮也很高,一般是八萬八,也有要十幾萬的。

結婚時,從前是男方請來嗩吶隊抬著花轎迎娶新人,轎子上掛著七星寶劍、銅鏡、枸杞等以此辟邪。合作化以後。以馬代轎。“文化大革命”時期。“破舊立新”。改成用腳踏車推著新娘,禁用嗩吶,用軍樂隊迎娶。現在結婚更為排場,一溜小轎車就有十幾輛,還講究“白頭偕老”,就是第一輛最後一輛必須是白色的。

迎親前要派人到女方家取嫁妝,嫁妝裝好後,女方要讓自己的弟妹等五六個人坐在車上押嫁妝。到男方家後卸嫁妝時,押嫁妝的要向男方索要車封。

迎親隊伍出發時,迎親食籮先走,食籮裡裝有香燭鞭炮、上頭封、上下棚封、祀先祭品、上頭糕等。新郎官胸前佩戴大紅花、西裝革履,由伴郎引領,隨著嗩吶或軍樂隊,遇到人多時要作揖或行禮。有時有人用板凳橫擋住,嗩吶隊要吹唱一段。新娘娶回後,下轎時面向哪方,避何屬相,提前寫好,貼在下轎的地方。下轎後新娘要有伴娘引領,腳踩紅布,頭撒五穀,走進新郎家,到大門口,少不了一些淘氣鬼要脫掉新娘的紅繡鞋,整得新娘哭笑不得。

現在典禮儀式也和城裡一樣,請來婚禮公司的專業司儀,配置有現代音響和影像設施。典禮儀式完後要拜祖入洞房。舊時,入洞房時新郎和新娘要搶先上坑,上坑後新郎要踩四角。傍晚時分孃家人要給女兒送馬燈,現在改成礦燈,手電筒,稱送燈。晚上請幾個全人,即有配偶和兒女雙全的婦女,擀長壽麵、吃餛飩。早先村裡還有鬧洞房淘媳婦的習俗,謂三天不分大小,此項習俗現在已經去除了。

結婚第二天要回門,也叫認親。請來月老媒人、親戚朋友,大擺宴席。因為是大喜之日,親友們都要上賀禮多少不等。

舊時,第三天一早,新郎官端著盒子,內裝一吊肉和糕點、菸酒等禮物,去謝月老媒人。新媳婦還要由人領著到各家各戶去磕頭,俗稱拜巷,現在這個專案已不進行了。新娘在十天裡,孃家的親人們都得叫到他家停一天,新娘回來時,帶著親人準備的核桃、花生、棗、糖果等零食,回去好讓淘氣的人們吃。十天後,新娘回孃家住數天,叫住十。

晉南印象:婚喪嫁娶禮儀

2

喪祭

晉南印象:婚喪嫁娶禮儀

喪葬也叫殯葬,俗稱“過白事”。

【送終】

老人病重,安放床上,兒女守護,臨嚥氣之際,穿好壽衣,含上“口含錢”,一般在長子的半抱中嚥氣,所謂壽終正寢。兒女的泣淚不能滴在壽衣上,壽衣需要在嚥氣之前穿好,否則不能隨逝者而去。兩腳用紅繩綁住。“口含錢”源出“飯含”古禮,本意死不虛口。後衍為“口含金銀,遺福後人”。

【移殯】

人死曰屍,停屍日殯。人們將逝者移安放在門板上、用白布一方蓋住死者的面容。在地上鋪上乾草(麥杆谷杆),寓義萱草,古時母親生小孩都坐在萱草上。擺上供桌,祭桌上做勞飯碗,,飯碗上插紙傘,擺上遺像,點上長明燈。祭桌下放上發罐盛供獻飯菜。抱來“守魂雞”“金童玉女”為逝者守魂。

【幫忙】

村裡人聞訊後,四鄰八舍的村民都主動到來料理後事,是謂幫忙。也是大家常說的“紅事要叫哩;白事要到哩”。來幫忙的各幹其事,婦女們納孝褲、鞔孝鞋;男的佈置靈堂,派人砍柳枝、做孝棍等。幫忙的要出去報喪,報喪時不能進人親戚家門,要在門外叫出來說話。做好紙幡,也叫招魂幡,掛在大門外。紙幡用白麻紙剪就,數量與死者的年齡一樣,一歲一張。幡上一般掛有五種物品,即兩根雙杆蔥(聰明)、一塊琉璃(伶俐)、兩頭蒜(會算賬)、兩棵紅棗(紅火)、一根枸杞(勾連心)五種物品寓義“五福臨門”。

【入殮】

按舊禮,親喪第三天入棺,日入殮。親戚要為死去的親人洗臉後而入殮封口,見最後一面。屍體人殮後,靈柩。凡遇到雨天吼雷閃電,需要在靈柩上壓上犁鏵、以防驚屍。現今普遍實行給逝者入冰棺為妥。請來堪輿先生出訃布,出期數單,到地裡看風水山向,定墓穴深度。

【祭奠】

佈置靈堂,即室內停殯並祭奠的地方。靈堂要孝子盡夜守護,可輪換,,“守孝”,承擔親友祭奠的助祭活動。戴孝、孝布用白麻布(棉布)。破孝,即裁製孝服,由族中年長輩大的婦女承擔。舊禮,孝子、媳、女、婿、成年孝孫戴長孝孝服,叫“拉孝”,腰繫麻繩(古之腰垤),鞔鞋即鞋不扣。孝布斷處外露不緝邊,形同“斬衰”。

孝子背書“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深恩,昊天罔極”四語。

託杖喪棒。按古禮,孝杖桐,上圓下方。今俗用橛柄,取其形似以代之。

晉南印象:婚喪嫁娶禮儀

【祭禮、哭禮】

源於周禮,久久流傳。男子表現在容顏上的哀泣、抽泣。女子哭禮,尤有古之遺風。

不在身邊的女子聞喪而哭,問故而哭,來孃家的路上過村莊要哭,臨近本村一直哭到靈前,迎客要哭,上祭要哭,埋葬要哭。

哭禮,既是哀情的表達,又是禮數的需要。迎客,來客不論年今輩分,孝子一律要磕頭下跪。對孃家人要有象徵性的儀式。墓打好後,出殯前夕,兒女們要進人墓穴,四角點火,油餅,俗稱暖窯。暖窯人數不限,一般單數。傳說暖窯始於三國時期的孝子徐庶。他在母親安葬的前一天晚上一人跑到墓內,用自己的身體來驅逐潮溼,想讓母親少受點寒冷。徐庶此舉受到人們的讚賞而效仿至今。

【起靈】

也叫發喪。小材頭在前,八人抬起起靈柩上。。棺材上搭綁著十幾丈白布,在靈柩前端由眾孝子舉過頭頂牽引,叫“扯喪”、“扶喪”(這是出自古云“扶”挽禮)。執紼即孝子穿孝服拉棺材的大繩,本意拉車,為代表性儀式。女人跟著靈柩嚎哭,叫“哭喪”。在吹鼓手的引領下,孝子孫持“引魂幡”,抱神主牌位遺像,走在隊伍前列,一邊拋撒“撒路錢”,快速向墓地行走。

【下葬】

靈柩到了墓,,小材頭在前,逆時針繞墓穴一週,以大材頭靠近墓道落柩。下葬時,在墓室裡放好陪葬品,發罐以及紙做的引路雞、金童玉女、桌椅板凳、搖錢樹、四季花。。清掃後點上燈。孝子們要填三鍬土,土填一半後,孝子們向葬穴各扔一張冥幣,扯一條棺罩紅布系在自己身上。抬棺人把墓穴填好,把墳頭堆好後,在鐵鍬把上系一條棺罩布作為染。墳頭上插好紙幡,放好孝棍,然後燒紙和花圈祭祀。回家路上一路嚎哭,遇到人要磕頭,到家時一步一磕頭,稱為孝謝。傍晚,主孝要為死者送麵條,第—天送到墳頭,走時不能回頭看,俗稱典湯。第二天將麵湯送到半路,第三天晚上將開水送到村口。

【過期數】

人死後每七天為一“期”,共過七個“期”。每個“期”,孝子們都得為死去的親人燒紙化錢等。五期人們尤為重視,傳說是敬獻五閻王的,說他是管生死簿的,很難纏。因五閻王愛吃雞,獻品多有雞,也有用面雞代替的。五閻王有個女兒叫梅娃,早年夭折,他聽到女兒哭心就軟了,因此,五期晚上要讓女兒坐在門檻上放聲大哭,五閻王聽到後心就軟了,對死者就會好一。七期前一天晚上點紙,到五十天時到墳地燒紙,曰七七不燒五十燒。再後,到百日時再燒一次紙。

【三年服喪】

子曰:“子生三年,然後負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舊禮,兒女為父母服“斬衰”三年。服喪者,個人家庭生活多有禁忌,如三年不貼紅對聯等。頭週年小祭,二週年再祭,三週年大祭。過三週年時,親戚們來時帶的各色各樣的紙紮中,有房、四合院、冰箱、彩電、電扇、手機等現代化用品,吃過早飯後,穿好孝服,拿上奉獻了三年的七咀大山,向墳塋走去。燒完紙後,要給死者踩院。